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萍 中江縣廣福五糧春希望小學
小學教育是一個人一生教育的初級階段,也是其人生發展中最為基礎、最為重要的階段。因此,小學教育的各門課程應當承擔起培養學生傳統文化、思想和熱愛偉大祖國的意識,讓學生自覺繼承并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
九年制義務小學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啟蒙的課程,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知識、科學思維方式、科學態度與價值觀、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科學知識和技能,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在科學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領略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使學生在學習中自覺地建立民族自豪感,還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為了實現科學課堂教育中滲入傳統文化教育,我們可以通過發掘和尋找傳統文化中的科學元素,有機運用于教學之中實現科學課堂教學滲透傳統文化。
新版的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涉及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和技術與工程等多個領域,融會貫通古今知識;以成人的視覺來看——入選小學科學教材的科學知識都是最為基礎知識,而正是小學科學所要實現目的——科學的啟蒙性。基于小學科學啟蒙性的出發點,教師在科學教學中不自覺的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而尋找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科學故事、事例的素材是實現小學科學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學的前提。
挖掘和發現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科學素材是實現小學科學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前提,尋找到與科學教學內容有機融合貼切的故事或事例,巧妙地與教學內容接合,潛移默化中實現傳統文歡滲入到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而我國傳統文化不僅包括詩、文、詞、曲等,傳統節日和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傳統歷法等)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都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祖國傳統文化涉及內容多,涵蓋面十分廣泛,含有豐富的科學元素;我們從以下幾方面舉例說明尋找和發掘傳統文化中科學素材。
(1)充分利用傳統節日,有效進行文化熏陶。我國的傳統節日是華夏先民日常生活中,包容并收天文、地理、動植物、氣候、醫學等眾多門類的自然學科的精華所形成的,它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小學科學教學中巧妙利用傳統節日所蘊含的科學性案例進行教學,不僅增強了課堂教學的科學性、趣味性,同時又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而我國傳統節日形成、習俗中蘊藏著比比皆是的科學問題。比如元宵佳節吃湯圓,講述湯圓的制作及煮湯圓中科學現象——湯圓剛入鍋內,會沉入鍋底;而煮熟時,就浮出水面;并引導學生找出其中科學知識——剛剛入鍋之時,湯圓受到浮力小于重力,湯圓沉入水底;煮熟過程中,因湯圓皮受熱膨脹,體積增加,排開水的體積隨之增加,湯圓受到浮力增加,而自身重力不變,浮力大于重力,湯圓自然上浮。又如:民族集居地區,在教學中可結合教學內容發掘本地的傳統文化資源,如教學反沖原理時,本地潑水節燃放的“高升”就是利用反沖原理升空的;“火花”是用火藥制作。巧妙利用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明白其中科學知識,豐富自身科學素養,同時又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2)巧妙地利用先民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生產實踐事例,揭示背后科學性。比如:進行《我們周圍的材料》教學時,增加宣紙的制造歷史和材料;《動物的生命周期》教學過程,給學生講述先民如何馴化野蠶、養蠶抽絲以及我國傳統絲綢文化內容;在科學教學活動中不自覺加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幫助學生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基。
(3)靈活利用神話故事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中國神話故事是華夏先民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的反映自然界、人與自然、社會相互關系的幻想性的故事;且多為遠古先民自發、幼稚地對客觀世界的幻想。神話故事的題材主要是創世神話、自然神話和英雄三類。小學在科學教學中合理利用神話故事,便于學生在科學課堂學習中領略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吸取故事中所傳遞的正能量……還能幫助學生更加牢靠地掌握所學知識。比如: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宇宙》中:地球的衛星——月球和月相的變化教學時候,可以給學生講解嫦娥奔月、月桂伐樹,以及天狗吃月等神話故事;教學《太陽系》的時候給學生講解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話故事。通過這些故事講解,讓學生領略神話故事所傳遞的美好向往,并激發學生興趣,學習和掌握這部分內容。
