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揚
(北京市通州區臺湖學校 北京 通州 101116)
著名作家賈平凹說:“細節描寫就像春天的樹干上生出的綠葉和花朵,有了它,文章就有了生氣。”作文因為細節而充滿神韻。在實際作文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幫助學生發現細節之美,傳授學生記錄細節之法。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習作教學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因此,在日常講授課文的過程中我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對具體細節描寫片段的賞析,以此認識到細節描寫就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的描寫之中。讓學生反復閱讀,從字里行間感受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并將其進行吸收內化,為在自己的作文中進行借鑒應用打下基礎。如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橋》一課,這篇微型小說成功塑造了集老黨員和老父親于一身的老漢形象。在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關注細節描寫來品位人物形象。特別是文中“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和“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這兩句話聯系著看,對比著看,值得細品。前后兩次“吼道”,兩處情節沖突的表現能夠讓學生體會細節描寫對于文章的潤色作用。再如同冊教材中《窮人》一課,列夫·托爾斯泰筆下俄國底層人民窮苦的生活是學生觸摸不到的經歷,但是文中處處閃現的對環境的細節描寫是能夠幫助學生走進文本、人物和作者的。如課文中“漁夫的妻子桑拿坐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和“屋子里沒有生爐子,又潮濕又陰冷”這兩句環境描寫。教學中,我讓學生刪去句子中的“破”字和兩個“又”字,再讀一讀,品一品。在對比賞析的過程中,學生實現了對細節描寫精髓的感悟。
歸根結底,寫文章是為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而生活中那些鮮活、逼真的細節就需要我們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來捕捉。以同學刻苦學習的神態來說,各人就有不同的表現,有的皺緊眉頭沉思,有的咬住筆頭冥想,有的則雙目凝視、全神貫注,即使同一個人也因環境的不同而表現各異。傳神的細節,令文章添彩。然而,并不是所有生活細節都具有文學價值,也不是只要寫得“細”就可以了。例如我班的一個學生在寫《漫畫老師》這篇作文時,有一段這樣的話:“我最愛張老師,他工作認真負責,生活勤勞儉樸。一天,我犯了錯誤,張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一進門,他就嚴肅地盯著我,額角上裸露著幾條青筋,嚴厲地指出了我的錯誤。他說了很多,桌上的茶水都涼了。總之,張老師是位好老師,我常常想念他。”這段話確實反映了學生在觀察張老師,甚至連茶水涼了的細節都注意到了。可是由于沒有做到有所舍棄地選擇細節表達人物個性特征,所以這樣的細節描寫是失敗的。事無巨細、不分主次地觀察,萬萬不可。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細節觀察呢?我要求學生把握四個要領:一是觀察要明確目的,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觀察要抓住特點,做到典型生動;三是觀察要力求細致,做到準確具體;四是觀察要理解透徹,做到把握本質。按照上述四個要求,調動各種感官作深入細致的觀察,并對觀察到的細節加以整理、提煉。現實生活的現象成了生動形象、具體鮮活的細節描寫素材,這樣的素材積累豐富了,就為寫好文章奠定了基礎。
細節描寫有很多的技巧,其中,延長過程是一個比較適于學生理解和運用的方法。怎樣是延長過程呢?簡單說,它就像電影展現手法中的慢鏡頭。以一生在敘述一場別開生面的籃球比賽時,文中“隊友把籃球傳給了我”這個動作描寫為例,學生就可以進行適當的延長,將動作發生的過程、心理狀態、細節動作等進行詳細刻畫,從而能夠將細節得以放大,使作文更加生動。學生在修改、細化后,將上述這句話改為:比賽臨近尾聲,我們只差對手1分,球在隊友手上,他會把球傳給我嗎?正在遲疑間,只見隊友側身一轉,躲過阻攔者,目光向我這邊投來。緊接著,他穩住腳步,雙手握球,用力一拋,球徑直向我而來。來不及細想,我本能地調轉身體的角度,高高地舉起雙手一接。“啪”的一聲,籃球穩穩地落入我的手中。文段通過“轉”“躲”“握”“拋”“接”等動詞,再輔以恰當的心理活動描寫和聲音描寫,把傳球的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細節描寫的神奇之處。“一滴水可映出太陽的光輝”,延長過程這種細節描寫方法雖然所占的篇幅不大,卻能為整篇文章增色。此外,細節描寫貴在生動,所以要精心錘煉,字斟句酌,有時能有一字傳神、一語驚人之效,如賈島的“推敲”和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其實,有關細節描寫的寫作技巧無窮多,有詳有略、動靜相稱、點面結合、利用空白等等。我們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和學生情況,將細節描寫指導方法與單元習作要求進行整合,使學生真正在在習作時心有章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要求學生“能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表達力求準確、鮮明、生動”。在作文中,細節描寫能夠讓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如在眼前;能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曲折動人。進入高年級以后,教師更應在加強對學生作文細節描寫的指導方面多加思考,引導學生學會品析細節,捕捉細節,描寫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