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天亮
(吉林省雙遼市第一中學 吉林 雙遼 136400)
高中生物學核心素養指的是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要求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增強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團隊精神,勇于創新。只有通過探究式的學習,在過程中尋找真理,這樣才更有利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力。
那么如何將探究式教學模式滲入到高中生物課堂當中呢?
提問是一種有助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重要方法。通過提問,可以明確探究的任務。通過由淺入深的設置問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對待科學研究的嚴謹性。
設置問題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難易程度。前蘇聯著名的心理家維果茨基提出“最近發展區”這一概念,并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分為三種類別:學生能獨立進行的、即使借助幫助也不能表現出來的、處于這兩個極端之間的借助幫他人幫助可以表現出來的。而我們的難易程度,是指教師提出的問題既有一定的難度,又使學生經過努力可以回答的。問題過難和過易都不利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這也就是把問題設在“最近發展區”。例如在學習完伴性遺傳后,教師可以提高一系列問題,患病基因可以在哪些染色體上?如何判斷患病基因在常染色體上還是性染色體上?在X染色體上還是X、Y的同源區域?在常染色體上還是X、Y的同源區域?判斷的方法能否總結出一套理論呢?通過這樣的設定,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同學的需要,讓學生沉浸在思考中,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二是創設情景要貼近生活。選擇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如在講細胞呼吸時,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情境:把手伸進剛收獲不久堆成堆的小麥堆里,會有什么感覺?如果把手放在曬干的糧食堆里,還會有這樣的感覺嗎?從而使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掌握了種子的含水量越高,細胞呼吸越快,放出的熱量越多,越不適合儲存糧食。再比如說2020年肆虐的新冠病毒,2021年開始普遍接種新冠疫苗,由此提出問題:疫苗是如何制備的?能不能一直起作用?對德爾塔病毒會有效果嗎?除此之外,植物的向光生長、頂端優勢的去除、條件反射的建立、等都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不僅可以實際動手操作,還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是問題設置的開放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幫助學生全面地分析和理解高中生物學重點知識,提升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例如克隆技術的利與弊?科技進步會帶給環境怎樣的變化?通過對人腦的研究,未來科技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確定好探究的題目后,給出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時間,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其中!隨后,陳述自己的設計思路及理論依據,進而進行小組“頭腦風暴式”討論,開闊視野,精細研究。這樣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時間和陳述思考的空間,杜絕學生不分析、不思考等惰性思維的產生,從而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觀看完“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這一實驗后,讓學生討論引起色素含量變化的因素有哪些,先讓同學們獨立思考,認真分析,之后各抒己見,再匯總補充,分組實驗,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可操作性的探究性實驗有很多,如綠葉中色素的提取中層析液不同成分的比例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不同植物的向光性研究;還原糖的檢測中水浴加熱的最適溫度是多少?不是的實驗材料是否會對結果造成影響?所謂實踐出真知,只有不斷的實踐,才能從中把握規律,提高認識。而在實踐之后,還需要對學習成果進行認真分析歸納,對當前知識進行深化、遷移和提高。
科學的探究注重的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挫折與成功,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不能只看探究的結果,而是要從正面評價、重視過程、重視體驗的評價原則出發,肯定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所獲的經驗和親身的實踐經歷。另外,評價的主體可以多元化,不僅僅是教師,還可以是學生個人、小組成員、學生家長、專家等;評價方法也可以多樣化,如鼓勵評價法、無級評價法等。
總之,探究性教學模式使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加透徹,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發展。在以“自主、探究、合作”為核心的學習環境的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