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發燈

“七條溝、八道梁,高坡土地不產糧;開門就見山,種田走半天,上學路太遠,就醫更困難……”曾經,住在開州區大山里的鄉親們不僅增收致富難,享受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更是難上加難。
千里煙塵書香近,異鄉耕耘為振興。為幫助開州區補齊教育、醫療、產業等各項短板,近年來,山東省濰坊市選派醫生、教師、農技專家等專業人才前往開州,為確保如期啃下鄉村振興“硬骨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名醫入深山:醫療幫扶暖人心
2020年8月,天氣酷熱難耐,海拔2000多米的開州區北部山區卻涼意正濃。連日來的大雨,致使道路垮塌,阻斷了山里群眾外出就醫的通道。
一邊是高聳入云的大山,一邊是深不見底的溝壑,三四米寬的沙石小路依山而鑿,車行其間,十分危險。從開州城區出發,經過近5個小時的車程,來自濰坊的醫療幫扶團隊終于來到了開州區北部山區最偏遠的譚家鎮錦竹村。
“山東的大專家來搞義診了,大家快來!”錦竹村義診現場,吆喝聲讓村民們紛紛聚攏過來。
村民口中的山東專家,就是濰坊市選派的14位醫療專家。截至2020年8月,這批醫療幫扶團隊已在開州開展了為期14個月的支醫工作。中國微循環學會眼微循環專業委員會眼底病學組委員、濰坊市人民醫院眼科專家劉珣,是這個團隊的隊長。
為解決山區群眾看病難的問題,濰坊選派骨干醫生,不間斷地在山區進行流動義診。
工作伊始,這個幫扶團隊就針對基層特別是山區群眾缺醫少藥的情況開展義診活動。劉珣帶領團隊成員進村入戶,了解村民最實際的需求,為他們量血壓、聽心率、查身體。義診后,專家們還會同當地衛生院開展疑難重癥會診、教學查房、演示手術、義診手術,以及醫療技術和醫院管理相關業務培訓。
為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醫療幫扶團隊的專家們早出晚歸。在一次次下鄉義診中,專家們發現鄉親們的基本醫療衛生知識非常匱乏。
在大進鎮,一位50多歲的村民步履蹣跚地前來看病。醫生們詢問得知,這位村民有多年的糖尿病、高血壓史,目前已經合并腎病,全身浮腫。一測血壓,高壓210mmHg,低壓140mmHg,醫生一問才知道,他竟然多年沒有好好吃藥。
在滿月鎮,一位常年往返于城口縣的貨車司機,因一次交通事故,右眼遭到碰撞,“村醫說讓我去國外治療,這不是要我命嗎”。
……
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向群眾宣傳健康防病知識,不僅必要,而且急需,這是醫療幫扶隊成員們的共同感受。為此,他們有意識地在臨床和日常工作中多方位宣傳,幫助群眾樹立健康意識,掌握健康知識,養成健康行為習慣,竭盡全力為當地防病賦能貢獻力量。
由于地理位置相對偏僻,開州區內的基層醫生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較少,醫療技術和治療理念相對滯后。劉珣與科室帶頭人譚德文主任醫師等人一起,帶領當地的年輕醫生通過同臺手術、協同查房、分析案例等方式,促使開州區的眼科業務水平有了突破性的提升。
一股股暖流涌動在開州人民的心田,而這個醫療幫扶團隊的成果,也已悄然轉化。基層醫生每一項技能的提升,老百姓每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都讓他們倍感欣慰。群眾記住了他們,患者記住了他們。他們將博愛精神灑在開州這片土地上,以實際行動為開州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這些普通而又可愛、可敬的“白大褂”,將跨越千里的幫扶情誼鐫刻在了三峽大地上,鐫刻在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
“師”和遠方:打破開州教育壁壘
讓邊遠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和重要途徑。在開州,一道道山梁就是一道道屏障,隔開了城市與鄉村,也把先進的教育觀念隔絕在大山之外。補齊開州區教育短板,是濰坊市優先考慮的問題。
近年來,濰坊市教育局與開州區教育委員會開展教育對口協作工作,全面開展困難學生救助資助、選派教師支教送教、中小學校結對幫扶、骨干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培訓等協作工作。38歲的馬東正是選派教師之一。
到邊遠山區支教,一直是馬東的心愿。所以,當得知自己要到開州支教時,他格外高興。
馬東負責的是溫泉鎮溫湯井初級中學初三化學課的教學。然而,到欠發達地區支教并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開學時距離中考只有兩個多月的時間,而化學是初三學生才接觸到的課程,時間緊、任務重,這讓馬東倍感壓力。
