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霓
(浙江省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金沙湖實驗學校 浙江 杭州 310000)
生本課堂以及核心素養是新課改背景之下提出的兩個重要的概念。所謂的生本課堂則是在語文課堂中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教師充當引導作用。在這樣的課堂,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會提升。核心素養更是對傳統語文教學目標的一種創新,其具體指四個方面。分別是構建以及運用語言的能力、思維能力的提升、審美能力的提升、對文化的理解和傳承?;诤诵乃仞B構建小學語文的生本課堂符合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有利于促進傳統教學模式的真正轉變。
語文一門以文字為主的課程。對于小學生而言初步接觸文字,一切都屬于正在摸索和學習中。很多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并不高,往往是依靠教師的壓迫,這必然會影響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質量?;诤诵乃仞B的背景下開展語文課堂,教師就要先提升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興趣。情境創設法和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較為符合,可以迅速的把學生帶入到某種情境中,也使得課堂的趣味性逐步增加。如《楓樹上的喜鵲》這一內容,這是一篇散文故事,內容較為簡單且富有聯想。比如文中的“我”喜歡站在楓樹下面看喜鵲,看喜鵲阿姨教喜鵲弟弟學習。這其實就是一種想象。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方式將這個故事情節以圖片的方式進行展現,展現之后,引導學生思考這個情境講述的內容。此時學生就會說出各種各樣的內容,接著教師再告訴學生也有一位作者寫了關于楓樹上的喜鵲的故事,這位作者還能夠聽到喜鵲的語言呢,此時學生想要了解課文的興趣便會大大提升,也為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提供了保障[1]。
小學階段,學生的語文閱讀分析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其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生涯階段的語文素養。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中,閱讀分析是以教師分析為主,學生在講臺下面用筆進行記錄,整體教學以背誦為最終的教學目標,很顯然和新課改下所提出的核心素養內容是不相符合的。因此教師應合理的運用課文文本的內容,明確生本地位,融入問題引導,提升學生的閱讀分析以及語言創造能力。如《陶罐和鐵罐》這一內容。需要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和學習了解整個文章所蘊含的道理,明白每個人都會有長處和短處,不能夠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總是拿自身的長處和他人的短處進行對比,了解虛心使人進步的道理。這篇課文是以一種故事的形式進行展現的,在課文開始作者就點出了國王有兩個罐子,一個是陶罐,一個是鐵罐,鐵罐總是瞧不起陶罐的主題,下文也是圍繞這個內容在闡述。這也就引發了學生的興趣,為什么鐵罐會看不起陶罐呢?它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故事呢?接著教師可以融入問題引導法,引發學生閱讀和問題。如問題一:閱讀文章說出其描述了怎樣的故事?問題二:文中哪些詞語和內容描寫鐵罐瞧不起陶罐?問題三:閱讀完這篇文章你明白了怎樣一個道理?通過問題的引導學生對該篇文章的內容、情感以及主旨可以進行深度的分析,也在無形中提升了小學生的語文閱讀分析能力。接著教師可以以該文本為主題,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事件,以該篇文章的寫作方式進行創作。這就是對文本的一種鞏固方式,同時也提升了小學生的語言創作能力。
語文是一個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除了課堂上教師會講到語文知識之外,課后學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溝通等皆是對語文知識的反饋。在生本課堂中,教師除了要融入多媒體教學、問題引導法之外,還要設計實踐活動。比如像朗誦比賽、辯論賽、情境表演賽等,這些實踐活動均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如在教學《媽媽睡了》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融入小小講師活動,讓學生課前閱讀文章資料,對媽媽睡了的內容自主學習和分析,并在課堂中進行講解。當然不同班級的學生學習情況不同,也可以視情況選擇個人講師或者是小組講師活動。如有的學生在課堂中和自己的搭檔利用情境表演的方式,闡述了媽媽睡著了之后的模樣。一個學生表演睡著的媽媽,一個學生表演孩子,完整的展現了整個故事,同時讓觀看的學生感受到了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媽媽睡著之后的模樣,在思考以及分享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該篇文章的理解[2]。
生本課堂的構建,符合了新課改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有利于實現對傳統一言堂模式的創新。具體在構建過程中,需要教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借助教學工具對課堂進行創新,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課程,并進行思考,提升學生的各項語文能力以及素養,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