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麗娟
(江蘇科技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鎮江 212003)
武術教學是在高校教育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地位的組成部分之一,對學生進行武術教學,并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武術技巧、增強身體素質,更是要通過武術文化熏陶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然而,就現下高校武術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在教學中過于關注學生技能獲得,對于武術文化教育未給予應有的重視,而且評價機制不夠科學,導致武術文化教育流于形式。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武術文化奧妙無窮,內容博大精深,武術中包含的文化體現在多個層面,有思想、習俗、教習、戰術、技術等。武術文化除了具備一般文化特點之外,還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內涵,它能夠反映出中國民族的風俗、宗教、經濟、文化、政治、歷史和社會各個方面的內容,帶有東方民族的烙印。萌生于傳統文化土壤中的武術,其發展和演變過程中經歷了各個時期的傳統文化影響,所以,武術理論及實踐運用中蘊涵儒、道、佛等哲學觀念,如佛家主張的明心見性、重在頓悟,并講究調息、調身、調心;道家的凝神靜氣、修身養性,提倡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其主旨為自然、虛靜、無為;儒家注重內心修養,強調以禮制心、以人與社會為核心[1]。
中華文明是炎黃子孫的驕傲,而武術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構成,在武術教學中傳承武術文化,可以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武術的價值,與此同時,中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會有所增強。對武術文化進行傳承,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對民族文化的保護,這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2]。利用武術課將武術文化的作用發揮出來,可以在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實現對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使學生為自己身為中國人而驕傲,也讓學生樹立弘揚和傳承武術文化的偉大志向。
學習武術并不是簡單地學習武術技擊,更是讓學生在內心深處印上武術文化,使高校學生在身體素質得到增強的同時其人格也逐步完善。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武術指導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扎馬步,而扎馬步是一個磨練意志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堅持的人生態度。而且,武術中還包含拼搏精神、競爭意識,這些都是數千年傳統文明的縮影,在武術教學中傳承武術文化,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學生,使學生呈現出奮斗、努力、拼搏、堅強的良好精神面貌[3]。
文化軟實力是當前社會對國家綜合實力進行衡量的一個重要指標,而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分支,武術文化在高校武術課上的傳承與發揚可以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眾所周知,“禮”是武術文化的核心內容,這種文化體現于武術的各個層面。與此同時,武術中蘊含保家衛國、懲惡揚善等精神,在高校武術教學中傳承武術文化,讓學生長期接受洗禮,有利于培養學生文化自覺,增強高校學生的責任感,使學生積極、自覺弘揚正能量[4]。
高校武術課程中所選取的武術項目主要是競技類項目,讓學生參加各類武術比賽、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是高校武術教學的主要目標,正因為如此,現下高校武術教學普遍存在“重競技,輕文化”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主要精力放在武術技能傳授的研究上,思考的更多的是如何使學生掌握這些武術技巧。從武術文化傳承視角來看,這樣的教育理念具有滯后性,不利于武術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所以,為了實現傳統文化傳承,高校武術教師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武術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再將這樣的理念融入武術教學中。教育理念決定了教育發展的方向和教育活動的實效性,教師必須及時革新,從內心肯定武術文化的價值,并在教學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式,除了思考如何傳授學生武術知識和技能,還要基于武術文化內涵大力弘揚自強奮斗、厚德載物、文明禮儀等品質,堅持以鍛煉身體、弘揚武術文化為教育宗旨,使學生在習得武術技巧的同時精神品質也得到培養,如團體協作、樂于助人、相互包容、相互幫助的團隊精神等[6]。總而言之,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基于武術文化傳承視角進行高校武術教學改革,革新武術教育理念是第一步,也是極其關鍵的一步,直接影響改革成效。
在傳統的高校武術教學中,教師通常采取示范教學法,即自己先示范一遍動作,然后讓學生模仿訓練。這樣的教學方式讓武術完全成為一個強身健體的運動項目,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亦步亦趨地跟在教師后面練習,不僅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而且不能真正掌握武術的精髓。以傳承武術文化為目標的武術教學中,教師應摒棄這種教學方式,結合武術文化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可以采取多媒體教學法,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武術訓練的視頻,尤其是一些武術比賽的視頻,讓學生直觀地領略到武術的魅力,喚醒學生對武術文化進行深入了解的興趣。而且我國拍攝了很多關于武術的電影、電視劇,如《武術之少年行》《東方巨龍》等,教師可以利用課后時間帶領學生觀看這些電影、電視劇,讓學生在良好的視覺體驗中充分感受到武術中蘊含的文化魅力[6]。
在傳統的高校武術課上,教學內容主要是一些競技類的武術項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主要精力放在對動作技巧的研究上。與此同時,高校武術教材普遍存在“拿來主義”的問題,沒有考慮教材的科學性、系統性,導致很多的教學內容難度動作大、華而不實、過于形式化,武術文化的博大精深難以被體現出來。而有些學校為了降低難度,教學內容堅持簡化原則,可供學生選擇的空間較小。武術文化傳承視角下,教師應當針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以培養學生武德、增強學生文化體驗為導向,以此促進武術文化傳承。眾所周知,武術內容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包括搏斗、套路、功法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完全照搬傳統武術內容或競技武術內容,要根據高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武術文化傳承需要選擇合適的武術內容,包括武術保健、武術防身、武術功法、武術對練、武術短套、武術體操等,以此加深高校學生對武術文化的認同及增強學習武術的樂趣,培養學生終身武術意識。
在傳統高校武術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實施的評價通常是終結性評價,即以切磋為主,用勝負決定高下。這樣的教學評價不利于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一般來說,在武術教學結束后,學生僅僅掌握基本的武術發力技巧和幾套武術套路,但是并未形成實戰能力,更沒有感受到武術中蘊含的武術文化。所以,武術文化傳承視角下,教師應當針對教學評價進行改革,將武術文化作為一項指標納入到評價體系中,以此發揮教學評價的育人功能。具體來說,在武術課上實施教學評價,教師應放寬對學生武術套路熟練程度、發力技巧及技擊技術的考核,將學習態度、武術文化素養、武術理論知識等納入評價體系中,作為考核指標之一,尤其是學生對武術文化的了解程度,要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完善的武術教學評價體系,有效傳承武術文化。
武術文化的傳承僅僅依靠課堂上有限的時間是不夠的,文化傳承視角下,教師除了做好武術理論知識的教育工作,還要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學生不僅身體素質得到增強,其文化素養也得到提高。對于實踐活動的開展,教師應充分發揮社團的作用,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建立武術社團,并且做好相應配套設施建設,提供專業的指導,為社團活動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鼓勵學生課外時間積極開展武術切磋、觀看武術電影、武術表演等實踐活動,通過這類實踐活動對高校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文化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武術文化意識,以此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武術具有豐富的育人價值,在武術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武術文化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繼承并發揚這些傳統文化,這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有著重要意義。所以,新形勢下,高校體育教師應摒棄傳統教學方式,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限制,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革新教學理念并優化教學內容,根據武術特點和高校學生成長需求完善教學評價體系,還要盡可能多地開展有關于武術的實踐活動,從而達到傳承武術文化與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