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娟
(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 北京 100000)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系統、明確的"語文要素"猶如明燈為廣大教師照亮了"教什么"之路。從教學目標困頓、含混一片中解脫出來的教師頓覺神清氣爽。但是,"怎么教"才能與統編教材的編寫理念相得益彰?馬克思主義哲學啟發我們:"一切真正的改變,來自于存在方式的改變"。三年的課題研究實踐充分證明:小學閱讀教學"活動式學習"是變"教"為"學"的良方。
所謂"活動式學習",即在閱讀教學中,以"學習活動"為手段,通過一系列真實、完整、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實現變"教"為"學"、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小學閱讀教學"活動式學習"中,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是教師,活動的關鍵是構建和實施"有意義"的學習活動。這里的"有意義"指的是有積極的情感動力、能積極自主地建構知識并確有實際獲得。
1."活動式學習"基本模型詳解
"活動式學習"以"讓學""促學"為主導思想,追求讓學生主動地經歷學習過程、有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際獲得。一個"完整而有意義的學習活動"由"活動任務情境""活動操作路徑""活動效果評價"三部分組成。"活動任務情境""活動操作路徑"逐步推動整個"活動式學習"的進程,"活動效果評價"伴隨其間。
1.1 活動任務情境。"活動任務情境"為學生創設有意思的情境和任務促使學生在課堂上"做事情",積極主動地有目標的學習。它由學習目標、任務、情境、評價四個要素構成。"活動任務情境"的主要設計者是教師。
1.1.1 構成要素
(1)學習目標。但凡學習,都離不開"學習目標"。"活動任務情境"中必須具有一個可達成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制約著學習活動。"學習目標"不清,學習活動則無效;"學習目標"不同,會影響學習活動的結果。
(2)任務。"任務"指的是為達到"學習目標"而設計的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仿真或者真實的問題。"任務"設計追求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
(3)情境。"情境"的作用是促學生有極大的情感動力,愉悅地進入學習氛圍、接受學習任務、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學習。"情境"應符合學生的學段特點、經驗特點和內心需要,并使課堂具有現場感。"情境"包括喚醒學生知識儲備的背景情境和激發學生實踐熱情的任務情境。"情境"的來源有課文情境、課堂學習的即時情境和生活情境。
(4)評價。有意義的閱讀學習活動是需要反省和自我調整的,所以,一個好的"活動任務情境"應包含"評價"要素。"評價目標"應與"學習目標"保持一致,"評價標準"應圍繞"評價目標"設計,"評價標準"應鮮明地亮出并被師生運用于學習過程始終,達到對學習效果的驗證、反省和調整的作用。評價的方式多樣,語言描述,作品制作、模擬表現……以簡單、操作性強為好。
1.1.2 要素間的關系
(1)四個要素的核心是"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學什么"的問題,"任務""情境"是"怎么學"的問題,"評價"是"學得怎么樣"的問題。不能只注重活動的"任務""情境"而忽略"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永遠占據教學的首要位置,它是根本。"任務""情境"是皮肉,"學習目標"是筋骨,"評價"是血液。
(2)"學習目標"是"任務"的出發點和歸宿,對"任務"具有指向性,促使學習的方向明確。"任務"是達成"學習目標"的有力抓手、憑借,與"學習目標"應該具有"穩合性"。合適的、恰切的"任務"才能促使"學習目標"的達成,所以,"任務"與"學習目標"應恰切對接。
(3)"情境"是"學習目標"達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適宜的"情境"有利于"學習目標"的達成,使學生樂學、主動學、能學;"學習目標"也約束"情境"的選擇,當"學習目標"與"情境"吻合時,才能進行有效的活動。
(4)以豐富的"情境"為輔助支撐,"任務"才能煥發生機。"任務"輔以"情境"支撐后,便會產生"學習動機"。良好的"學習動機"會吸引學生欲罷不能地參與語文學習,為達成語文"學習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5)"評價目標"依"學習目標"而定,"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證明"學習目標"是否達成,更是為了改進教學、完善教學過程、促使"學習目標"達成。 "評價"應在"情境""任務"中評估,與"任務""情境"不脫節、渾然一體才能使學生既明確完成任務的方向又享受成功的喜悅,促進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1.2 活動操作路徑。"活動操作路徑"指的是通過一系列的步驟和方法順利完成"活動任務",達成"學習目標"的"真學習"過程;是學生"學"的活動的充分展開。應盡顯課堂是學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它是確保學生在課堂上能"做事情"、能學有所獲的又一關鍵階段。
1.2.1 步驟——呈現"學堂"
(1)尋求思路。要完成學習"任務",離不開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思路屬于內隱性思維。點撥、引導學生把內隱性思維過程外化出來,有利于學生有效的參與學習過程、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外化、梳理內隱性思維的過程,也是鍛煉學生思維、養成良好思維習慣的過程,是著眼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落實。
