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蓉
(南京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
選取南京體育學院本科學生500名作為研究對象,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男女比例各半。共回收有效問卷486份,其中體育專業學生共計238名,非體育專業學生共計248名,大一107人,大二122人,大三116人,大四141人。該課題按照生源分類,將體育專業學生界定為運動訓練學院、武藝學院及體育產業與休閑學院學生,生源為單招生,而將非體育專業學生界定為體育教育與人文學院和運動健康學院學生,生源為統招生,該文如此界定是因為體育專業和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心理危機源是不一樣的,不能籠統歸為體育院校學生的心理危機源。
該課題選取的是癥狀自評量表(SCL-90),從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等9個因子的癥狀嚴重程度來分析體育院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了解體育專業和非體育專業學生的心理危機源有何異同,通過調查分析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危機的原因及應對方式,針對導致學生心理危機源的因素,探索體育運動項目是否對心理危機干預有積極促進作用。
陷入心理危機狀態中的學生,會在生理、情緒、認知和行為上有所反應。這些反應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一種反應的加劇將會導致其他功能水平的下降。
陷入心理危機的大學生,生理表現主要有頭暈、心慌、胸悶、食欲不振、失眠、敏感、緊張及免疫力下降等。這是因為,在心理危機狀態下,免疫系統對身體生理反應的調節功能會發生改變,強烈的消極情緒,通常會抑制免疫系統的功能。
情緒是人的心理活動,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觀需要而產生的態度和體驗。陷入心理危機的大學生主要表現是焦慮、抑郁、恐懼、緊張、煩躁、害怕甚至憤怒等。平時表現主要是上課無精打采,學習成績下滑,人際交往冷淡,常常悶悶不樂或唉聲嘆氣。不良的情緒過強或者持續存在,會使學生的社會功能受到損害,導致其心理素質下降,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甚至心理危機。
認知是個體對客觀事物的心理加工活動,反映個體對客觀世界的心理活動過程及結果。在危機狀態下,認知和情緒之間相互影響。不恰當的認知會導致憤怒、恐懼、抑郁、自卑等情緒反應,會破壞心理平衡,消極情緒會對自我進行否定,從而喪失活動的興趣及能力,甚至出現自殺或者他殺的極端行為。
心理危機中的行為表現是大學生為排解和減輕消極情緒而采取的一些防御手段。比如,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不能專心學習;和同學起沖突;人際交往冷淡,回避他人;出現異常行為,甚至對自己和他人產生破壞性行為;吸煙、酗酒和沉迷游戲。
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危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即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學校、家庭、社會等外部原因。
3.1.1 人格特質
眾所周知,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是氣質和性格,二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氣質是天生的,是指個體表現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把人的氣質分為以下4種: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郁質。這4種氣質中最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是膽汁質和抑郁質。膽汁質的人往往情緒激動,易感情用事,做事缺乏考慮,容易產生過激行為。而抑郁質的人比較敏感、多疑,孤僻不愛人際交往,情緒細膩,抗挫折能力差,最易發生心理危機。
據調查,體育院校中氣質性格屬于膽汁質集中于體育專業的學生,行為容易被情緒所左右,處理問題過于簡單粗暴,不計后果,事后才思考自己行為引發的后果,易產生恐懼、焦慮的情緒;而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在人際關系上較為敏感、焦慮,抑郁傾向性較高。
性格是個人在現實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也是大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來源之一,個體的行為往往是性格的外化表現形式。情緒型性格的人行為容易受情緒影響,做事沖動不考慮后果。內傾型性格的人做事謹慎、敏感、自卑、不善于交往,人際關系過于緊張,這兩類學生容易引起人際問題。體育專業的學生性格屬于情緒性人格,大多數外向、開朗、人際關系較好,這與他們經常參加體育運動或者團體協作有關;而非體育專業的學生性格方面偏向內傾型,過分謹慎,易敏感、焦慮,容易產生焦慮癥和抑郁癥。
3.1.2 認知偏差
認知是個體對自身及周圍環境的認識。學生面對應激事件的認識及主觀感受在處理危機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不同的認知將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機制。高校大學生都參加過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和訓練,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但是形式邏輯思維仍占主導地位。在認識事務和分析問題上,往往采用聚焦式的方式,把思維集中在眼下的遭遇上。另外,大學生處于自我意識發展的新階段,逐漸從外部認識世界到內部認識自我,對別人的評價易敏感,會因很小的事情導致自我情緒失控,以致自我封閉而不能自拔,這是引發心理危機的內在依據。
