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浩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總體要求與目標中,要求職業教育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需要,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教育一方面受到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和人口等的影響和制約,另一方面教育也反作用于社會。教育的社會功能體現在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實踐育人不僅是一種觀念、一種模式,更是教育的一個生態系統工程,它聯合內部、外部元素,整合教育資源,在課程建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等方面以實踐育人為載體,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大批新型人才,促進企業生產,促進經濟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200 周年誕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瘪R克思和恩格斯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剖析現代教育與現代社會的關系,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社會和現代教育發展的普遍規律,指出讓兒童參加力所能及的定量生產勞動,同時對他們進行智育、體育和綜合技術教育,不僅是提高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也是改造舊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方法。實踐育人作為教育的載體,通過課程教學方式,以一種教育媒介形態指導人的進步與發展,作為聯結人與社會發生作用的教育媒介,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人,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踐育人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具體實踐與生動寫照,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是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
人的主體性是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發展和提高,人的主體化過程是認識在實踐中不斷作用的結果,人的主體性是在實踐中生成和發展的,人的主體性的自我認識也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實踐育人的主體性指的是學生的認知在教學、生活、學習、工作各方面實踐中得到教育的良好結果,本質是教育的實踐化、實際性,實踐育人堅持以人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實際生活為重心,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強調學生是教育主體的中心。實踐育人區別于其他教育形態,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創造性,更加側重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教育中發揮的作用。實踐育人的主體性還體現在學生深度參與教育教學,教育是雙向互動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構成整個教育環節,學生能否積極參與教育教學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學習效果,還影響著整個教育教學結果。
課程建設中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對人的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影響著學生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實踐育人之所以在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以及普遍認可,對高職院校而言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理念,其具有科學性、普遍性、全面性。它的全面性體現在適應各級各類學校,既適應于文科院校,也適應于理工科院校,同時還適應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既適應于大學生,又適應于中小學生。除了適應范圍的全面性,實踐育人自身具備全面性特質。學科的跨度廣、兼容性強,可以與工、農、醫、理、文等各類學科兼容,一是以教學形式存在,各學科借助實踐教育手段,進行有的放矢教學,二是有機融合成跨學科,進行跨學科課程教學,互相聯系、互相滲透。內容的全方位、廣度寬,涵蓋已存在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傳統知識內容,還包括現代知識內容,既涵蓋正式教育內容,還覆蓋非正式教育內容。實踐育人既存在于高等教育,又逐漸被基礎教育所推崇。早期實踐教育來源于職業教育,后被高等教育所推廣,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逐漸成為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在教法、學法以及教材各方面所普及應用,達到了教育對象的全員化參與的熱點教育現象。
實踐育人理念傳承了黃炎培先生的“手腦并用、做學合一”職業教育核心思想,是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在現代教育體系的教育實踐。強調“做學合一”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強調利用職業發展與自己的個性(人的性格、興趣和天賦)匹配,做到“依其個性,獲得生活的供給和樂趣”再到“敬業樂群”,最終達到“職教興邦”目的。高等職業教育重要的目標是為企業和社會培育高素質技能型的一線生產人才,職業性是高等職業教育最本質的特性,實踐育人強調教育場所的社會化、教材的生活化、課程的職業性、學生的職業化,將職業性貫穿于教育目標、教育過程、教育結果的全方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教育的基本原理,對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優質就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實踐育人為立德樹人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九大以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政策的提出,讓學術界又重新回到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焦點上來,厘清學校教育諸多錯誤的教育觀念,重新建構了勞動教育、美育、素質教育在培養人全面發展方面的作用,突出強調了實踐育人作為校企協同育人的重要載體。立德樹人不是來源于理想王國,而是來自現實世界,其教育思想來源于教育實踐的方方面面。立德樹人從無形到有形,必須要建立在實踐育人的基礎之上。立德樹人不僅僅是口號,更應該是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教育模式,實踐是檢驗立德樹人的標準,把立德樹人的教育模式放到實際生活中去檢驗,通過對學生在實踐中的教育結果進行科學的檢驗,從而有的放矢對立德樹人進行判斷與完善。
實踐育人為立德樹人搭建了平臺。如何做到立德樹人在大學生身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學界困擾難題之一。老師傳授給學生的只是知識,知識必須要被學生理解、接受、認同,在實際行動中通過外在行為表現出來。同理,立德樹人必須要經過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完整的四個階段。唯物辯證法認為認知離不開實踐、認知來源于實踐,又反作用于實踐,彼時,實踐育人便成為立德樹人的平臺。立德樹人貫穿于教育教學全環節,涵蓋了學校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專業教育、政治教育、素質教育等內容,其包容萬象必須要有得力具體的抓手,而實踐育人這個龐大的教育工程可以支持其教育目標的開展,以實際載體出現,支撐教育內容的開展。
21 世紀國家綜合國力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新時代人才觀從客體本位走向主體本位已成為業界共識,學生主體本位教育觀念認為,教育的對象是作為主體性存在的人,人是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和不斷進行自我超越的主體,不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客體。
堅持以人為本,落實學生主體中心。以人為本是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產生隔閡根本的方法。以人為本就是要樹立學生實踐主體意識,讓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教學改革、課程建設、校園管理、學校治理等具體實踐中去,只有發揮學生主人翁精神,學生才能夠理解其他教育主體的理念,認同各項教育行動,達成教育主體間的和諧融通。以人為本,堅持學生主體本位在實踐育人中得以體現,就是要教育目的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標,教育方法遵循學生成長發展規律,教育過程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教育內容得到學生接受,學生在實踐中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促進學校教育事業的良好發展,實現師生雙贏、校生雙贏。
實踐育人是“全課堂”育人的教育模式。實踐育人內容全面,既包括正規教育,又包括非正規教育,既屬于顯性教育,又屬于隱性教育,一方面彌補正規教育教學方法靈活性不足的缺點,另一方面解決了非正規教育育人體系不健全的局面。第一課堂與第二、第三課堂的有機融合,實踐育人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是第一課堂貫通于第二課堂知識體系的橋梁,是第一課堂理論體系走向第三課堂實踐體系的渠道,是第二課堂校內實踐延伸到第三課堂校外實踐的通道,有利于“全課堂”教育模式的真正實現。
積極拓寬育人主體,打造多主體實踐育人機制。高校要充分利用實踐育人平臺,打造專業課程實踐教學平臺、優化專業教學實踐體系、挖掘專業實習教育資源,在校內積極打造大學生第二課堂,重視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實踐育人,同時在校外構建第三課堂體系,加強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行業、企業資源,實現多主體協同育人。
近年來,隨著人才供給側結構的不斷優化,高校人才的供給必須要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實現供需雙方雙向共贏,而校企合作已成為實踐育人模式的主流方式,真正能夠實現教學與企業崗位需求緊密結合。校企合作堅持問題導向,突出“人性化選擇、常態化開展”,立足專業實踐教學,聚焦“生產技術”,提升學生就業質量。將校企合作實踐育人要素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模塊)體系,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不斷完善實踐課程體系,充分挖掘校友、高校、企業的導師資源,與校外導師加強聯結,實現導師、平臺資源共享。
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的結合,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實現實踐育人企業化、促進生產力發展、加快準職業人培養、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實踐育人中要不斷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達到企業生產標準體系,促進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著力培養動手實操技能,開啟實踐教學模式,培養既精通專業技能,又具備良好思想和職業素養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