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彥
(河南機電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近年來,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國各地職業院校紛紛嘗試舉辦產業學院。本文通過整理學者有關產業學院建設的相關文獻,理清產業學院的發展歷程、建設模式、梳理了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和解決對策,為后續研究做鋪墊。
目前,理論界對產業學院的內涵并沒有統一的界定。朱為鴻,彭云飛(2018)認為,產業學院是以資源共享與合作共贏為目標,依托高職院校建立的具有獨立運行機制,服務于某個行業企業的新型辦學機構[1]。張雪彥(2020)認為,產業學院由不同所有制屬性資本混合注入、服務于明確產業、實行市場化獨立運作的高職二級學院,是集生產服務、學歷教育、技術研發、技能培訓為一體的產教融合聯合體[2]。本文傾向于張雪彥的觀點。
“產業學院”這一概念起源于英國的“產業大學”,它是在終身教育理念下,英國為提升成年人的就業能力而成立的網絡學習平臺[3]。我國產業學院的內涵與英國“產業學院”的概念沒有相似之處。
我國“產業學院”這個概念最早產生于1988年覃曉航題為《廣西民族高等教育發展試探》的文章,當時覃曉航提出一條政策建議“創建產業學院”,即按照廣西的工業、農業、鄉鎮企業的發展需要,建議創辦一所民族“產業技術學院”,[4]當時的產業學院只是一個概念,也僅僅停留在設想層面。直到1994年,成都大學創建了旅游與文化產業學院,這是我國大學最早設立的產業學院[5]。2003年我國臺灣地區成立第一個產業學院即工研院產業學院,它是一家開展產業人才培訓的組織[6]。2006年,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與浙江物產集團聯合創立了物流產業學院和汽車后服務連鎖產業學院,這是我國大陸地區職業院校最早設立的產業學院,此時,產業學院才逐漸進入學者研究的視野。2012年,廣東省中山市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古鎮燈飾學院、沙溪服裝學院等4個產業學院,此后,廣東省個別高職院校開始嘗試探索建立產業學院。
2014年起,國家有關部門陸續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7]《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9]這三個重要文件對產業學院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分別首次提出鼓勵發展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鼓勵高職院校聯合企業舉辦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鼓勵高職院校和企業設立產業學院。從此高職院校產業學院以混合所有制、產教融合為新的突破點加速發展,全國各地職業院校尤其是廣東省、浙江省、深圳、蘇州等地紛紛嘗試建立產業學院,此時產業學院建設才成為部分學者研究的焦點。
理論界高度肯定產業學院的價值,他們認為產業學院是新時代職業教育創新體制機制的必然結果,是我國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載體,也是職業教育加強內涵建設的必然路徑。比如,吳顯嶸(2018)認為,產業學院是產教融合的重要實現形式、深化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載體、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10]。
學者從不同視角研究產業學院的發展模式,主要有“空間區域集聚度說”“對接說”“對象連接說”,其中“空間區域集聚度說”以空間區域聚集度為劃分標準將產業學院分為集成式產業學院、連鎖式產業學院、多點集成式產業學院[11];“對接說”按照“對接變化”將產業學院分為“專業—企業”合作型和“專業鎮”合作型、“專業群—產業鏈”合作型和“城院模式”合作型、以及“產業學院—企業”合作型、“引企入校”合作型和“廠中校”合作型[12];“對象連接說”則根據合作的對象及功能需求,把產業學院分為校企綜合型、校會聯合型、校地合作型、校行合作型、校企訂單型[13]。
2.4.1 產業學院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研究
(1)政府頂層設計不明,產業學院獨立性不足
部分學者認為,產業學院是高職院校的二級學院,政府并沒有賦予其法人資格,即沒有相應的辦學權利,其不能獨立自主地與企業進行相關合作,致使發展受到限制。例如,李潭(2017)、金煒(2020)認為產業學院頂層設計缺乏,地位不明,需要政府出臺法律澄清其身份[14-15]。
(2)產業學院行政化問題突出,現代治理方式不完善
高職院校受傳統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影響,行政化問題突出,加之教育部門對高職院校的行政化干預比較嚴重,所以其在運行過程中,找到解決校企各方利益沖突的方式即現代治理方式尤為重要。楊應慧,楊怡涵(2018)、金煒(2020)認為,產業學院缺乏完善的現代法人治理結構、泛行政化問題依然突出,校企利益共贏難以達成[15-16]。
(3)運行成本較高,難以實現校企共贏
產業學院具有教學、培訓、生產等多種功能,加之其市場化運作不暢,導致其成本高,收益少。部分學者認為產業學院運行成本過高,難以實現校企共贏。比如,朱躍東(2019)認為,產業學院運作成本高昂,辦學效益難以得到實質提升[17]; 吳金鈴(2019)表示,產業學院運行成本高昂,企業合作動力不足[18]。
2.4.2 產業學院建設路徑研究
針對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上述困境,多數學者提出了相應的建設路徑。例如,李潭認為,只要政府賦予產業學院獨立性的發展地位,建立現代化治理結構,構建常態化統籌機制,確立多層次的能力提升機制,產業學院必將成為校企合作的典范[14]。對此,朱躍東(2019)也表示贊同,他還強調,產業學院不僅要“節流”,更要“開源”,因此,一方面采用多種措施減少產業學院的辦學成本,另一方面要創新市場化運行模式[17]。 金煒(2020)表示,需從匡正思想、澄明身份、明確產權、優化治理四個方面發力,尋求產業學院建設發展的新突破[15]。吳顯嶸(2018)、劉福才(2019)強調,產業學院建設需從政策保障、專業建設、教學體系、運行模式、組織建構等方面下功夫[19]。
通過上述分析發現,學者的研究豐富了產業學院的內容,但是,其在研究內容、研究視角、研究方法三個方面還有提升空間。在研究內容上,部分學者注重有關產業學院概念、價值、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的研究,而很少關注產業學院內涵建設和評價標準方面的研究;在研究視角方面,學者較多從教育學的視角進行分析,而很少從經濟學等其他學科,行業、企業、教師、學生等視角進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部分學者僅僅使用理論分析法或文獻法,而很少使用諸如問卷法等實證研究法,因此下一步需進行以下研究。
當前,部分學者并沒有對產業學院的評價標準進行分析,需加強該方面的研究,因為沒有評價標準,就衡量產業學院教學、實訓、培訓等功能的是否實現,更無法準確衡量產業學院對區域產業發展的貢獻,更不利于產業學院良性的發展。
產業學院是一個復雜實體,其涉及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學生、教師等多方利益相關者,因此需要從多種視角、多種學科進行綜合研究。
學者有關產業學院的理論研究很多,但是使用問卷法開展的實證研究,則很少。產業學院的研究需將理論分析法和實證研究法相結合,這樣形成的研究成果則能更好地指導產業學院建設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