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兵
(海南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海南 海口570228)
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為社會各界所關注。國家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的首位,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海南省〔2014〕111號文件就要求強化就業服務和就業援助,落實貧困畢業生求職補貼政策(低保畢業生、殘疾畢業生,可按1500元/人發放一次性求職補貼),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咨詢輔導。瓊府〔2015〕64號文件要求大力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將求職補貼調整為求職創業補貼(低保、殘疾、國家助學貸款的畢業生,可按1500元/人發放一次性求職補貼)。海南部分高校未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納入必修課,而且從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人員較少,多是由思想政治輔導員兼任,因此對貧困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發展教育仍有較大空間。
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貧困生就業難有以下原因。一是貧困生缺乏經濟支撐。貧困生多是來自農村或低收入家庭,經濟相對匱乏,就業過程缺乏家庭的支撐。二是部分貧困生自身能力欠缺。貧困生在校期間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通常比較注重應試能力,部分貧困生的綜合素質達不到企業要求,在就業過程中因相對欠缺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較弱的實踐能力等因素,成為求職隊伍中的弱勢群體。三是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部分貧困學生以學習為導向,較少考慮將來的職業方向和目標。四是就業時期望值過高。貧困生往往肩負著家庭的重任,他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是想獲得一份相對滿意的工作,以便讓家人過上好的生活,因此容易在就業時追求大企業、大城市、大機關及高地位、高收入、高福利的單位,而這也成為貧困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瓶頸[1]。
一是幫助貧困大學生避免盲目就業。職業生涯教育將會引導貧困大學生客觀分析自身能力特長、興趣愛好、價值觀等,幫助他們設定合適的職業定位。二是增強貧困大學生應對社會競爭的能力。職業生涯教育采取科學可行的方法、步驟與措施,有針對性地幫助貧困大學生進行專業學習和社會實踐,挖掘他們內在的潛力,增強職業競爭能力。三是促進貧困生的全面發展。職業生涯教育可以培養貧困大學生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促進貧困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四是有助于貧困生調整生活需求和工作需求。職業生涯教育可以幫助貧困大學生樹立人生目標,平衡工作與愛好、家庭與朋友之間的關系,幫助他們做出更好的職業選擇[2]。
一是加強職業指導師資隊伍的業務培訓,提高就業指導水平,強化職業指導意識。為進一步提高學校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海南大學與北森生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仁能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鼓勵就業指導教師和專職工作人員持證上崗,學校選派教師赴省內外參加各類職業指導系統培訓,其中職業規劃培訓師培訓52人次,全球職業生涯規劃師培訓54人次,重點解決生涯咨詢實戰技術工作坊40人次。目前,全校已有29人取得了全球職業規劃師(GCDF)資格,52人取得了國家職業指導師,其中高級職業指導師24名[3]。二是安排就業輔導員參加多種形式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就業指導能力。每年,學校對全校就業工作輔導員“上崗培訓”,組織全校就業工作輔導員集中學習,指導畢業生簡歷制作、求職禮儀、解決就業過程遇到的常見問題等;開設以“專業與職業”“應聘技巧”“考研or就業”等為主題的專項業務輔導,了解并掌握學生在職業咨詢當中的普遍性問題的基本解決方法與思路。三是利用校友資源聘請不同領域的職業指導專家,通過一對一輔導、講座等形式,不斷提高學生職業化素養,使其能成熟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為其走向社會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構建全程化就業指導體系是指分年級實施就業指導,包括職業生涯規劃、信息服務、政策指導、能力培養、創業指導、應聘指導等內容。一年級注重職業啟蒙教育。從新生入學教育開始,各二級學院根據專業特色制定新生職業指導活動月方案,通過專業導論課、生涯規劃講座、座談、優秀學生經驗分享會、職業啟蒙分享會等形式,幫助貧困大學生培養職業意識,明確職業理想,提高職業素質。二三年級側重就業能力培養。海南大學定期舉辦大學生“挑戰杯”科技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開展多樣的團體輔導和講座、帶領學生走訪企業體驗職場、開拓渠道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等,幫助大學生塑造和完善自我,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素質。四年級注重就業實戰的指導和服務。針對畢業生,學校每年舉辦畢業生職業指導活動月,通過專題講座、廣場咨詢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就業政策、就業形勢以及面試技巧等,開展模擬招聘活動,增強貧困大學生的實戰經驗,及時提供就業信息,提高面試的成功率與簽約率[4]。
國家和高校對大學生資助的力度逐年遞增,物質資助之余,還需注重對被資助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近年來,海南大學實施發展性資助項目化,以項目資助的方式,培養貧困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全面提高貧困生綜合能力以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一是開展大學生就業扶助項目。2011年開始,海南大學與華民慈善基金會合作開展大學生就業扶助項目,給予100名貧困畢業生每人每年3000元的現金資助,開展就業能力提升專項培訓及個性化的就業咨詢服務等方式幫助貧困大學生就業[3]。二是設立肯德基曙光基金項目。2003年海南大學設立了肯德基曙光基金項目,與海南省青少年基金會、中國肯德基公司共同選拔新資助學生,累計資助288名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在校大學生。肯德基曙光基金除了提供受助生大學4年2萬元的經濟資助外,還提供在肯德基餐廳帶薪實踐和社會服務的機會,旨在幫助受助生提升綜合素質,鍛煉各方面能力,成長為社會有用之材。三是實施“雙困”畢業生就業能力培訓項目。為切實有效做好家庭困難且就業困難畢業生的幫扶工作,幫助“雙困”畢業生順利就業,學校除每人給予800元的資助以外,還面向雙困畢業生開展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無領導小組實戰演練、畢業就業流程等講座,近三年約400名貧困學生受益[5]。
海南大學2011年制定了《海南大學“雙困”畢業生幫扶工作實施辦法》,加強“雙困”畢業生的幫扶工作。通過發放求職補貼或優先推薦崗位、咨詢輔導、重點組織培訓、加強就業創業指導等措施,幫助困難畢業生盡快實現就業。一是協助海南省人力資源開發局發放求職補貼,2016—2017年共有2168名海南大學貧困畢業生獲得1500元/人的求職創業補貼。二是學校撥出專項幫扶資金,每年給予125名“雙困”畢業生每人800元的就業援助金。三是為殘疾大學生提供精準幫扶。學校綜合施策、最大限度擴大和提高就業政策的惠及范圍和惠及程度,確保困難幫扶、就業援助等重點工作取得新突破[3]。
大學生就業是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風向標,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優劣和高校就業工作好壞的重要標準,做好貧困大學生幫扶工作有利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整體質量和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利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改革的發展。海南大學通過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職業指導隊伍,構建全程化職業指導體系、實施發展性資助項目化,構建精準幫扶援助體系,引進職業測評體系,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生涯輔導服務等方式加強貧困生生涯教育,科學高效地幫助貧困生順利實現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