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斌
(復旦大學體育教學部 上海 200433)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隨后,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委托部分省、市學校進行“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三全育人”理念正逐步融入我國各級學校教育中。“三全育人”包括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個方面,可以有效地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建構出立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結構,形成強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1]。高校體育教學活動具有增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質的教育功能。因此,體育作為學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在高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中理應發揮突出作用。
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現有對課程思政實施的研究中發現存在以下難點:第一,專業課教學與思政教育相協調的問題;第二,思政教育如何有效滲透進專業教學的問題[2]。針對這兩大難點,有學者提出充分挖掘學科本身的德育元素,修訂及編制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科教育適應當下思政教育的趨勢[3]。我國體育文化中蘊含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豐富的道德規范、先進的思想理念[4]。深入挖掘體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既可以指導體育課教學大綱或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又有利于教師將“思政元素”融入體育教學中,從而提升高校體育教育的思政價值。
體育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其作為一種育人的工具或手段,可以適應不同教育理念對育人的要求。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體育也表現出極強的適應性,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層面。
有學者認為,“育人”在“三全育人”理念中處于提綱挈領的地位,在此認識的基礎上應借助不同部門之間的分工合作,激發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完成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1]。可以看出,“三全育人”理念的首要目的是“育人”,在育人基礎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而隨著我國學校教育思想的不斷進步,高校體育教育越來越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把對體育教育結果的關注轉向對教育過程的關注,增強體育教育過程中的人文滲透,使“育人”成為高校體育的本質[5]。由此可見,高校體育與“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本質相同。
首先,兩種理念都強調“以生為本”。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中特別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在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上下功夫,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習總書記提出的“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體現了“三全育人”中“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而高校體育教學也將“以學生為中心”作為一項基本要求。“以學生為中心”的體育教學觀提出,體育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每個學生的基本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尊重學生人格,承認學生個體差異。
其次,兩種育人理念在“時空”觀方面相一致。從育人主體來看,全員育人要求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組成的“四位一體”育人機制;從育人時間層面來看,全程育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不能出現斷層,要貫穿高校學生大學生活的始終,關注大學生學習、生活和就業的全過程;從育人空間層面來看,全方位育人要求以多樣化的教育手段為支撐,促進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6]。相對應的,高校體育教育在育人主體層面提出,高校體育要與“社會體育”“競技體育”等多領域相融合,有效整合不同體育領域的優勢資源促進學校體育的發展;在育人時間層面,學校體育教育提出,學校體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終身參與體育的興趣、習慣、能力;在育人空間層面,學校體育提出:學校體育空間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強化身體活動能力時所呈現出的空間形式,拓展多樣的高校體育空間有利于多方位促進學生體育習慣的養成[7]。
由此可以看出,“三全育人”理念與高校體育教育的內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全育人”教育模式要求學校在以“育人”為根本的基礎上,采取一切措施或手段,全員、全程、全方位地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個學校開始貫穿“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在這一形勢需求下,教育工作者開始發掘蘊含在學科之中原本未被重視的“思政元素”,并將其結合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應用到日常的教學之中。可以說,“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實施,有利于高校體育固有教育功能的發揮及潛在教育元素的開發與應用[8]。同時,學校體育中蘊含著豐富的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內涵,且高效體育課程的設置及實施具有較大的靈活性,體育中蘊含的文化信息可以通過多樣的教育教學手段傳遞給學生,從而達到高校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目的。綜上所述,“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對高校體育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起到了促進作用,而高校體育中蘊含的教育及“思政元素”的充分挖掘,有利于達到課程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目的。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三全育人”與高校體育的本質都是“育人”,因此,在挖掘學科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時,首先應該考慮到這些“思政元素”的“育人”效果。部分體育文化中不適應“育人”原則的思想、理念、規范,不應該被應用于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中。例如,“過度的民族主義思想”“過度的愛國主義思想”等。在“育人”為本的前提下,要緊緊圍繞思想政治育人的目的,突出高校體育各項活動中“思政”元素的合理融入,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