體育專業大學生文化基礎薄弱,無法適應新的學習與訓練環境,加劇了心理挫折的產生。由于體育院校學生考試分為理論考試和術科考試,任何一輪不合格,該門課程都沒有成績,有些同學是理論功底強,有些是專項技能強,有些是都比較弱,一旦掛科過多,易產生錯誤的認知,認為學習不好是因為笨或專項能力差是因為身體素質不好,兩項都弱的學生甚至自暴自棄,認為自己學習也是浪費時間,導致體育專業學生在學習和訓練上失去信心,繼而在心理上產生擔憂和煩躁情緒。而非體育專業的學生主要在專業技能無法達標上產生心理壓力,往往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和指責及身邊同學的異樣眼光,最終導致學業失敗,與生活脫離軌道,引發焦慮和自身失控的心理特征。
3.1.3 挫折承受力弱
挫折承受力是指個體在遭遇挫折時,應對挫折、抵抗挫折的一種能力。當今大學生都是在沒有經過磨難和逆境中成長起來的,且獨生子女較多,因為適應能力和抗挫能力較差,一旦目標無法實現,容易產生挫敗感,容易產生嚴重的負面情緒,甚至會由內化轉為外化攻擊,導致自殺甚至殺人的過激行為。
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使得畢業生的人數不斷升高,而就業崗位有限,就業基數過于龐大,再加上往屆生的積累,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的競爭激烈,使得體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多次擇業遇到挫折,就業機會渺茫,使他們極為煩躁,甚至出現抑郁的癥狀。2004年云南大學“2·13 特大殺人案”馬加爵事件發生后,教育界及其他社會各界開始更加注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貧困大學生與非貧困大學生的挫折承受力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貧困大學生主要因為經濟貧困比一般的大學生易產生自卑、焦慮心理,在極度自卑、焦慮心理的影響下會嚴重影響其應對挫折的方法,可能更易產生心理挫折感。
3.2.1 家庭問題
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從小在高考的壓力之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在教養方式上過分強調灌輸式,不懂科學教育的觀念,采用溺愛或者專制方式,使得子女變得多疑、抑郁、偏執的人格特性,為他們以后發生心理危機埋下伏筆。體育專業的學生從小離家,在運動隊生活和訓練,對父母沒有太多的依賴,也不會將自己的想法告知父母,甚至遇到心理問題不知道跟誰溝通、排解,久而久之,有些學生學會了抽煙、產生了自殘甚至自殺等傾向。
3.2.2 學校問題
體育院校重訓練、輕文化的特點,加之心理健康課程的缺失,使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沒有足夠的心理學知識儲備進行自我調節,同時一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也不愿將自己的問題吐露給老師或者心理咨詢師,加上體育學校對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視程度不夠,心理咨詢室等硬件設施并不齊全,學生的情緒無法得到外界支持,加劇了心理危機的發生。
3.2.3 社會問題
體育院校的學生重視技能、忽視文化及心理素質教育,不少個體進入高校以后,深刻感受到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學校培養目標差距較大,學習壓力與日俱增,加上就業時一同競爭的碩士、博士越來越多,大學生已經由精英教育人才轉為大眾化教育人才,因擇業而極易焦慮、緊張。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眾多因素使畢業生身心疲憊,帶來很多安全隱患。那些天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經受不住來自社會各方的刺激,易產生心理扭曲、行為怪異,還有可能產生過激行為。
心理危機干預涉及面較廣,專業性強,輔導員作為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應在做好思想教育的同時,及時關注學生心理狀況,在危機干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輔導員是學生的引路人、指導者和貼心人,是與學生朝夕相處、接觸最多的群體。輔導員應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知識,鑒別學生的異常行為,作為發現者,要能及時有效干預,采取必要的措施,將危險遏制在萌芽中。
輔導員在面對心理危機事件時一定要做到全程參與,不管事情的大小,參與過程必須時刻具有責任性,陪伴心理危機的學生,防止事態惡化,在發現、干預和處理中,一定要耐心、細心和謹慎。
輔導員不僅是學生日常工作的管理者、思想教育者,同時還要掌握專業的心理健康知識,及時了解學生心理的發展動態,但是不能代替專業心理咨詢師及心理醫生來處理、診斷工作。危機事情中,大多數學生已經有嚴重的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應及時轉介給專業人員、專業機構,否則會耽誤干預的最佳時間,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
體育院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源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內部原因主要是人格體質、認知偏差及挫折承受力弱,外部原因主要是家庭、學校、社會問題,一旦陷入心理危機狀態中,便會在生理、情緒、認知和行為上有所反應。輔導員作為學生最直接的接觸者,面對突發事情,要做好危機發現者、參與者并及時轉介專業人士,有效處理學生的心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