(4)中國古人探索星空世界故事,激起學生追求真理、勇于實踐的探索精神。華夏先民不斷探索宇宙,了解星空世界過程中,涌現出諸如張衡那樣的科學巨匠,同時也出現——萬山那樣為了追求真理不惜犧牲性命的普通老百姓。六年級科學下冊《在星空》內容教學時候,講授張衡制造渾天儀、郭守敬編制《授時歷》和萬山探索火箭的故事,引導學生們勇于探索科學世界、堅持真理和不怕犧牲故事;通過這些故事,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
(5)我國農事傳統節氣時令所蘊含科學知識。二十四節氣時令是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天文氣象歷法。歷朝歷代,二十四節氣時令用于指導農業生產的和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而傳統節氣時令中含有豐富科學知識。比如:冬至時太陽黃經為270°,標志著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時間最短。
(6)古代典籍及著述中獲取科學素材。比如:經典《易經》其實是基于伏羲八卦發展起來的關于宇宙萬物的著述,它揭示自然科學的發展規律,古人認識自然的遠古科學,具有科學的內涵;講授宇宙章節時,可以將引入一些內容,讓學生建立起宇宙統一性的觀點。商周時期,古代先民們就認識宇宙、氣候、天文等方面科學內容。例如:《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以上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北則景短,多暑;日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合也。”——祖先就認識到地為一個球面,自己所處的位置在視覺上比四周都高,“測地深”就是要測量東、南、西、北四方在地平面之下有多深,以此來測定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
(7)史書中尋找科學元素。我國浩如煙海的史書,尤其是歷代歷朝編輯的正統《二十四史》中蘊含豐富的科學要素,細細閱讀也會從中找到豐富的科學素材。《史記·夏本紀》中的大禹治水事跡,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科學要素——一味使用堵水的方法,鯀治理洪水九年不成,最終治水失敗;相反,采取疏導的方法,大禹經過13 年努力,終于治理了水患,獲得成功;在進行教學《水》這部分內容時候,引導同學們討論水給人類帶來災難以及如何治理水害,講授大禹治水故事,引導同學思考“堵水和疏導水”所蘊含其中科學道理;并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大面積治水,只用堵水或疏導水一種方法是否可以成功。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熏陶,又可以鍛煉學生科學思維。
傳統文化蘊含科學內容的素材很多,科任教師多關注、留心一定會發掘更多,如何將獲取的素材用于課堂教學呢?下面簡單談談在小學科學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做法。
要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融入傳統文化,需要從教學設計、培養學生學習和熱愛科學的興趣以及教師自身文化素養等方面來實現。
(1)重構并優化教學設計,凸顯傳統文化要素。課堂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學設計質量的高低。更好地展現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必須對教學設計進行重新設計,內容中增添能體現傳統文化的人物、故事等要素,把教師發掘、整理和收集到的有關傳統文化元素靈活、巧妙而又有機地與教學內容銜接;設計好后的教學設計,需要從語音、文字和表現手法等多方面進行優化。經過優化后的教學設計既能反映科學課程特點,又能凸顯傳統文化魅力,讓學生在教師授課中獲得傳統文化熏陶。
(2)利用傳統文化培養和激發學生科學素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兼具科學和中華傳統文化素養的學生,教師應從學生興趣入手,巧借虛擬現實技術等多媒體工具,將發掘整理的傳統文化中科學故事、素材融入課堂教學之中,默默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實現傳統文化滲透入科學教育之中。比如:傳統節日的習俗所蘊含的科學道理。
(3)教師需強化自身傳統文化修養。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科學任課教師必須具有扎實和過硬的傳統文化功底和科學素養,這樣才能具備指導學生學習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要想把傳統文化傳授給學生,自己首先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所以,教師應勤于鉆研古籍、悉心學習古典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善于發現和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并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策略,進行有效的教學和有序的拓展。
小學科學教師既是學生科學知識的啟蒙教師,同時又肩負起傳承和光大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責任。小學科學教師應以科學課程為媒介,通過發掘傳統文化科學素材,將兩者有機融合的策略,實現開拓德育教育途徑,實現科學和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培養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