很多專業課教學中都沒有做好專業課與思政內容的平衡,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政教育與專業課融合的有效性。這提示我們在高校體育“思政元素”的挖掘中,要重視“思政元素”與體育健康知識教學的適宜融合。
首先,“思政元素”應與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具有高度的關聯性。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規則等內容都與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關,這些內容可以運用適宜的方法及手段傳達給學生,避免生搬硬套與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相距甚遠的思政內容。其次,應對高校體育“思政元素”進行適度的拓展。要保證課程思政教育目的的達成,思政內容需要有一定的廣度,因此,在體育“思政元素”挖掘時可以根據思政內容間的聯系進行適度拓展,但不宜過度演繹超出體育范疇及“育人”的根本宗旨。最后,所挖掘的體育“思政元素”既要促進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的提升,又要促進學生體育習慣及體育觀的養成,即思政教育與體育教育應相互促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有學者提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就猶如無根的浮萍。而人格既有統一性和穩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變性。這些特性也決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養成。因此,通過高校體育思政教育來培養大學生的良性人格,就需要深入挖掘體育文化的內涵,將體育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內涵、思想理念、道德規范等內容總結成體系,使之貫穿于體育教學的全過程。此外,受限于體育時空現狀,高校體育思政教育不能像專業思政課程一樣面面俱到,而應該抓住與體育關系最為密切的思政內容進行深入拓展,避免思政教育浮于表面。
課程“思政元素”主要包括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方面的內容,從中可以看出學科中的“思政元素”是十分抽象且不具體的內容。多數研究者認為高校體育人文教育需要經過“文化儒化”和“文化內化”雙重過程。“文化儒化”是指通過暗示、模仿、感染和從眾的方式使大學生對體育文化精髓與深層理念產生初級的整體性、反應性認識[9]。“文化內化”是指學生對體育文化傳遞的信息不再是被動、盲目的,而是經過一個感知、選擇、整合和內化的過程[10]。所以,思政教育將抽象的思政教育元素傳遞給學生,首先要經過“文化儒化”的過程。這就要求先將抽象概念具象化,進而使學生可以較為直觀地感受,使之可以模仿、感染,達到“儒化”的效果。因此,在挖掘高校體育“思政元素”時,應結合高校體育具有實踐性、身體活動性、競技性、合作性等特性,選擇與高校體育特性相適應的思政內容,將其直觀、具體地呈現給學生。
課程思政教育是在學科課程中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學生形成一定社會需要的思想品德。通過思政教育的概念可以發現,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不是強行灌輸的,而是通過汲取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并將其貫穿于大學生文化學習過程的全程,促使大學生形成社會需要的思想品德。因此,高校體育“思政元素”的挖掘,應該汲取體育文化中的精華。大學體育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以大學體育價值觀為核心的體育理念、體育精神、體育道德等精神文化,以及所附載體,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等[11]。因此高校體育“思政元素”的挖掘應以體育精神文化的內涵為指導,包括體育理念、體育精神、體育道德3個主要方面。
3.1.1 大學體育的使命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相一致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我國體育思想的發展一直與國家命運相聯系。在近代中國危難時期,學校體育提出“強身健體,保國強種”的體育思想,將學校體育發展與民族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現代,我國高校學校體育教育以培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需要為導向,以開發學生的身心潛能、促進學生個體社會化、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為主要宗旨。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大學體育的使命觀與國家建設需要緊密聯系,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相一致。
3.1.2 大學體育的教育觀符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道德基礎及精神紐帶,關系到國家和諧與穩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其根本是人的思想建設、靈魂建設,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核心價值觀的育人理念要求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弘揚民族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12]。我國高校體育的育人功能以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為目的,應貫徹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高校體育文化中蘊含著“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公平競爭、團隊協作、拼搏進取”為核心的體育精神,以及包含“集體觀念、責任意識、民主公平、組織紀律”為主要內容的體育道德,這些教育元素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保證。所以,大學體育教育觀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推動力。
3.1.3 大學體育的發展觀與“新發展理念”相適應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本質就是要以創新的精神和科學的態度去認識、把握和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必須把握時代變化,緊跟時代步伐,只有這樣才能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發展理念”中“創新”思想的體現。大學體育的發展觀體現在體育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內涵與表現。學校體育文化應時刻把握時代的脈絡,適應時代的需要,不斷創新與發展。例如,我國傳統武術中“尚武精神”,在春秋戰國時期體現的是稱霸天下的“王道”“霸道”;在漢唐時期體現的是“威震四方”的豪氣;在宋代到明、清時期表現的是“重文抑武”、被打壓的“尚武精神”;而到了改革開放的今天則是“尚武精神”走進高校校園,被賦予了“以愛國主義、民族大義”的前提,強調“社會責任與道德義務”的校園武術精神[13]。
3.2.1 高校體育精神以愛國主義為基礎
在高校體育精神內涵中,愛國主義精神一直是絕對的主體。新中國成立以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體育健兒在世界各大體育賽事中摘金奪銀,振奮了民族精神,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愛國熱情。體育精神中蘊含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應該被融入高校體育教學中,促進學生形成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自豪感,使大學生認識到提高自身體質、保衛祖國、報效祖國的社會責任。
3.2.2 高校體育中公平競爭精神與建設公平公正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相適應
