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范圍
重慶市
中心城區及萬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銅梁、潼南、榮昌、梁平、豐都、墊江、忠縣等27個區(縣)以及開州、云陽的部分地區。
四川省
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除平武縣、北川縣)、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除萬源市)、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資陽等15個市。
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9%
2019年常住人口9600萬人,占全國的6.9%
地區生產總值近6.3萬億元,占全國的6.3%
總體要求
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合力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
主要原則
雙核引領,區域聯動
改革開放,創新驅動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共享包容,改善民生
統籌協同,合作共建
戰略定位
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
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改革開放新高地
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發展目標
到2025年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區域特色進一步彰顯,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
雙城引領的空間格局初步形成
重慶、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能級顯著提升,區域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初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左右。
基礎設施聯通水平大幅提升
現代化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初步建成,出渝出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重慶、成都間1小時可達,鐵路網總規模達到9000公里以上、覆蓋全部20萬以上人口城市。
現代經濟體系初步形成
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建成,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左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
改革開放成果更加豐碩
重慶、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開放平臺建設取得突破,協同開放水平顯著提高。
生態宜居水平大幅提高
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8%,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95%,河流主要斷面生態流量滿足程度達到90%以上。
到2035年
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雙城經濟圈,重慶、成都進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的城鎮體系更加完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建成,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勢全面形成,現代產業體系趨于成熟,融入全球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建成,人民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對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帶動能力顯著增強,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重點任務
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
提升雙城發展能級
重慶: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范例為統領,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先行先試,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城市,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門戶樞紐,增強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影響力和區域帶動力。以長江、嘉陵江為主軸,沿三大平行槽谷組團式發展,高標準建設兩江新區、西部(重慶)科學城等,重塑“兩江四岸”國際化山水都市風貌。
成都:以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厚植高品質宜居優勢,提升國際國內高端要素運籌能力,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創新體系、城市治理體系,打造區域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國際門戶樞紐,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力。高水平建設天府新區、西部(成都)科學城等,形成“一山連兩翼”城市發展新格局。
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
重慶都市圈:梯次推動重慶中心城區與渝西地區融合發展。暢通璧山、江津、長壽、南川聯系中心城區通道,率先實現同城化。強化涪陵對渝東北、渝東南帶動功能,支持永川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和西部職教基地,支持合川加快發展網絡安全產業、推動建成區域性公共服務中心,推進綦江、萬盛一體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渝黔綜合服務區和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打造重慶中心城區輻射帶動周邊的戰略支點。推進重慶向西發展,提升榮昌、銅梁、大足、潼南特色化功能,建設與成都相向發展的橋頭堡。推動廣安全面融入重慶都市圈,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區。
成都都市圈:充分發揮成都帶動作用和德陽、眉山、資陽比較優勢,加快生產力一體化布局,促進基礎設施同網、公共服務資源共享、政務事項通辦、開放門戶共建,創建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建設經濟發達、生態優良、生活幸福的現代化都市圈。推動成都、德陽共建重大裝備制造基地,打造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加快天府新區成都片區和眉山片區融合發展,打造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帶。促進成都空港新城與資陽臨空經濟區協同發展,打造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帶。推動成都東進,以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重點將成都東部建成與重慶聯動的重要支點。
促進雙圈互動兩翼協同
推動重慶、成都都市圈相向發展。依托成渝北線、中線和南線綜合運輸通道,夯實成渝主軸發展基礎,強化重慶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互動。
推動渝東北、川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支持萬州建設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支持南充、達州建設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發揮墊江、梁平、豐都、忠縣、云陽節點作用,帶動雙城經濟圈北翼發展。
推動川南、渝西地區融合發展。支持宜賓、瀘州建設川南區域中心城市,推動內江、自貢同城化,帶動雙城經濟圈南翼跨越發展。
輻射帶動川渝兩省市全域發展。強化雙城經濟圈對重慶市、四川省其他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引領帶動,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切實鞏固提升脫貧成果,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分類推進大中小城市和縣城發展
推動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區瘦身健體。
加快提升大中城市產業水平和功能品質。
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
分類引導小城鎮發展。
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
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強化能源保障。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協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
建設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
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
優化創新空間布局。
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營造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
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
營造高品質消費空間。
構建多元融合的消費業態。
塑造安全友好的消費環境。
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推動生態共建共保。
加強污染跨界協同治理。
探索綠色轉型發展新路徑。
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
加快構建對外開放大通道。
高水平推進開放平臺建設。
加強國內區域合作。
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增強市場主體活力。
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
共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推動城鄉要素高效配置。
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推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
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
共享教育文化體育資源。
推動公共衛生和醫療養老合作。
健全應急聯動機制。
(根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