顧 瑛
江蘇旅游職業學院旅游管理學院, 江蘇揚州 225127
“揚州是個好地方,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是國家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來揚考察調研時對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高度評價。作為大運河原點城市和南水北調源頭城市,揚州是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交匯點城市,也是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的27座城市之一。近年來,揚州市政府大力推進“三個名城”建設,依托地方旅游發展特色和區域優勢,深入挖掘三大戰略疊加中巨大的發展潛力,以紅色旅游為主體、智慧旅游為突破,以國際化、標準化、品牌化、特色化為導向,把旅游產業打造成揚州的支柱產業、富民產業。因此,揚州要緊跟三大戰略建設和發展步伐,通過三大戰略疊加,在政策指引、戰略部署、經驗借鑒、互通融合上明確發展目標,結合區域優勢,積極探索揚州旅游業的發展路徑,對促進揚州旅游業提質增效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1]。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扶持。為促進揚州旅游業加速發展,市委市政府對重大旅游項目建設給予了大力的政策扶持,對落戶度假區和特色小鎮區域內的重點項目在土地供應、稅費征收、財政補貼、金融傾斜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面對新冠疫情對旅游業帶來的影響,市委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商議并出臺了《關于2020年促進旅游業發展更好地服務游客的意見》,旨在幫助揚州旅游企業渡過疫情難關,在政策上給予最大限度的幫扶,在資金上給予最充足的支持,通過實施稅費、租金、保險等減(免、緩)政策,暫退80%的旅游企業服務質量保證金,從一定程度上緩解旅游企業的金融壓力[2]。
穩步的經濟發展增速為揚州旅游業發展帶來了充足的資金保障。2019年揚州地區生產總值達5850.08億元,位居全省第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6.8%,增幅列全省第三。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92.80億元,增長1.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778.21億元,增長7.6%;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779.07億元,增長6.6%。和旅游業相關的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7.5%,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通過數據可以看出,包括旅游業在內的所有產業都呈現出穩步發展態勢。在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巨大沖擊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下,揚州市政府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穩步推動生產生活秩序恢復,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復態勢,主要指標完成積極向好。2020年前三季度,揚州地區生產總值為4283.1億元,增速由上半年的1.1%提升到2.2%,全省排名第七。
揚州是國內首批的優秀旅游城市、文明城市,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為揚州旅游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圍繞打造“三個名城”建設這一目標,揚州正加速整合地方旅游資源,精心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區建設,重點推進一批品牌和特色鮮明的旅游風景區和度假區建設,通過整合開發地方旅游資源,加快三灣公園、瓜州古渡、棗林灣生態公園、天樂湖等旅游度假景區和溫泉度假酒店等休閑體驗性旅游項目建設。為提升游客滿意度,揚州正構建完備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增強城市的宜游性和旅游服務的國際化,以舒適優美的城市綠化環境吸引游客[3]。
揚州地處長江、運河、淮河的交匯點,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是三大戰略疊加的中心城市,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布局中具有獨特的位置。近年來,市政府為保護城市生態資源,扎實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規劃布局,通過開展沿江資源整合和治理保護工程,優化周邊產業布局,重點打造京杭大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務實推進沿江生態走廊建設,有力保證了南水北調工程的開展。為更好地優化區域內生態環境,市政府積極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工程,深入推進長江干流、南水北調東線源頭項目清理整治和生態修復,通過建設“綠島”和生態安全緩沖區,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環境[4]。
