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燕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明集鄉中心幼兒園 山東 利津 257400)
雖然幼兒園階段的教育并不能向幼兒灌輸系統性的知識,但是教室可以通過教育教學活動的方式,引導幼兒從實踐活動中加強自身對家鄉的了解,并通過貼切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提高自身能力的訓練,從而為幼兒在接受系統性教學前打好能力訓練基礎。鄉土資源的利用必須從幼兒的實際能力出發,幼兒教師在選擇教育資源時,需要考慮幼兒實際具備的認知能力,教育活動與資源利用不能具有過多的寓意,否則幼兒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鄉土資源所蘊含的道理。
鄉土教育資源即學校所在區域的自然景物、文化古跡、民間藝術等具有教育價值的資源。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在幼兒園教育中,學校和教師應通過環境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為幼兒與環境的對話搭建橋梁。陶行知也說過:“大自然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天然教材寶庫,運用天然資源開展教學,可以讓學生獲得最真實的學習感受。”這就為鄉土教育資源的利用指明了方向。鄉土資源形式多樣,總的來說可分為自然地理資源(山川、河流、田野、樹木、花鳥)、民風習俗與傳統文化(賽龍舟、刺繡、風箏)、人文歷史資源(名勝古跡、歷史遺址)和社會發展資源四大類。在經濟基礎薄弱的農村、鄉鎮,在幼兒園教育設施設備欠缺的情況下,幼兒教師可以利用隨處可見、隨手可得的自然資源開展教學,以改善幼兒園教育條件,讓幼兒在充分親近自然的同時感受自然的魅力。鄉土教育資源在幼兒園教育中具有以下作用:第一,在幼兒園教育中運用鄉土資源來教學,可以豐富幼兒園教育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對于經濟并不寬裕的鄉鎮幼兒園、鄉村幼兒園來說,鄉土資源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將鄉土資源運用到幼兒園教育中,不但可以使課堂變得更加充實,還能豐富幼兒知識,開闊幼兒視野。第二,以幼兒園現實環境和教學條件為背景,幼兒園可以開發適合自身教學需要的校本教材,推動園本課程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學資源開發尤其是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無疑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第三,教師可以通過各種能運用到鄉土資源的實踐教學活動、環境創設、游戲活動開展教學,通過學習,幼兒不但會對當地的人文歷史、自然環境有更深的了解,還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如在鄉村田野中,有色彩斑斕的蝴蝶,也有茂密的莊稼,在幼兒手工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出課堂,來到田野,讓幼兒自己動手搜集材料,運用自己的感官去體驗和思考。這樣不但可以使教學擺脫教材短缺的束縛,還能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的教育作用,促使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健康情感。
2.1 鄉土資源的利用對于幼兒教育活動發展的意義。由于教師不能給予幼兒系統性的教學,所以教師的教育活動中會受到很多限制,必須考慮在不給幼兒灌輸知識的情況下,保證充足的教育資源。鄉土資源因為非常貼近幼兒的生活,幼兒可以從父母的生活中感受到生活地區的文化習俗,將鄉土資源融入到幼兒的教育活動中,教育資源可以更好地貼近幼兒的認知,可以盡可能減輕幼兒難以接受教學資源的情況,而且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可以進行利用的教育資源。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幼兒的教育,能夠讓幼兒在實踐活動中,了解父母或是家中長輩的農作活動,從而提高幼兒對家中長輩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能運用自己在教育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幫助長輩完成自己力所能力的事情。而且讓幼兒更多的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可以讓幼兒加深對家鄉的記憶,從而不斷深化幼兒對家鄉的情感。而且不同地區的鄉土資源本身具有一定的藝術性,運用鄉土資源進行幼兒教育活動,還可以對幼兒的審美水平進行提高[1]。
2.2 利用豐富的鄉土資源開展探索型主題活動。鄉土環境中的許多事物如花、鳥、樹、木、魚、蟲等,都可以成為幼兒園教育的活材料。而教師則可以利用不同的材料創造出不同的玩法,使幼兒在自由、寬松的個性化教育中學有所得。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利用農村自然資源,創設特色、趣味課題活動,如春天里,教師可以帶著從田野里摘來的樹葉、花朵,開展以“美麗的春天”為主題的課題活動,讓幼兒探討以下問題:為什么到了春天樹葉就會變成綠色,為什么花朵會有香味,為什么蝴蝶可以飛舞。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走出課堂,帶領幼兒去觀察并尋找問題的答案。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孩子的世界,需要他自己去探索、發現,這樣他們得到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本著安全、適宜、全面的原則,確保探索性主題活動有序進行,又要做好幼兒指導和服務,確保幼兒通過學習能有所提高。如某教師以稻草為主題開展幼兒教學時,不但讓幼兒討論稻草的作用,還指導他們以小組的形式開展稻草搓、編、捆、扎等比賽活動,讓幼兒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歡樂。
