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摘? 要:《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的發布,標志著國際中文教育邁上了更加規范化、標準化的新臺階。從標準來源的可靠性、等級劃分的科學性、四維模式的創新性和等級標準的實用性等方面,對新標準進行深入探討。并從語音教學的連貫性、漢語教學模式的轉變、加強詞匯教學深度、增加翻譯能力訓練四個方面,闡述了新標準對漢語學習者言語交際能力、語言基本技能以及漢語教學工作帶來的深刻影響。
關鍵詞:國際中文;教育;標準化
一、前言
隨著國際中文教育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習者選擇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目前,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4000多所國外大學開設了中文課程,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已接近2億[1]。面對數量如此眾多的漢語學習者,如何才能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才能進行科學的測試和評估,我們認為,最好的方案就是建立一套科學化、規范化的國際中文教育標準體系。從這一意義來說,經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以下簡稱《等級標準》),完成了與國際語言標準的對接,使國際中文教育有了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田立新指出,《等級標準》是國家語委首個面向外國中文學習者全面描繪、評價其中文語言技能和水平的規范標準,它的發布實施是國際中文教育進一步走向規范化、標準化的標志性成果,體現了中國語言文字規范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和完善[2]。《等級標準》的發布也引起了廣大教師和學生的關注:《等級標準》與以往的標準和大綱有什么不同?它的頒布會對國際中文教學體系產生什么影響?漢語學習的難度是否會增加?漢語水平考試內容是否要調整?
本文擬對《等級標準》進行深入研究,從言語交際技能、話題任務、語言量化指標三個層面,聽、說、讀、寫、譯五項語言基本技能等角度,對比分析新標準大綱與以往大綱的不同,以及針對《等級標準》需要進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調整。
二、關于《等級標準》的研究
1988年,由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組織研制的《漢語水平等級標準和等級大綱(試行)》出版發行,它是中國對外漢語教學領域最早的一部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能力標準。該大綱明確了留學生四年制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能力水平[3]。1992年,由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制定的《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正式出版;2001年,由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委員會辦公室考試中心制定的《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修訂本)》又出版面世。該大綱是第一部系統完整的以詞匯為中心的等級大綱,共收錄了8822個詞匯和2905個漢字,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級別。此后,又陸續研制了一些標準和大綱,如《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1996)、《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2007)、《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2008)、《新漢語水平考試大綱》(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2009—2010)、《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漢字詞匯等級劃分》(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于2010年發布)。這些標準和大綱都為漢語教學工作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意見,不僅有利于制定各類漢語課程的培養計劃、教學大綱,有利于漢語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也使漢語測試和評估更具有方向性和針對性。
