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言 王雪
開辦一家企業,辦完全部手續,最短需要多長時間?
重慶的答案是:2小時。
這一時限國務院曾要求是8.5個工作日內。重慶逐年持續優化,減壓時限從2018年的5個工作日,到2019年的3個工作日,如今最快跑出“2小時”的速度。
這只是重慶創新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個縮影。
作為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的6個城市之一,重慶是唯一一個中西部城市。這是中央再次交給重慶的一項重大任務,既是對重慶近年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肯定,更是對重慶寄予更多期待、提出更高要求。
實際上,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重慶底氣很足。
重慶營商環境優從何來?
今年5月正式投產,截至9月底,產值已達1000萬元。
這是重慶美創實業有限公司4個月的戰績。作為梁平區招商引資的重點項目之一,美創實業公司的高速發展,折射出了重慶營商環境的持續向好。
今年上半年,重慶完成合同引資9188億元,到位資金1870億元,同比增長55%、85%,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此外,截至2020年,有296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重慶。2020年,重慶新增外商投資企業287家,同比增長28.7%;合同外資57.93億美元,同比增長84.97%。
探究其原因,優良的營商環境無疑是關鍵因素。這背后,凝聚著近年來重慶為優化營商環境付出的持續努力。
組織架構上,重慶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領導小組和由分管市領導任組長的19個專項工作小組,45個市級部門和所有區縣緊密配合、共同發力,形成優化營商環境的強大合力。
頂層設計上,重慶先后出臺《重慶市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工作方案》《關于全面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等配套政策330余項;發布全國首例《重慶法治化營商環境司法評估指數體系》及全國首份《法治化營商環境司法保障評估報告》;成立西部首個破產法庭等,形成了逐漸完善的營商環境政策體系。
具體舉措上,重慶陸續推行“放管服”改革、“三十一證合一”及“證照分離”改革;“渝快辦”、“渝快政”、“渝快融”等所涉范圍越來越廣、越來越深入;為小微企業提供“零上門、零審批、零投資”的“三零”服務和“省力、省時、省錢”的“三省”服務,也迅速落到實處。
同時,重慶還抓住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機遇,將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建設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等一系列政策利好積極對接、通盤考慮、統籌規劃,充分轉化為市場利好、發展利好。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重慶碩果累累:
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年營商環境地方報告》顯示,重慶開辦企業等5個指標均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特別是登記財產、執行合同、辦理破產3個指標達到發達經濟體水平;
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21世紀經濟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20年中國296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顯示,重慶位居第五;
在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領域首部國家報告《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重慶市開展區縣城市信用監測、深化招標投標監管體制改革、完善破產案件辦理體系等3個案例入選經驗案例;
2020年6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布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重慶與北京、上海、深圳、廣州一起,進入全國前五……
重慶營商環境有何之變?
莼菜,既是人間至味,亦是“致富金苗”。
北緯30°線上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被譽為“莼菜之鄉”。在石柱莼菜行業摸爬滾打10多年,重慶市水火土食品產業有限公司生產廠長馬應平眼見著小小莼菜從單一原材料演變為特色產業,以生產高檔莼菜飲料為主的水火土食品公司也日益壯大,產品深受廣東市場喜愛。
石柱莼菜之變,水火土食品公司之變,也是重慶營商環境之變。
2019年,重慶市發布《重慶市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工作方案》,提出一個“小目標”:力爭通過3年左右的努力,實現全市營商環境短板弱項顯著改善,進入全國先進行列。經過不懈努力,重慶營商環境如愿進入全國先進行列。2021年7月,重慶召開優化營商環境大會,會議強調,要切實明確優化營商環境的目標要求,到2025年重慶營商環境整體水平進入國際一流行列。
從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到進入國際一流行列,這是重慶營商環境目標之變。
過去,涉及企業所得稅申報問題時,企業財務人員需填寫30多張各類表單,僅前期準備就要耗費數小時之久。現在,登錄“重慶市電子稅務局”,利用“一表集成”輔助申報系統,納稅人只需如實勾選基礎信息、填寫財務數據,系統就能自動生成申報表及相關附表,并經過邏輯校驗,填充報表信息數據。
從填表30多張到填表1張,從“辦事跑幾次”到“不見面辦理”,這是重慶營商環境商事制度之變。
破產是企業生命周期的最后一環。過去,重慶市各法院審理破產案件平均用時388天。為更好地規范市場主體退出機制,助力困境企業重獲新生,重慶法院多措并舉,大力推廣使用破產案件簡化審理方式。2019年12月,西部地區首家破產法庭在重慶揭牌后,適用簡化方式審理的破產案件占比達到57.74%,審理平均用時壓縮至87.9天。
從平均用時388天到87.9天,這是重慶營商環境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之變。
效率更高,用時更短,成本更低,辦事更便捷,服務更智能……重慶營商環境驚喜連連。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月,重慶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申報材料和辦理時間均精簡50%以上,小型低風險建設項目全流程環節壓減至8個,時間壓減至34天;開辦企業網上辦理率達98.1%,常態化企業開辦時間壓減至1天內;加快打造“渝快辦”政務服務新模式,累計注冊用戶達2066萬,辦件量突破1.4億件,市級行政許可事項“最多跑一次”比例超過99%,網上可辦事項占比超過95%;建設“智慧法院新生態體系”,商事案件簡易程序平均開庭1.2次,普通程序平均開庭1.3次……
創新試點為何選中重慶?
好的營商環境猶如“神助攻”,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在“雙循環”背景下對穩定市場預期,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從區域發展版圖看,此次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的城市輻射我國三大經濟極:北京所在的京津冀城市群,上海、杭州所在的長三角城市群,廣州、深圳所在的粵港澳大灣區。這些城市被選中都在意料之中。
重慶為何能被選中?
一方面,重慶被選中,是基于全國區域發展一盤棋的戰略考量。
重慶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作為中西部唯一城市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重慶將承擔起為中西部地區優化營商環境探索新路徑的重任,通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通過西部陸海大通道,通過中歐班列(渝新歐)貫穿新亞歐大陸橋,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引領西部地區協同發展,形成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區的新的增長點和增長極。
另一方面,重慶躋身入“圈”,與此前打下的良好營商環境基礎密切相關。
今年上半年,重慶新設立市場主體26.43萬戶,同比增幅高達16.8%。截至6月30日,全市市場主體總量達308.24萬戶,再創歷史新高。
不僅數量令人驚艷,其質量和結構更是亮點紛呈:新設立市場主體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市場主體、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市場主體分別同比增長92.87%和40.83%;新設立外資企業357戶,同比增加23.1%。市場主體的多寡,直接反映了一個地區營商環境的好壞,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生活活躍度。
此外,作為直轄市,重慶輻射能力強,行政級別較高、經濟體量大,是民營企業和市場主體發展的后起之秀、吸引外來投資的熱門城市。若重慶在營商環境創新方面取得突破,將對其他城市產生推廣和借鑒作用。
由此可知,重慶入選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可謂是實至名歸。
當然,營造國際一流水平的營商環境,重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和“轉型的火山”等現象仍時有發生。
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意味著重慶要強化問題導向,找準突破口,拿出新招實招,聚焦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精準發力,實現更加徹底地放、更加有效地管、更加優質地服,以營商“軟環境”成就發展“硬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