揚州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揚州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揚州科創名城建設背景下,揚州旅游業發展要緊扣科技創新主題,強化頂層設計,整合地方資源優勢,緊跟三大戰略部署要求,發揮自身區域優勢。要堅決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創新發展理念,搶抓長江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戰略在揚州同期疊加的重大機遇,明確新發展方向,提升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揚州旅游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當前,受新冠疫情影響,揚州旅游業發展既要做到疫情防控不松懈,又要緊抓產業復蘇謀發展,在這種兩難的境地下,政府更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創新旅游發展新業態、將質效提升作為旅游業發展的重心。為緩解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逐步恢復和發展地方旅游產業,還需抓好兩個方面的創新:一是想方設法吸引游客,恢復揚州區域旅游市場。目前,隨著疫情逐漸緩解,國內旅游市場出行需求在不斷累積,為了能快速在市場中贏得先機,需加大營銷宣傳力度,結合線上+線下推廣模式,通過互聯網+直播;推出酒店、交通、景區門票預購或低價促銷等方案,提前吸引游客預訂消費;二是打造揚州旅游消費產業鏈,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打造運河旅游專線。通過以揚州美食和地方傳統工藝為媒介,舉辦各類美食節、傳統工藝展示、文化休閑、文藝演出等消費產業鏈,以此吸引外地游客,向全國推廣揚州的歷史文化名片[5]。
長江自古以來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黃金水道,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綠色發展理念下,做好長江經濟帶生態體系的保護工作,對揚州旅游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呵護綠意長江,減輕長江負擔”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基本宗旨,揚州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要緊緊圍繞這一宗旨,調整旅游業產業空間布局,在保護生態環境基礎上,推動以觀光、休閑、養老為主的生態旅游體系的構建。對于揚州旅游業發展進程而言,要科學應對生態保護和經濟建設之間的聯系,不能為了經濟建設而破壞生態環境,不能過度開發地方旅游資源,這就需要市政府統籌規劃,以生態建設為核心、綠色發展為主渠道,打造適合揚州旅游發展的生態體系。優美的生態環境,不僅是揚州旅游業成長的可靠保障,更是推進揚州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優勢[6]。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自古以來,揚州都是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今日的揚州,不僅是名聞遐邇的旅游勝地,也是蘇中蘇北地區的文化教育中心。揚州要利用好地方文化優勢,圍繞“世界運河之都”“東亞文化之都”“世界美食之都”等文化名片,挖掘地方民風民俗特色,如揚州戲劇、漆器工藝等傳統文化,持續打造旅游特色品牌項目,將更多非遺展演、民俗活動融入到文化旅游中,以此來提升產業質態發展。要以“瘦西湖游禮”文創品牌推廣為契機,在瘦西湖文創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揚州歷史文化中的旅游元素,通過工藝設計對其加以包裝,建立起集設計、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揚州旅游文創體系。通過打造紅色文化、文博場館、大運河文化和揚州美食文化等四條文化旅游主線,整合全市及周邊地區旅游資源,積極推動揚州全域旅游建設。
隨著以物聯網、云計算、智能數據挖掘等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旅游行業也借著科技發展東風,在旅游產業發展、旅游管理等方面嘗試應用智能化手段,因此“智慧旅游”一詞也被學術界廣泛提出。智慧旅游地提出使旅游物理資源和信息資源得到高度系統化整合和深度開發,同時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整合旅游資源,為廣大游客量身定做,提供適需對路的旅游產品。今年6月,揚州瘦西湖風景區率先啟動智慧景區構建嘗試,打造了揚州首個“智慧旅游服務區”。揚州智慧旅游的推進使得市民習以為常的傳統售票窗口將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VR全景導游等過去沒有的服務內容。揚州市應緊抓智慧旅游發展機遇,謀劃智慧旅游發展策略,構建智慧旅游發展機制。利用互聯網技術落實落細在線預約、掃碼入園、智能語音導游等相關舉措;運用大數據動態掌握游客的結構、需求變化,有的放矢地策劃和開展活動。通過建立全市熱門景點、名人故居、老街古巷、重點文物、非遺項目等旅游資源數據庫,為外地游客提供查閱便利,通過智慧旅游建設拉近揚州和游客之間的距離。
地方高校是城市發展中的主力軍,是重要的人才培養和輸送基地。揚州要提高旅游人才的素質,就必須加強政府與地方旅游類專業院校區域協同化發展。揚州現有旅游類院校5所,其中本科類院校1所,高職高專類院校2所,中職類旅游院校1所,在校學生人數超5萬人,豐富的教育資源、對口的專業和學科設置為揚州旅游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揚州市政府要通過政策引領、資金幫扶、合作共建等措施加強與揚州各大旅游院校深度合作,利用自身所處的地域優勢,把學科和專業建設與發展揚州旅游產業的要求相結合,著力培養高層次旅游管理人才。各在揚旅游類院校也要牢固樹立服務地方意識,從揚州旅游業發展大局出發,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體系、專業課程設置等方面加強自身內涵建設,有效提升旅游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為揚州旅游業提質增效提供重要的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