2021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等級標準》,是一個以漢語為中心、為主導的國家級中文水平等級標準,它對以前各類大綱和標準進行了整合、提升和完善,是一次根本性的統合創新和轉型升級。與以往的大綱相比,《等級標準》更具有標準化、規范化、國際化和系統化,也更能滿足全球漢語學習者的現實需要和廣泛需求。
(一)標準來源的可靠性
《等級標準》共收錄了1110個音節、3000個漢字、11092個詞語和572條語法點。新標準所收錄的各類資料真實可靠,并具有極強的代表性和針對性。例如,它收錄的音節主要來源于《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漢字詞匯等級劃分》(以下簡稱《等級劃分》)。漢字主要來源于《等級劃分》,同時還參考了各類動態語料庫、統計資料,兼顧到構詞能力、書寫難易度、詞頻等因素。詞匯的選取更為復雜,除了參考《等級劃分》《HSK考試大綱》《義務教育常用詞表》等相關成果外,還結合漢語教學和實際運用,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代表新事物的一些詞匯,也被收錄到《等級標準》中。
(二)等級劃分的科學性
《等級標準》采用三等九級的模式,對學習者的中文水平進行了科學劃分。三等為初等水平、中等水平和高等水平,并在每一等內部根據水平差異各分為三級。具體來說,初等水平為一到三級、中等水平為四到六級、高等水平為七到九級。這種等級劃分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漢語基礎水平的不同、漢語學習需求的不同等。同時,《等級標準》以言語交際能力、話題任務內容、語言量化指標形成三個評價維度,以中文聽、說、讀、寫、譯作為五項語言技能,對每個級別學習者的中文水平作出了準確標定和明確要求。比如,一級標準規定:學習者的聽力語速不低于100字/分鐘、閱讀速度不低于80字/分鐘、書寫速度不低于10字/分鐘,并從四級開始增加了對語言翻譯能力的要求。這種“3+5”(三個評價維度+五項語言技能)的新模式,把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加強語言要素的學習與提高學生的語言基本技能相結合,更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合理性,為保證和提升國際中文教育的質量和效率,推動國際中文教育朝高水平方向快速發展,起到了積極地引領和指導作用。
(三)四維模式的創新性
《等級標準》確立了音節、漢字、詞匯和語法“四維基準”的量化指標,規定了每一級別學習者應掌握的音節、漢字、詞匯、語法的數量,將教學內容具體化,將教學目標數字化。這就改變了以往大綱的二維基準、三維基準的模式,以漢語音節作為突破口和創新點融入新標準,把漢語三要素與漢字相融合,形成了更科學合理、更符合國際化語言規則的四維基準模式。這是符合漢語自身特點的知識創新成果,富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適應了國際中文教育的現代化和多樣化的要求[4]。
(四)等級標準的實用性
等級標準既要指導國際中文教育教學工作,如課程總體設計、課堂教學、測試與評估、教材編寫等,又是各類中文水平考試的主要命題依據。隨著全球漢語學習者數量的不斷增加,漢語學習需求多樣化,等級標準的制定也應從滿足對外漢語教學需要向漢語國際推廣轉變,使其更具普及化和實用性。新版《等級標準》充分考慮到漢語的學習難點,在漢字和語法等方面進行了積極地調整和改進。
一是漢字認讀和書寫分離。漢語學習最大的難點是漢字。作為一種獨特的表意文字,漢字與拼音文字有著很大的差別,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漢字的難學、難寫、難記。《等級標準》以“認寫分流、多認少寫”為原則,為每一個等級設計了手寫漢字表,規定了手寫漢字的最低量。其中,初等水平900個、中等水平900個、高等水平1200個,共計3000個必須會寫的漢字。這無疑降低了學習漢字的難度,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二是語法點的精簡整合。在《等級標準》發布之前,漢語語法教學普遍參考的是《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1996)、《HSK考試大綱》(2015)等。這些大綱中的語法點劃分細、數量多,同時,有些語法點使用頻率不高,不具有典型性和廣泛性。《等級標準》本著代表性和實用性的原則,共提煉出572條語法點,其中,初等水平有210條(48/81/81);中等水平有214條(76/71/67);高等水平有148條。可以看出,大部分語法點分布在初中等水平階段。語法點的精簡整合,降低了漢語學習的難度,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集中精力,對重要的語法點進行認真學習和反復操練。
三、《等級標準》對改進對外漢語教學方法的
重要啟示
可以說,《等級標準》的發布,勢必會對國際中文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質量評測,產生重大影響。下面,我們就從語音教學的連貫性、漢語教學模式的轉變、加強詞匯教學深度、增加翻譯能力訓練四個方面,分析《等級標準》對國際中文教育教學所帶來的深刻變化。
