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哲 紹興斯科制鎖工業有限公司
近些年,電子商務經濟發展迅猛,不斷沖擊著實體經濟,使得以傳統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發展緩慢,大多數制造企業面臨著財務危機,為了解決財務危機,制造企業需要提升自己的成本核算能力,并將企業的各項成本支出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從而獲得更大利潤,提高核心競爭力,為企業規模發展積蓄力量。成本核算是現代企業管理中的重要一環,決定著企業的成本預測和經營決策。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制造企業在成本核算中存在的基礎工作不到位、各類費用劃分不明和成本分配標準不合理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改進對策,提高制造企業成本核算能力。
成本核算是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對各類耗費按照種類進行匯總,計算出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成本核算企業對成本進行管理的基礎工作,通過會計核算來對成本支出情況全面清晰地展現,作為財務管理的關鍵組成部分,對企業意義非凡。成本核算的水平對企業生產經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在清晰了解產品和服務成本的基礎上,實現產品結構優化和營銷定價科學化。通過良好的成本核算,還能夠反映出企業各個生產經營環節的實際支出是否符合成本計劃定額,如果有超額支出,就要通過一些生產管理手段和人事管理手段來節省支出,確保實際支出項目總額與成本計劃定額相符。高質量的成本核算能夠幫助企業進行嚴格的成本控制,只有企業掌握了財務主動權,才有足夠的資金讓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才能提高自身競爭力。
真實的財務數據記錄、庫存數據等數據,是成本核算的基礎。但是制造企業在實際統計原始記錄時會存在記錄不完整情況,例如領用材料后不及時記錄或者領用材料的種類和數量與記錄中的不一致等。還有一些制造企業管理粗放,沒有制定原材料消耗定額,導致很多原材料被浪費,產品成本難以控制。這些問題都使得成本核算工作難以繼續開展,無法準確統計每個產品的毛利率,也就無法統計企業生產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以下通過典型案例來分析成本核算基礎工作的重要性。
案例一:某塑料生產企業在某日發現某個塑料制品的單位成本為17.88元,平時該塑料制品的成本為13.23元,該日該塑料制品的成本明顯比原先高出很多,經過追根溯源查找原因,發現當天的塑料制品原材料價格比平時增加很多,而原材料單價和塑料制品的合格率在正常水平。財務人員對該塑料制品的生產加工過程進一步分析,找到該塑料制品單位成本增高的原因——原材料使用數量大幅增加。幾天前剛領完一批原材料車間就停電,導致原材料沒有及時用于生產,存放在車間沒有使用,電力恢復后工人又重新領取新一批材料,導致原材料消耗增加。由此可見,該塑料生產企業沒有建立規范的原材料退領制度,使得原材料沒有用完就計入生產成本并同意領取新原材料,導致實際原材料消耗與記錄不符,成本核算不準確。原材料退領制度屬于成本核算的基礎工作范疇,如果沒有做好基礎工作,就會導致企業成本核算失真,失去其原有作用。
成本核算中各項費用要明確劃分,例如要明確不同產品的期間費用,并明確不同期間的生產費用,正確劃分已完工的產品和期末在產品成本之間的界限。以下就是各類費用劃分不明導致成本核算失真的案例。
案例二:某塑料生產企業在成本核算過程中,各類費用劃分不明。首先是將建工費用計入了原材料費用。其次是將管理費計入了材料費。最后是上個月機械折舊費計入本月機械折舊費。其中建工費用不屬于生產成本,但是計入了生產成本,無形中增加了生產成本費用,降低了企業的利潤。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該企業對于固定資產和存貨支出兩者區分不清,將建工費用計入原材料費用;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兩者區分不清,將管理費用計入材料費用(產品成本);不能正確區分各個期間的成本,即把上月的折舊費用計入本月折舊費用。由此可見,制造企業要提高成本核算的工作質量,就必須正確劃分各類費用,這樣才能避免成本核算失真,也有利于企業降低法律懲罰(逃稅漏稅)的風險,進而影響企業的信譽度和社會形象。