2.3 創設環境,讓幼兒與鄉土環境對話。長期以來,許多幼兒園在環境創設方面常常會步入以下誤區:過分強調美觀,導致環境裝飾性擺設缺乏童真、童趣;形式單一,忽視幼兒的參與性;為了節約開支,教學環境一成不變,環境創設的教育性難以實現。將鄉土資源運用到幼兒園教育中,用鄉土資源裝飾、創設幼兒園教育環境,可有效填補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方面的缺陷。因此,幼兒教師在幼兒教學中可以根據季節變化,在自然區域擺放螃蟹殼、花朵、糧食種子等用來裝飾環境,為幼兒觀察自然提供良好條件。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結合本土人文山水特色進行幼兒園大環境布置,營造溫馨、和諧的環境氛圍。同樣,教師還可以在地方民俗節日等特定時間,打造與節日內涵相符的主體活動,進行幼兒園環境設置,如在端午節用艾菖蒲、艾葉、香囊、艾虎、長命縷等裝飾教室、走廊,讓幼兒感受濃郁的節日氛圍。教師還可以提供空間,選用鄉土資源開展適當的種菜、摘棉、動物養殖等實踐模擬訓練。
2.4 帶領幼兒走出課堂,感受大自然。大自然充滿了知識性和趣味性,是可以用于教育教學的天然大課堂。教師善于將鄉土資源引進課堂可以為幼兒認識自然提供便利,而將課堂設在戶外,則可以更好地促進幼兒思維與想象的發展。鑒于此,幼兒教師要結合幼兒興趣、教學需要與生活經驗,帶領幼兒走出課堂,親近大自然,讓幼兒在自然生動的環境中發展思維、放松身心。如在幼兒美術教育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自然中觀看植物的莖、葉、花和果實,讓幼兒近距離感受植物的色彩和形狀。在幼兒手工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幼兒用玉米、稻草、麥秸稈、竹子、泥巴等進行編制、設計,在運用這些熟悉的自然材料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幼兒不但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認識,還可以盡情探究。力,還能使幼兒的思想素質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3.1 合理規劃鄉土資源,加強幼兒自主能力。在對鄉土資源進行規劃利用時,教師如果沒有把握相應的尺度,資源利用不合理,將會對幼兒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在進行資源利用時,教師首先需要對幼兒的日常生活進行簡單的了解,掌握幼兒日常可能接觸到的鄉土資源知識,然后通過此類知識,逐漸進行擴展,考慮到幼兒自身沒有良好的自主能力,需要在活動中進行一定的訓練,教師就需要考慮通過合適的方式,讓幼兒在活動中進行學習和訓練。在農村地區,教師可以帶領幼兒進入田間,對農民的日常勞作進行了解,通過帶領幼兒與農民進行交流,或是從幼兒教育課本上進行學習,了解農作活動,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讓幼兒了解到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養成珍惜糧食的習慣。
3.2 開闊幼兒認識視野,培養幼兒獨立性格。因為家庭原因,所以家長對于幼兒的保護措施比較到位,所以大多數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會對獨立活動進行學習與了解,所以幼兒很難在安逸的環境中,培養良好的獨立意識。因此,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教師就需要注重利用鄉土資源擴展學生的視野,讓幼兒在實踐活動中能夠培養自身獨立意識,并且能夠在生活中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完成簡單的生活操作和家務活。
3.3 增加幼兒活動區域,推動幼兒動手實踐。鄉土資源本身與大自然息息相關,所以導致幼兒的教育活動擁有了非常多的活動區域,教師在進行活動規劃時,可以結合鄉土資源中包含的自然區域內容,為幼兒創建擁有寬闊活動區域的教育活動,讓幼兒在自然界的活動中進行學習和娛樂。因為幼兒本身具有預防危險的意識,所以幼兒還可以在活動中提高動手能力。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在自然界中進行春游等活動,讓幼兒更好的接觸自然,利用農村地區春季萬物復蘇風景的優勢,讓幼兒在自然界中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2]。
3.4 豐富幼兒家鄉教育,加深幼兒家鄉記憶。幼兒階段對陌生的環境會產生抵觸情緒,對家鄉較為依賴,教師可以進一步加強幼兒對家鄉的感情,例如教師可以開展實踐活動或是分享活動,讓幼兒對自己記憶中的美麗家鄉進行分享,或是通過動手繪畫制作明信片的方式,將自己記憶中家鄉美麗的風景,利用圖片進行表現,讓幼兒加深對家鄉風景的記憶,從而提高熱愛家鄉的感情。幼兒階段本身對熟悉的生活區域有著濃烈的情感,在幼兒階段,利用鄉土資源進行教育,可以更好地提高幼兒對家鄉的認知,從而保持對家鄉的熱愛。
綜上,幼兒教師必須對幼兒園所在地區的風俗文化進行詳細了解,在教育活動中,科學的將土資源融入到活動中,不僅要考慮幼兒在活動中學習相應的知識,也要從幼兒的情感出發,引導幼兒的對家鄉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