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琴
中共南雄市委黨校,廣東韶關 512400
南雄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主題,組織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和青少年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深入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大力弘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革命精神,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用黨的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引導全市廣大黨員干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守正創新抓住機遇,銳意進取開辟新局面,奮力推動南雄爭當全省縣域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南雄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大庾嶺南麓,毗鄰江西和湖南。東連江西省信豐縣,北與江西省大余縣交界,東南界江西省全南縣,西南比鄰始興縣,西北與仁化縣接壤。南北兩面群山連綿,中部丘陵沿湞江伸展,形成一狹長盆地,地質學稱之為“南雄盆地”。南雄歷來有“居五嶺之首,為江廣之沖”“枕楚跨粵,為南北咽喉[1]”之稱,今為廣東入江西的主要通道之一。因它處于重要的戰略地位,故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南雄歷史悠久。春秋時為百越地,戰國屬楚,秦屬南海郡,兩漢為南野縣,三國時屬吳國南野縣盧陵郡。唐光宗元年置湞昌縣。南漢乾亨四年在湞昌縣置雄州,宋開寶四年置南雄州,明洪武元年置府,清嘉慶十二年改為直隸南雄州,民國時改為南雄縣,隸屬廣東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沿襲不變,1996年撤縣設市。由建縣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南雄革命歷程輝煌,1930年劃歸中央蘇區管轄;《毛澤東選集》中提及的“水口戰役”在此打響;紅軍長征后,1935年,項英、陳毅和陳丕顯在贛粵邊開展了三年游擊戰爭,陳毅元帥在粵贛邊寫下著名的《梅嶺三章》;1939年冬,中共廣東省委遷駐南雄瑤坑,領導了全省的抗日救亡運動。2010年,南雄市被確認為“中央蘇區縣”。
南雄是革命老區,老區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8%,人民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從1925年的大革命時期起,至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南雄人民堅持不懈地參加和支持革命武裝斗爭,直到南雄解放。縱觀南雄人民的革命斗爭史,具有四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南雄的革命活動開展得比較早。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曾昭秀、陳召南及彭顯模等革命先輩在廣州求學時就接受了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彭顯模于1925年秋回到家鄉上朔村建立起第一個鄉農會。同年12月,共青團廣東區委派共青團員傅恕、夏名震、沈仲昆三人建立了共青團南雄特支,翌年6月建立了中共南雄支部。從此,南雄人民革命斗爭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迅猛地開展起來了。先后建立了縣、區鄉農民協會,縣總工會和工農自衛武裝。1927年12月1日,中共南雄縣委成立。1929年底,南雄劃歸中央蘇區管轄。由此可見,南雄的工農運動,尤其是武裝斗爭,在全省來說,都是比較早的。
二是南雄的革命斗爭規模比較大。南雄開展武裝斗爭的范圍遍及全縣行政區劃的大部分地域。1928年2月的農民暴動達3萬多人;參加第一次土地革命戰爭開展“平倉平田”運動的人數達5萬人以上[2];毛澤東、朱德率領的中央紅軍多次轉戰南雄;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的紅五軍曾攻克南雄縣城;中共五嶺地委及粵贛湘邊人民解放總隊以南雄為中心,領導粵贛湘邊人民開展武裝斗爭,迎接和支援南下大軍解放廣東全境。
三是南雄的革命斗爭涉及革命先輩歷史人物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就有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鄧小平、項英、陳毅、聶榮臻、葉劍英、陳丕顯、曾山、張云逸、王震、滕代遠等等,其他高級將領不計其數。
四是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多。據統計,在革命戰爭年代,南雄人民為開展革命斗爭而犧牲,有名有姓、有據可查的革命烈士就有數百名,著名革命烈士有曾昭秀、彭顯模、李樂天、葉修林、鐘蛟蟠等,難以考證的革命烈士和為革命犧牲的群眾則更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3]。”“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4]。”在偉大祖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紅色資源星羅棋布,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每一寸鮮血浸染的紅色熱土,每一段感人至深的紅色往事,都凝結著艱苦卓絕的犧牲奉獻,銘刻著氣吞山河的壯麗輝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黨史學習教育鮮活生動的教科書。上海中共一大會址、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等,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圣地都彰顯了共產黨人高尚的品質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民族精神,是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那一天起,就與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始終不渝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訪革命紀念地,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反復強調:“要銘記光輝歷史,發揚紅色傳統,賡續紅色血脈,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重溫這部偉大歷史能夠受到黨的初心使命、性質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動教育,必須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5]。”在全體黨員中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就是要以史為鏡、以史明志,了解黨團結帶領人民為中華民族作出的偉大貢獻和根本成就,認清當代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增強歷史自覺,激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心和動力,開創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偉業。