體育運動具有競爭性,參與體育競賽的最終目的是在公平的基礎上贏得冠軍。如果競賽過程或規則不公平、不公正,即使贏得冠軍也得不到人們的尊敬和認可。換句話說,公平競爭精神是體育競賽的基石。公平競爭的精神與我國提出的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司法公正的要求相適應。公平正義是一個非常崇高的價值。堅持公平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堅持公平公正才能保護人民權益[14]。在高校的體育運動中弘揚公平競爭精神,有利于學生遵守體育規則,樹立規則意識、規范意識,促進大學生對建設公平公正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認同。
3.2.3 高校體育中團隊協作精神與“團結,統一”的內涵相一致
在體育集體項目中的比賽中,如若要取得比賽的最終勝利,僅靠一個人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團隊成員發揮自身優勢,互相取長補短,提高團隊的整體實力,進而克服困難,贏得比賽勝利。小到體育競賽,大到決定國家命運的戰略實施,無不體現了團隊協作精神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統一戰線”理論,其內涵正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統一中國、振興中華服務。可以說,體育中團隊協作精神正是“統一戰線”理論內涵的體現。“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3個法寶。現代大學生應發揚體育團隊協作精神,深刻體會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理論,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克服困難、解決困難。
3.2.4 高校體育中拼搏進取精神與“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相呼應
在體育比賽中常看到運動員在遇到很多困難及挫折的情況下,不拋棄、不放棄,堅持完成比賽,甚至奮力一搏奪取冠軍。這體現了體育運動蘊含的拼搏進取的精神。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也體現了拼搏進取的精神。中國共產黨人在國家及民族危難時期,面對國內封建主義、官僚主義勢力與國外帝國主義勢力的聯合絞殺,義無反顧地投身中國革命,不放棄、不改變自己的信仰,才有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在現代中國共產黨依然弘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將其轉化為一種生活準則、工作作風,時時刻刻激勵著共產黨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終生。在物質條件豐裕的今天,大學生更應該體會“拼搏進取”的體育精神,學習老一輩革命者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養成不怕困難、不懼挑戰、迎難而上的意志品質。
3.3.1 高校體育中的集體觀念符合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要求
學校體育競賽或者體育活動多以團隊或集體為單位來進行。各單位在比賽中都以集體的目標及利益為主要出發點來制定戰略戰術。團體中個人要緊緊圍繞集體所分配的任務來發揮個人能力,有效貫徹集體研究的戰術來保證總目標的順利達成。而無視集體主義觀念,單打獨斗,往往會造成預定計劃被打亂,固有競技能力無法有效發揮,最終損害集體目標的達成效果。因此,集體主義觀念是學校體育道德中的首要準則。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的反映,它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所以說高校體育中集體主義觀念符合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當代大學生可以通過學校體育中的集體主義觀念的熏陶,培養遵守社會主義道德的習慣,樹立以集體主義為基本準則的社會主義道德觀。
3.3.2 高校體育中的責任意識與規則意識符合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的社會主義道德要求
在學校體育集體項目中,需要團隊內各成員各司其職,明確自身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齊心協力爭取比賽的勝利。一旦團隊中有一個成員出現懈怠,不履行職責,就會造成集體的努力功虧一簣。這就需要各團隊成員樹立良好的責任意識,切實履行好自身職責。此外,體育競技最重視公平性,各運動員必須在規則約束內完成比賽。沒有嚴格的規則限制比賽就沒有公平可言。學生需要樹立規則意識,誠實信用,靠自身實力贏得比賽。我國社會主義道德以誠實守信為重點,要求人們在社會競爭中講究信用,遵守社會秩序。這也反映了我國社會尊重公平與公正的規則意識。而規則意識的前提就是人人恪盡職守,認清社會規則下自身的職責與義務,不越線,不走捷徑。綜上所述,高校體育可以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及規則意識,符合我國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的社會主義道德要求。
高校體育教師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設計者與實施者,體育教師思想政治覺悟的高低直接影響了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設計質量及實施效果。因此,高校體育教師應豐富自身思政知識,學習思想政治理論,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增強實施課程思政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體育精神、體育理念、體育思想與思政育人相融合的觀念。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本質是“育人”,也是在“育人”的基礎上突出思政教育。思政教育要以學科中的“育人元素”為載體傳達給學生,達到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的目的。因此,學科中“育人元素”的厚度與深度直接影響著課程思政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入性。高校體育教師應該深入總結與提煉體育中的“育人元素”,使之形成體系。再根據“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將高校體育中的“育人元素”與當下思政理論相結合,完成思政教育的任務。
大學體育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不應該是強行灌輸的,而應將“思政元素”融入體育文化“化人”的過程中,使學生在文化“化人”的情境中以暗示、模仿、從眾和感染的方式,持續不斷地接受刺激,獲得適應。因此,應根據體育教學的特殊性,探索能有效影響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教學媒介、教學手法、教學手段,從而有效提升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突出思政教育的“三全育人”理念是在近些年才被提出并逐步鋪開的,并沒有成熟的思政教育模式或方法可供參考,課程思政的改革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所以,在高校體育思政教育過程中,要不斷進行思政教育的評價與改進,通過對思政教育過程的評價獲得思政目標設定、思政教學過程、思政教學效果等方面的信息反饋,作為調整和改進思政教學的依據。要針對體育思政教學評價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改進和調整體育思政教育的方案,從而更加有效地促進高校體育思政教育的實施。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與高校體育的本質相同,內涵一致,二者相輔相成,可互相促進。因此,深入挖掘高校體育中的“思政元素”,既有利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實施,又能促進高校體育功能的發揮。筆者從體育精神文化的內涵入手,對體育理念、體育精神、體育道德3個層面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了初步分析。未來高校體育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持續探究。學校體育中“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體育“思政元素”與體育教學的融合方式方法,以及體育教學中思政教育手段的開發與應用,將成為未來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