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荻
(南京理工大學 教務處,江蘇 南京210094)
教育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是信息化時代發展的動力源泉。培養具有前瞻性交叉思維和持續競爭力的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是國家賦予高校的時代任務和歷史使命。輔修專業及雙學位作為高校學科交叉培養的傳統環節,重新回到大眾視野。輔修專業及雙學位培養在本科教育改革創新規劃中重新占據一席之地。
輔修專業學習的基本前提是遵循學生個人意愿,保證主修專業學有余力的情況下,跨專業選擇修讀另一個專業。需要學生依照個人情況自行規劃學業進程,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展現輔修專業及雙學位學習的自由化、人性化培養理念,完全契合以生為本的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設原則[1]。
一方面,輔修專業及雙學位培養是施行“學科交叉”的典型代表。現今輔修專業及雙學位學習已由傳統意義上的跨學科門類擴展至跨專業。在主修專業“厚基礎”的保證下,輔修專業“寬口徑”的理論補充和實踐發散與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另一方面,輔修專業及雙學位學習可以作為高校“新工科”專業學科建設改革的升級版,為高校發展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思政教育、勞動教育的融合提供新思路[2]。
輔修專業及雙學位學習人性化的培養定位使其天然形成了小規模的授課環境,增進了師生間的溝通,教師能夠即時跟進教學反饋。教師便于采用多種教學授課模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能顯著提高教學效果,提升教學體驗感。
考慮到全校教學安排管理以及學生整體的學業規劃,輔修專業及雙學位學習課程的內容設置相較于主體依托專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與精簡,出現了授課內容“灌水”,考試評定“放水”等不良教學生態。固定課程內容的專業培養方案,千篇一律的授課指導形式,逐漸偏離時代發展需求的理論知識,學科交叉過程中的專業銜接斷層等問題在輔修專業及雙學位培養發展過程中相繼暴露出來。
目前沒有嚴格的關于輔修專業及雙學位學習的官方管理條例與學位授予規定。到目前為止,各高校授予的輔修雙學位證書僅為學校層面認可的寫實型證書,含金量和權威性遠無法與主修專業的學位證書匹配。部分高校學生更傾向于參與各類學科競賽、資格認證考試、校外短期學習等快捷途徑豐富個人閱歷,輔修專業及雙學位學習則被長期擱置。
剛開始大學學習生活的新生充滿自信,但對所學專業知識的自適應度缺乏一定的客觀判斷,極容易跟風、盲從,造成實際學習效果與預期不符。大致問題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少輔修專業學前教學內容評估預測機制,無法滿足學生的基本學習訴求;第二,忽略對在校學生輔修專業培養階段的學業狀況和心理狀態的過程監測,無法實時掌握教師的教學效果及學生學習成果反饋;第三,缺乏對于輔修專業畢業生的持續跟蹤反饋,無法了解輔修專業學習對學生未來發展的現實性和引領性作用;第四,缺乏對以往典型案例的分析總結,對現有培養模式的改進也無法形成切實有效的指導性意見。
目前絕大部分高校開設的輔修專業及雙學位學習仍以學校現有專業為依托,教學資源分配不均衡,師資力量、教學配套設施均受主體專業限制。依師設課,依資招收,現有的教學資源無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對沒有主體專業而單獨組建的輔修專業,如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學科專業建設處于起步或探索發展階段,師資力量匱乏,不利于高校整體學科建設的改革發展。
1.制度規范。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19年7月下發了最新的《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管理辦法》(學位[2019]20號),自2022年起將輔修雙學位證書并入主修學位證書之中,輔修專業學習成果經歷終于有跡可循,獲得了國家層面的保證,大大提升了輔修專業及雙學位學習的社會認可度。高校須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輔修管理政策修訂完善現有輔修專業學習規章與教學管理規定,確保內容的規范性、嚴謹性與政策靈活性,保證在遵循學生意愿的前提下,規范準入準出機制,細化考核評定標準,嚴控學業審查,加大獎勵力度。
