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欣筠 孟靜怡 夏 夢 許 敏 陳 全
2021年10月16日至17日,第一屆“法大犯罪治理論壇”在北京順利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中國犯罪學學會被害人學專業委員會、《犯罪研究》雜志編輯部主辦,由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犯罪學研究所、中國政法大學犯罪治理研究中心、中國政法大學企業合規研究中心承辦。由中國犯罪學學會、中國犯罪學學會被害人學專業委員會、《犯罪研究》雜志編輯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刑事法判解研究中心、重慶市新型犯罪研究中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海南大學法學院、天津工業大學法學院刑事法學研究中心合作發起。本屆論壇以“新時期下犯罪治理的理論與實踐”為主題,圍繞“犯罪學理論的本土化建構”“網絡詐騙犯罪治理”“新時期未成年人犯罪治理”以及“企業刑事風險防控”等問題展開了深入交流與研討。
趙希(天津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介紹了生物社會犯罪學的體系框架,認為生物社會犯罪學嘗試對生物論與社會論進行聯結,主張犯罪不僅植根于惡劣的社會環境,也與危險的生物因素存在關聯,犯罪研究不應當僅關注犯罪環境,也應關注對人的犯罪預防,注重醫治犯罪人。他同時認為,生物社會犯罪學對于解讀嚴重暴力犯罪和青少年犯罪,為重新界定減免責任事由,在刑罰中引入醫學模式,犯罪早期篩查、識別、管理和犯罪學研究方法完善都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周由(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犯罪學系博士研究生)基于全國樣本,借助于“功能性—表達性模型”,討論了中國的警察信任,探究了社會階層對警察信任的調節作用。他主張通過以下途經提升警察信任:個體層面加強防范意識、杜絕不良生活方式、減少危險場所暴露率,從而降低公民被害可能性;公安機關提高執行能力、反饋意識,增強對犯罪行為的預防和打擊力度,從而降低公民犯罪恐懼感;社區警務、網格化管理聚焦于社區信任、生活滿意度的提升;減緩社會分層的影響;加強新聞媒體宣傳等。
單勇(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介紹了犯罪治理的平臺化治理的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超大型互聯網平臺;另一種類型是各地政法委與政府職能部門搭建的平臺,即相應的重大風險預警監測平臺。他認為,這些超大平臺通過平臺的數據控制機制(社會治理的可識別性)、平臺的社會動員機制、基于平臺的組織再造機制促進犯罪治理。具體包括:協助公安機關偵破以網絡犯罪為主的各類違法犯罪;針對網絡黑灰產業的專項治理;審核網絡風險信息,以人工智能技術實時清查用戶發布的不良、違規、違法信息。
涂欣筠(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講師)闡述了終身監禁作為死刑替代的可行性,認為終身監禁排除死刑弊端,符合報應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刑罰目的;主張可假釋的終身監禁,必須在道德上允許的嚴厲性僅次于死刑、有最低服刑期并且提供對罪犯人身危險性的科學評估。
葉良芳(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推演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場的生成邏輯,認為網絡犯罪場的特殊邏輯是犯罪人具有主導性,具有支配控制力,能夠積極利用網絡優勢將網絡設定成犯罪的時空因素——隔絕隱秘、精準選擇潛在被害人,鉆各種制度漏洞,使社會疏漏因素進一步放大。他認為,電信網絡詐騙破解對策的關鍵在于“破場”,具體而言:限制犯罪人與潛在被害人同處一個網絡交流空間;提高被害人反詐騙意識;堵塞各種制度漏洞,使犯罪人的網絡空間活動行跡有蹤、倒溯可查。
于陽(天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基于對電信詐騙相關數據的多層次分析,認為電信詐騙犯罪的成因主要有:社會主體怠于承擔協助網絡詐騙治理的社會責任、犯罪分子心理因素、被害人自身原因等。他以此提出相關的防治對策:出臺政策組合拳;公安機關的針對性打擊;大數據輔助防控犯罪機制的建設;運用犯罪地理學方法分析犯罪規律,善用內部數據進行常態化分析;有針對性的被害預防對策等。
張璇(中國人民警察大學講師)通過對被害人特點的解讀,認為電信網絡詐騙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能預防。主張從日?;顒永碚摮霭l,分析電信網絡詐騙的被害模型,提出通過尋找節點找到預防對策,包括人才培養,實現被害人反詐,設立反詐軟件等。