但馬東二話沒說,馬上購買相應資料,結合重慶本地相應教材鉆研教學。為了用最短的時間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成績,他利用課余時間,在課程設置、授課方式等方面下功夫,力求得到教學效果的“最優解”。在馬東和學生們的共同努力下,兩個班的化學成績有了明顯提高。
“馬老師上課非常幽默,能夠活躍氣氛。自從他來后,我就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李歆楊說。
把愛心播撒到大山的每一個角落,讓大山里的孩子感受到關愛,這是馬東的心愿,也是全體支教老師的共同目標。老師馬和良為支教學校籌集善款1萬元,用來為學生購置學習用品,還為貧困學生捐助服裝20套;老師肖俊為支教學校捐贈書籍300多本;老師侯燕主動承擔起提升當地初中英語組教學水平的重擔;老師安文慧在上課之余,還跟隨學校慰問孤寡老人,給老人送上慰問金……
“來開州支教,我們身負開州和濰坊兩地教育行業領導的信任。”濰坊支教團臨時委員會成員殷德璽說,“我們全心全意投入到交流協作中,沒有辜負這份沉甸甸的信任。我們深信,通過自己的付出,為大山里的孩子插上一雙理想的翅膀,將來他們一定能成為建設家鄉報效祖國的棟梁!”
農技有“能人”:山里來了“田秀才”
春耕時節,在開州大山里,一群“土專家”、“田秀才”忙活了起來。高級農藝師張錫玉正是其中之一。
張錫玉是濰坊市派遣至開州區支農隊伍中的一員,他在濰坊市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從事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已有7年時間,具有豐富的蔬菜種植和農業管理經驗。抵達開州后,他被派到開州區臨江鎮開展農業產業技術指導工作。
白池村位于臨江鎮東北部,路窄坡陡,很容易出現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等險情。
“我第一次進村,就遇到兩回山體滑坡。”張錫玉說,“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將自己的所長全部貢獻給開州大地。”
近期,魯渝協作現代農業產業園在臨江鎮建設完工。在產業園建設之初,張錫玉發揮自己的長處,將參與濰坊市壽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園的建設經驗介紹給臨江鎮,先后提出建棚和管理意見十幾條。此外,他多次到當地蔬菜基地現場指導,幫助種植戶解決種植過程中遇到的病蟲害等一系列問題。
朱占祝是開州區暉春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公司魚菜共生基地就毗鄰魯渝協作現代農業產業園。他發揮“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時常主動邀請張錫玉到他的種植基地,指導技術。
“水溫多少度?”
“12℃。”
“太低了,番茄根系生長最適宜的土壤溫度為20℃至22℃,低于12℃,根系生長發育就會受阻……”
有了張錫玉的指導,朱占祝立即調整了自己的種植方法。
經過數月的交流,朱占祝從張錫玉口中了解到芽苗菜這一蔬菜品種。芽苗菜作為保健綠色食品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具有種植方法簡單、場地不限、品種多樣、生產周期短等優勢,一年四季可采摘,并且投資少、見效快,多數芽苗菜全株都可食用,市場潛力巨大。
朱占祝心動了。于是,在張錫玉等支農人員的協助下,他派人前往濰坊市學習芽苗菜的培育和種植方法,并于1個月后開辟了兩畝芽苗菜種植實驗基地。如今,該實驗基地每天可生產芽苗菜250公斤,市場上芽苗菜的價格高達20元/公斤,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根據魯渝協作工作安排,濰坊市選派的首批10名支農人員組團式援助,入駐開州各個鄉鎮。
“遇到種植戶咨詢問題,我們立即現場辦公就地解決,不讓問題拖延,保障種植戶的利益。”濰坊市掛職干部、時任開州區政府黨組成員蔣建新說,“這些‘土專家、‘田秀才為開州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發揮了積極作用。”
從繁華都市到偏遠山村,他們雖然奔赴“戰場”、遠離親人,但是卻在開州群眾的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種子。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這些種子將繼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