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娟
(遼寧省盤錦市鶴鄉小學 遼寧 盤錦 124010)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多次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可見,創新精神對于一個國家與民族是何等的重要。小學各科教學同樣肩負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任。小學科學學科更是責無旁貸。
培養良好的科學素質要從小學生抓起。《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責任,通過小學科學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小學生保持與生俱來的地好奇心,發展學習科學的潛力,為他們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礎。”鑒于此,小學科學課堂就應該充滿創新的活力,它是培養小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主陣地。教者就小學科學課堂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談談一些粗淺的做法。
葉圣陶曾經指出:“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的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老師的善于運用。”因此,教材只是給教師呈現直面的教學資源,而教師面對的教材的責任是合理使用,要根據地域、地區、學情等方面,對教材合理安排。科學課本教材中,有很多內容便于培養學生創新之處。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的科學教材《雞蛋撞地球》。教師出示課題后,直接問道:“同學們,雞蛋從三層樓上掉下來,撞到了地球上,結果會怎么樣呢?”學生稍加思索,紛紛回答,有的說:“一定會摔破的。”有的說:“不會破的。”在眾多爭議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激情。教師接著說:“雞蛋從三層樓上掉下來,撞到了地球,是破了呢?還是毫發無損呢?我們一起做個實驗。當然,如果雞蛋不被包裝,直接扔下去,撞到地球上,破了是必然的。怎樣讓雞蛋不被摔破呢?”教師相繼拿出生活中的物品,如雞蛋、透明膠、繩子、剪刀、紙盒、紙杯、塑料杯塑料袋、海綿、棉花等。再讓學生分組探究、討論。學生看到這些物品,紛紛開動腦筋,展開想象,動手設計保護雞蛋不被摔破的裝置,大家想到保護雞蛋的外層要柔軟,還要想到柔軟的厚度等等。其實,學生從想象到動手去制作,最后到成功,這一過程就是創造。《雞蛋撞地球》這一實驗要求是在已經規定的條件下,讓雞蛋在經過包裝后,再從三層樓上落下。在教師耐心的指導下,通過本實驗,最終學生揭開了“雞蛋撞到了地球上不會破的秘密”。雞蛋經過包裝,撞到地球上沒有破,這樣的結果,學生感到非常驚奇,非常開心。教師用心找到教材的創新點,通過科學的探究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興趣中不斷成長。
創造的前提是經過動腦與動手親歷的實踐。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比較充足的動腦、動手實踐的時間和空間,并把動腦思考與動手操作這一過程巧妙地融入到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之中,讓他們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發現。小學生只有在動腦動手,親歷親為中,才能彼此感受到探索與發現的快樂,彼此分享著實踐帶給他們的成就感。
例如,在小學科學課本中,有一課是《種子的發芽》。“種子的發芽”這一課,學生動手實驗時,操作難度較低一些,這樣可以讓學生一起參與,師生共同完成,不可教師講解,學生在下面觀看,失去了學生動腦動手機會。
教師可把已經用水泡過的種子(豆種使用較多,待發芽),分發給每一名學生,學生自己動手栽種種子。教師與學生共同來完成這個實驗。
當然,實驗前,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每個組員準備一個觀察記錄本,記錄表上學生動手記錄著自己種下種子的生長情況,以數據為主,如什么時間澆的水?幾天澆一次?什么時間長芽了等等。每組再安排一名小組長,小組長要每天檢查組員的記錄本,基本情況向教師匯報。
學生在觀察自己種子的實驗過程中,發現了對影響種子發芽的因素很多,如:溫度、濕度、陽光照射等。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動腦動手實驗,自己總結出實驗結果,總結內容分為,種子發芽所具備的基本條件是:土壤、水、溫度。以及進一步探討一些種子未發芽的原因。
學生親歷親為,動腦動手實驗,他們真正體會到了實踐帶來的無限樂趣。這樣,不僅為教師的科學課堂帶來生機,更給學生帶來了學習科學的樂趣,培養了創新能力。
精心營造科學課堂教學和諧民主的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保證。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思路開闊,突發靈感,啟迪智慧,想象豐富,積極創新。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實踐證明,課堂上營造了和諧、民主、自由的課堂氣氛,學生在這樣的課堂狀態下學習,才能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思維持續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只有這樣,小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才能完全地表現出來,全身心才會投入到學習之中,他們從中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
例如,在教學小學科學課本中《有趣的浮力》一課,教師首先出示事先準備的益智教具,如有橡皮,尺子,砝碼,橡皮筋,泡膜等。再讓學生猜一猜,想一想,假如把這些物品放在水中,它們是能沉下去呢?還是浮著的?學生對橡皮,砝碼,泡膜這些物品都能猜想正確。但是對尺子,橡皮筋等一些不易猜想出來的物品,學生的意見就會大相徑庭。這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動手實驗進行證明。
再如,教師再問:這些能夠沉下去的物品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先讓同學們猜猜,學生的答案就會不一致了。學生自然而然想到動手實驗就能證明。經過學生一番實驗,學生了解到了,下沉的物體也能受到水的浮力。
因此,在良好的課堂環境中,學生的思維才會活躍,最能充分發揮他們創造力和想象力,并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之中。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作為本學科主要的教育教學目標,同時,教師還需要不斷地研究,不斷的探索與發現,通過各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未來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