辛國強(北京市門頭溝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分析了惡意注冊黑產犯罪的犯罪碎片化、犯罪虛擬化、犯罪協作化與專業性等特點,提出了惡意注冊黑產犯罪偵防的相關對策:建立偵企合作,如騰訊企業的新機制就是進行線索篩選,預警傳送到公安機關;采取偵查措施,如構建反賬戶攻擊的數據模型;借助技術手段,通過軌跡偵查定位、追蹤;制定防控策略,細化法律條文中關于“明知”的規定;創新偵企聯動機制;加強普法宣傳。
劉雙陽(東南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認為矯治教育在理念上實行雙向保護,矯治教育的法律性質是保護處分,矯治教育的功能以教育矯治優先,把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看作一種錯誤,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是評價標準。他主張以保護理念為主導、以責任理念為補充完善專門矯治教育的運行機制:以法條規定為形式意義的標準,以人身危險性和社會危害性作為實質判斷,堅持家庭教育優先,專門矯治教育補充的原則;在決定程序上,設立專門機構,教育行政部門會同公安機關共同運作,并將其納入法院審查范圍;構建多元化處遇措施,在保證處遇的統一性和規范性的同時,制定有效個別化的處遇方案;建立專門學校,細化專門學校法規,明確其職能,引入人才和社會化力量。
許博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學院博士研究生)介紹了社會控制理論、自我控制理論、日常行為理論。在此基礎上,他認為控制越高被害可能性越低、低自我控制與被害密切相關,控制理論與網絡風險形成了鏈條中介,除了低自我控制,其他因素與網絡被害密切相關,但低自我控制不顯著,恰恰證明低自我控制中介化成為網絡風險行為。
王登輝(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講師)認為《刑法修正案(十一)》下調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涉及兩種利益衡量,即行為人與被害人誰值得保護。在對未成年人追訴的程序控制上,他主張是否應當核準追訴是實體整體性判斷,是否符合層報核準追訴的條件是程序細節。
黃輝(遼寧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關注了青少年群體中PUA 犯罪亞文化現象,闡述了PUA 亞文化的成因,說明了應對PUA 行為的相關規制手段與舉措,主張在外部層面,打擊庸俗文化、提高基礎教育;在內部層面,注重文化認同、介入心理治療,同時進行行業管控,通過法律予以刑事打擊。
林藝芳(湘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認為,我國現有的立法框架難以滿足企業合規有效性建構要求,試點改革本身存在性質模糊的問題,短期內也難以再次進行修法以滿足合法性要求。企業合規屬于試點式改革中的自發式試點,在保障基本改革的前提下,短期內最高人民檢察院應當就該項試點取得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授權;但從長期視角看,我國應當出臺相關修正案,夯實企業合規的合法地位。
蘭迪(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講師)認為,美國獨立合規監督人具有身份獨立性、目標預防性、內容標準性、職權類型性和評價合規性等特征;當代美國監督機制存在成本高昂、監督人與被監督企業地位失衡、政府機構權力缺乏約束和司法審查形式化等問題;美國聯邦司法部施行限縮適用范圍、引入替代措施、強化自我監督和推進社會監督等措施,法院對暫緩起訴協議及其監督人條款的審查趨于實質化,監督人的適用空間被壓縮,成為一種例外性的矯治手段;我國在適用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時須引以為戒,堅持更加審慎的立場。
紀康(上海海關學院講師)認為,自提出合規理論以來,存在權力轉移正當性的質疑和企業經營自由權的危機,但這是將合規理論應用于企業造成的,合規概念沒有將適用范圍限定于企業,而是所有的組織體都可以適用;監察法特別是監察建議制度的實行,標志著我國公權合規計劃的開始,彌補了我國法治監督體系中間接監督、對事監督缺位的現實;公權合規體系是積極治理主義理念的當代體現,監察建議制度通過事前監督的方式實現了國家腐敗治理體制的更新。
徐永偉(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博士后)認為,當前“寬松”立場下的刑事合規識別規則,表面上依賴于域外刑事合規的立法解讀,實質上則完全演繹為對刑事合規的功能期待;這一“寬松”立場是將刑事合規降格為合規管理要素的刑事化,勢必會引發刑事合規范疇的泛化,進而導致刑事合規所預設的功能與目的逐步消解。他認為,只有回歸“嚴格”立場,將刑事合規的識別規則建立在刑事合規作為組織性與體系性預防措施的實質的基礎上,并在識別過程中完成刑事合規與刑法理論、規范內容的功能等價性,才能理性推動刑事合規的類型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