在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礎工作過程中,直接生產成本的可以直接核算,還有不能直接計入的成本就需要分攤。分攤需要制定和選擇分配標準,但是不同產品會用到相同的原材料或工人,這些材料費和人工分要合理選擇分配標準。例如某塑料生產企業生產的塑料桶一共分為350ml、500ml和1000ml三個不同容量,分別消耗原材料350ml、500ml和1000ml,經過計算,350ml、500ml兩類塑料桶的毛利率都低于1000ml塑料桶,按道理這三款塑料桶使用的材料、人工等都一樣,毛利率應該相同。原來在對三款塑料桶進行成本分攤時,選擇了錯誤的分配標準,即材料費、人工費都是按照產品產量進行分配,而小容量的塑料桶的材料費和人工費要比大容量塑料桶低很多,如果按照產品產量進行成本劃分,就會虛增了小容量塑料桶的成本。該企業在產品成本分配時,材料費按照塑料桶容量分配、制造費用按照機械臺班時間分配,人工費按照工時分配,這樣的成本分配才算合理。
首先,制造企業要做好各類生產管理活動的成本記錄,確保其完整性和準確性。其次,制造企業要完善的原材料消耗制度。要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原材料的使用量進行計量,原材料的進貨出貨、領取都要做好記錄,實際原材料的消耗量與賬面上的消耗量確保一致。因此要定期對物資進行盤點清查,查找實際與賬面不符的記錄原因,找到問題及時解決,避免下次再犯。最后,制造企業應該制定產品消耗定額和修訂制度。通過數據統計每款產品生產所需的人工費、材料費等標準,然后根據生產數量統一發放相應數量的材料和人工,避免使用超額。但是整個標準定額并非一成不變,物價上漲、模具變更都會影響原先的定額,因此要制定科學合理的修訂制度,確保消耗定額能夠與時俱進,時刻把控企業生產消耗量,從而管理好生產成本。
首先,會計人員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具備專業素質是讓會計人員能夠區分不同產品應該劃分為哪種類別,而職業道德則可確保會計人員不會因為私利而明知故犯,將不同類的產品計錯。其次,要健全企業內部成本核算制度,要根據制造企業的實際材料、人工、機械消耗量進行分類,然后將各類總消耗進行統計,查看實際總消耗與預算是否符合。最后,各個部門要積極配合會計人員的成本核算工作,及時準確提供本部門的各項財務信息,讓會計人員進行財務數據匯總和分析,確保成本核算的效率和準確性。
由于制造企業的很多產品的成本并不能直接計入各項成本,而是會和其他產品一同生產出來,需要對產品成本進行分配。因此需要合理制定和選擇成本分配標準。制定成本分配標準時,要考慮到各個產品之間的相關性,例如工藝特點、生產材料、所需工人工種和機械種類等相似,這樣有利于準確高效地制定出成本分配標準。這就需要生產部門的技術人員與會計人員做好配合,合力制定產品成本分配標準。制定好產品成本分配標準后只需按照不同產品所需的工藝、材料、工種和機械等合理選擇相應的材料費、加工費和人工費即可。
制造企業的成本核算主要由會計人員負責,會計人員的素質直接決定了制造企業成本核算的質量,因此要想提高成本核算質量首先要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首先要定期對會計人員進行培訓教育,讓會計人員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能夠運用最新的會計核算方法和軟件進行成本核算工作,確保成本核算的高效性和準確性。同時要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很多制造企業的會計人員為了蠅頭小利而在成本賬目上作假,導致企業資金資產流失風險增大,對企業持續發展造成惡劣影響。因此要嚴厲懲罰以權謀私的會計人員,并培養會計人員的職業素養,使其明白會計信息造假的危害,從而杜絕會計信息造假行為。
制造企業成本核算涉及的部門、環節和成本種類比較多,因此在成本核算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問題,例如各類物資的收發、領退和盤點不及時會導致原始信息錯誤;各類產品成本分配不合理,導致成本核算失真;各類產品成本劃分不明確導致成本核算混亂等,這些都需要引起制造企業的重視,只有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做好成本核算基礎工作,明確各類產品成本的劃分和分配標準,才能真正做好成本核算工作,為制造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