2.培養框架體系。新時代高校的專業教學培養方案應具有引領性與指導性。首先,高校需對現有學科專業課程進行歸類整合,構建專業培養資料庫。在全校范圍推行輔修專業完全學分制培養,施行輔修專業學習導師制,依生制定個性化輔修專業培養方案,保證專業覆蓋的全面性和專業學習的可選擇性。結合彈性學制,設置主輔修專業過渡學期,延長放寬輔修學習年限;強調輔修成績單的作用,將學業審查評判重心由結果轉移至過程;打通主修與輔修專業培養路徑,將主輔修專業的畢業審核相關聯,輔修專業課程與專業選修課之間相互轉化認定。
3.教學模式變革。首先,改變集中統一的線下講授教學形式,分解教學內容,合理分配教學環節,從組織課程預備知識與理論框架的科普講座,到提供系統翔實的教學參考資料庫、核心教學內容的短視頻講解,再到交流問題反饋的自由研討會,結合素質發展學分[3],多途徑多角度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其次,推動地域性校際聯合輔修專業培養,鼓勵短期校際教師交換授課與學生交換學習,明確跨校課程互認清單,以促成長效規范合作機制;最后,制定校企教學聯動培養計劃與就業合作計劃,邀請企業客座教師參與實踐教學,將基礎理論應用與社會生產實踐經驗有機結合。
4.教學資源配置。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完備的教學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高校一流本科教育的的基本保障。一方面,要從高校自身綜合發展考慮,整合現有教學資源,加大教學基礎設施資金投入,結合社會形勢與本校實際情況制定階段性發展預案。另一方面,要加強地方高校間的溝通合作,推動高校之間教學資源互補共享。
1.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建設教育強國的“第一資源”[4],高校應提供豐富的鍛煉、深造機會,保持教師教學思維的先進性與教學理論的前瞻性。改善重科研輕教學的風氣,著重基礎學科建設,擴大基礎教學教師隊伍,廣泛招納多學科領域的專任教師、企業顧問、工程技師。發揮主體專業優秀教師及教學團隊的示范性與先進性,帶動輔修專業學科團隊,推動高校教師隊伍整體發展。由學校主導、教師發展中心推動,學院配合,走出學院式管理的單領域教學,建立靈活、機動的多學科融合輔修基層教學組織。
2.教師評價體系。將輔修專業教學納入教師考核評定體系標準,將參與輔修專業及雙學位教學作為高校教師基礎教學準入條件之一,予以附加獎勵。在薪酬待遇、專業技術職務評定、職位晉升等方面制定合理規范、優先保障,全方位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聯合教務處、研究生院、學生工作處等教學監察部門規劃建立教師教學理論素養與教育品德素養雙重評價體系,接受全校師生的評審與監督。
1.學前預備階段,博聞廣知。提供豐富全面的課程資料庫,清晰完整的先修課程指導系統,借助學術交流互動平臺,幫助學生提前接觸各學科領域知識,通過第一學年的廣泛學習提升學生自我認識,確立個人發展目標,避免高開低走,形成一種超越因材施教[5],自我發展學習的良好素養。完善現有的輔修志愿系統,客觀了解學生學習意愿;組建由高年級學生、任課教師和企業導師構成的輔修學業指導團,結合學生志愿專業傾向與分布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學習規劃與職業發展指導。
2.學中穩控階段,因勢利導。鋪設全面、客觀的輔修專業及雙學位培養的學業綜合評價網絡。首先,搭建主輔修GPA動態監測系統,直觀地展示學生專業掌握程度和傾向程度。其次,結合動態數據分析對異常情況進行整合,借助輔導員、輔修導師了解學生個人實際情況,及時進行心理干預或學業指導。
3.學后反饋階段,有據可依。本科輔修專業學習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影響是輔修專業培養價值的實證。基于學校現有的輔修教學質量評估體系,聯合校友會、校外組織機構對本科輔修畢業生進行后續發展情況的追蹤,對繼續參與輔修專業相關學術研究,或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畢業生情況進行重點匯總分析,作為輔修專業及雙學位培養改革發展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