信仰信念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信仰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在新時代,堅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從2012年12月至2021年3月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范,先后到各省的革命老區和紅色圣地考察調研。每到一處,同大家一起回憶先輩們探尋革命道路時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的情景,讓全黨在精神上、思想上深受教育和洗禮。廣大黨員領導干部要通過學習革命歷史重溫初心、堅定信仰,繼承黨的光榮傳統與優良作風。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百年風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我們黨能夠從最初的50多名黨員發展到今天的9000多萬名黨員,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關鍵在于我們黨發揚自我革命的精神。在全黨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導全黨在開啟新征程的關鍵時刻,繼續發揚徹底的革命精神,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以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引領新的偉大社會革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運用紅色資源,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5]。”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南雄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推動紅色資源開發利用和應用轉化,打破市、縣、鎮、村各自為政的格局,勾勒長遠的整體發展藍圖,加大財政投入,對全市的干部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統一規劃、全面提升。
南雄市確立了“打蘇區牌,走生態路”的發展思路,紅色革命歷史得到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資源得到深度挖掘,革命遺址得到保護、開發和利用,加大工作力度,多方籌集資金,修復了一大批革命遺址和紀念場館。如抓好瑤坑村中共廣東省委機關舊址、贛粵邊特委大嶺下會議舊址、梅關古道、南雄市博物館及水口分館等重要紅色革命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保護修繕和展陳內容提升,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組織廣大黨員和基層黨組織走進紅色革命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追尋紅色足跡,牢記初心使命”學習教育活動。通過實地實物、鮮活講解、紅色講堂、流動黨課、互動體驗等開展現場教學,著力加強黨的初心使命、性質宗旨、理想信念教育。
南雄市有厚重的紅色文化資源,對紅色基地宣傳的品種、規格、風格、精品課進行規范制作,使之成為南雄市形象設計的一個部分。首先,編撰了一系列紅色叢書,如《南雄人民革命史》《南雄市革命歷史專集》《南雄紅色故事》和《南雄市革命老區發展史》等。其次,拍攝了一系列紅色影視片,如《血沃油山》 《梅嶺星火》和《南雄革命24年紅旗不倒》等。然后,創作了一部采茶小戲《智送情報》,這是由真實事件改編而成,講述的是一個情報救“朱毛紅軍”的故事。一個情報救“朱毛紅軍”,這是中共南雄縣委,南雄蘇區人民對我們黨,對紅軍,對中國革命作出的一次重大歷史性貢獻。這些書籍和影視片為社會各界了解南雄紅色歷史,進一步打好蘇區牌,走好生態路,起到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也是廣大黨員、干部及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理想教材。最后,講好紅色故事,將中共廣東省委機關舊址、南雄博物館水口分館和油山大嶺下會議舊址等一批紅色革命遺址作為現場教學點,組織廣大黨員領導干部重溫入黨誓詞、參觀革命遺址、聽黨史講座。
2011年3月,習近平在湖南韶山調研時強調,“革命傳統資源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每一個紅色旅游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6]”。而把這個生動課堂與廣大黨員干部連接起來的正是講解員。紅色講解員作為傳遞紅色文化的形象大使、宣傳大使和紅色精神的傳播大使,是紅色景點的重要元素。每個講解員都是一顆星火,他們用自己的力量點燃了很多人的內心;他們講述的紅色故事加在一起,構成了中國革命和民族精神的圖譜。同時,市委黨校著力提升紅色教育現場教學工作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成立紅色現場教學授課團隊,引進多名研究生學歷的教師,理論水平較高,具有一定的政治素養和研究能力,以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和黨史黨性教育相結合,注重紅色文化資源現場教學點課程的開發。并搭建各種教育培訓平臺,派出紅色現場教學老師去浙江大學、井岡山干部學院和廣東省委黨校學習,讓教師通過培訓、交流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
南雄油山是一座著名的紅色革命山峰。1928年春,南雄縣委領導農民暴動,建立南雄縣蘇維埃政府后,敵人發起進攻,縣蘇維埃政府駐地油山上朔村被攻陷,紅色堡壘篛過村先后被占領。同年8月,被打散的南雄赤衛隊,在縣委的領導下,秘密奔赴油山,打游擊,由此建立廣東較早的革命根據地—油山革命根據地。1929年以后,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四軍、彭德懷率紅五軍先后來到南雄,幫助南雄縣委鞏固建立黨組織,擴大建設油山革命根據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時,中央機關“紅星縱隊”,以及紅一、九軍團途經油山。紅軍長征后,1935年,項英、陳毅從江西突圍到油山后,以油山為中心,領導了艱苦卓絕的贛粵邊三年游擊戰爭。
南雄以紅軍長征革命遺址為基礎,打造“重走長征路(南雄段)”紅色品牌活動,開展走進南雄革命老區主題活動。每年五月份舉辦一次重走長征路活動,從2017年起,已成功舉辦四屆,活動是豐富多彩,起點設在油山鎮上朔古村人民會堂,途經油山革命紀念碑、大嶺下會議舊址、廖地會師舊址等革命遺址和舊址,最后到達終點粵贛界碑處,全程20多公里。沿途設置荔枝聲音平臺打卡點,安排當地特色采茶戲、紅歌演唱、現場紅色教學、“憶苦思甜”紅軍餐等,精心布置重現長征場景供黨員干部體驗,讓黨員干部親身感受體驗當年紅軍戰士的艱辛。同時,市委黨校已開發三個南雄特色的紅色文化教育精品課:“重走長征路,共筑中國夢”“陳毅與三年游擊戰”和“水口戰役”,講授黨史,引導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守初心、擔使命,增強愛國主義教育。
南雄是中央蘇區縣,紅色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立足實踐,充分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通過媒體報道、文藝展演和網絡宣傳等多種方式,講好紅色故事,為廣大黨員領導干部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提供生動教材,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