例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學中,教師拋出"活動任務情境"后,沒有急于讓學生自己學習,而是組織學生圍繞 "怎么才能又快又好地畫出書中藏著的天然指南針?"我會讓學生進行思考交流,這一環節就是在促使學生把內隱性思維過程外化出來。在學生紛紛發表意見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梳理完成學習任務的步驟和方法,為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個體內化。"個體內化"指的是學生個人自我揣摩、嘗試、體驗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自己帶著學習"任務"經歷"親歷——反思——抽象"的思維活動,直至完成學習的內化與建構。
親歷:學生完全投入到親身經歷、或者移情性體驗的過程中,獲得直接經驗或感受。
反思:學生從多個角度梳理親歷的過程,追問自己的知識運用、策略選擇,通過自我反省的方式思考學習中個人的優勢和局限。
抽象:學生從嘗試、體驗中抽取理性的認識、建構知識框架、總結學習經驗形成新的認識的過程。
"活動式學習"中,"個體內化"這一過程需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并且這一思維過程可循環往復。
(3)交流重構。"交流重構"主要體現生生互動的學習狀態,是群體學習提升的過程。在這一步中,"展示"與"嵌入"是關鍵。學生需要展示自己"個體內化"所得,教師需依據學情,適時"嵌入"引導點撥,促使學生修改完善"個體內化"的學習成果和學習經驗,使學生的實際獲得最大化。
(4)遷移應用。在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標"之后,可根據學情再創實踐運用的機會,促使學生學以致用,著眼于能力形成。
1.3 活動效果評價。"沒有評價的課堂猶如沒有導航的駕駛"。一個"有意義的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的全程都應該伴隨著"活動效果評價",即"活動效果評價"既包含在"活動任務情境"之中,又伴隨在"活動操作路徑"展開的學的過程中。"活動式學習"的整個學程的每個階段都追求"教學評一體化",用"評"指引學程,使目標明朗、外顯,"學"才會更集中;用"評"診斷、調整、改進學程,"學"才更高效。
2.1 從"學習目標"向"活動任務情境"轉化。"活動式學習"中,必須完成由"學習目標"向"活動任務情境"轉化這一重要工作。從"學習目標"走向"活動任務情境"的轉化,就是把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學"的過程。這一"轉化"體現教師的智慧。"活動任務情境"要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同時達成學習目標。
這一教學設計片斷的"學習目標"是:回顧課文內容、復習鞏固字詞。一般教學中,教師的做法無非就是如表中所示,讓學生讀讀詞語、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而已。這樣的提問直接指向的是"學習目標",但是忽略了學生學習、閱讀的動機。我為什么要閱讀?老師讓我讀我就讀唄。這樣教學,學生是被動的參與。相反,在"活動式學習"中,教師將鞏固詞語和回憶課文內容的"學習目標"轉化為了"活動任務情境"——"補窟窿",把"學習目標"含于"活動任務情境"之中。在"補小窟窿"的活動中復習了詞語,在"補大窟窿"的活動中回顧了課文的內容和順序。除此外,在"補大窟窿"的活動中還悄然完成了給詞語分類的練習,初步了解了狐貍和老虎的表現,為下一個學習活動——根據它們的表現"表演"做下了鋪墊。這個由一般的"學習目標"向"活動任務情境"的轉化,實現了"要我讀"走向"我要讀"的良好境界。更重要的,"活動任務情境"給了學生思維的張力,有效地減少了碎問碎答的現象,學生的思維等多項素養在活動中得到了鍛煉。
2.2 "學習任務"與"學習目標"需對接恰切、吻合。"學習任務情境"中隱含著的"學習目標"與教材規定完成的"學習目標"不同一,勢必會造成學習效率低下。
例如:有的老師針對統編教材二年級下冊《千人糕》設計了如下"學習任務情境":"請你當一名中華美食講解員,把中國的傳統美食千人糕介紹給其他人。這節課我們就評選出金牌美食講解員。"這個"學習任務情境"很有鼓動性,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但是,它隱含的"學習目標"是否與這篇課文要求達到的"學習目標"一致呢?《千人糕》課后習題是:"默讀課文,借助插圖,說說米糕是經過哪些勞動才能做成的。"該題的"學習目標"是: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借助圖片,能夠比較清楚、具體說出千人糕是通過哪些勞動而來的。很顯然,教師創設的"學習任務情境"中隱含的"學習目標"遠遠大于課文應該達到的"學習目標",在這一"學習任務情境"下,學生可以介紹千人糕是通過哪些勞動而來的,也可以介紹千人糕的樣子,還可以介紹千人糕的色香味等等,這樣就遠遠脫離了學習本篇課文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如此教學,熱熱鬧鬧,"學習目標"卻游離、寬泛,學況必然耗時乏累。可見,要想設計一個好的"活動任務情境",必須追求學習"任務"的設計與教材規定完成的"學習目標"對接恰切、緊密、吻合。
什么樣的課堂,就決定學生有什么樣的發展。在"活動式學習"中,用"學習活動"來帶動學習的不只是學習的積極性,更是思維的深度、認知的廣度還有語言的活躍度,這樣的學習活動才是"有意義"的。用"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來推動學習的進程,悄然無聲的,學生的核心素養便在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中落地、開花、拔節有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