(一)注重語音教學的連貫性
語音教學是第二語言教學的基礎。漢語語音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習者掌握漢語語音的基礎知識和普通話正確流利的發音,為用日常口語進行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5](P297)。語音教學效果的優劣決定著漢語學習者聽力和口語技能的發展,進而影響到他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以及社會交際能力。語音教學一般是從每一個音節的正確拼讀開始的。對于漢語初學者來說,教師會在學習開始階段安排兩周左右的時間,集中學習漢語拼音,包括正確的發音和書寫。由于學習者來自世界各地,不僅母語不同,而且在文化程度、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所以短時間的語音集中教學,很難讓學生充分掌握漢語語音知識,“洋腔洋調”現象遂不可避免。
《等級標準》意識到語音學習的重要性,把音節作為“四維基準”的首要突破口,要求初等水平學習者掌握608個音節(269/199/140)、中等水平學習者新增300個音節(116/98/86)、高等水平學習者新增202個音節,共計1110個音節。在新標準的引領下,語音教學任務貫穿到每一學習階段,讓教師、學生都能充分重視語音的教授(學習)和操練,有效解決學生在漢語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的“見字不知音”的難題。
(二)改變傳統的漢字教學模式
漢語教學最大的難點是漢字書寫。常見的漢字書寫錯誤有:筆順顛倒、筆畫增減、筆畫變型、筆畫錯位、部件增減、部件移位等。尤其是漢語初學者,感覺寫漢字就像在畫畫兒,無法找到漢字書寫的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漢語教師一般以教材中出現的漢字作為學習重點。要求學生對課文中出現的生詞不僅要知音知義,還要會正確地書寫。在有些初級漢語課本中,每課的生詞多達二三十個,這不僅大大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影響到學生的自信心和對漢語的學習興趣。有些國際中文教師則不太重視漢字教學,不能積極地引導學生去學習漢字。這樣一來,雖然降低了學習難度,但卻影響了漢字書寫技能的培養。這種做法同樣是不可取的。
那么,如何解決漢字書寫難這一問題呢?《等級標準》提出了認讀和書寫分開,多認讀、少書寫的原則,并制定了漢字手寫字表。上述舉措使漢字教學能夠做到有據可依、有的放矢。教師除了教授漢字的書寫方法外,可以集中主要精力,就漢字手寫字表中規定的必會漢字進行反復操練。認真講解和分析這些漢字的筆畫、筆順、部件和結構,通過臨摹、對比、辨析、分類等學習方式,加深學生對必會漢字的理解和記憶,最終達到知音、知義、會書寫的教學目標。“字”是漢語教學的起點,通過學習“字”,再根據一定的組合規則把字和字連接起來,就能擴展成詞。我們知道,漢字構型獨特,字形豐富,數量龐大,那么,應從哪些漢字入手來進行漢語教學呢?漢字手寫字表分等級列出了使用頻率最高的3000個漢字,在漢字教學時,可以這些漢字為基礎,再由漢字學習擴展到詞匯、短語、句子的學習,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加強詞匯學習的深度
詞匯作為語言的構成單位,在漢語教學中也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一環。《等級標準》詞匯表共收錄了11092個詞語,其中,初等水平1—3級2245個(500/772/973)、中等水平4—6級新增3211個(1000/1071/1140)、高等水平7—9級新增5636個(不再細分級別)。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習者識詞、辨詞、選詞、用詞的能力。因此,對于詞匯的學習,不僅要做到知音知義,還要能準確區分同音詞、同形詞、同義詞以及多義詞的不同義項,能夠準確分析每個詞語在概念意義、附加意義、語體色彩、句法功能上的差別。只有這樣,才能在語言交際中正確地選擇和使用詞語。就此而言,漢語詞匯教學不應該只停留在理解詞匯基本意義的淺層學習,而是應該注重詞匯學習的深度。比如,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分類法、歸納法、擴展法、類比法、圖示法、搭配法等,幫助學生快速地擴充詞匯量、高效地掌握詞語用法。
(四)增加翻譯能力的訓練
漢語教學中通常所說的語言技能是指“聽、說、讀、寫”,即聽話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通過對這四項基本技能的考察,可以評估學習者運用語言的能力。《等級標準》對每一級別的四項基本技能都作出了定性和定量的要求,同時,從中等水平(四級以上)開始增加了“譯”的技能要求,包括筆譯和口譯。比如,達到六級后,學習者應該具備一般的翻譯能力,能夠承擔完成非正式場合的口譯任務,能夠翻譯常見的敘述文、說明文、議論文等書面材料。由于以往的大綱或標準,并沒有明確提出將“譯”作為語言技能,所以在初級和中級漢語教學階段,教師往往忽視了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隨著《等級標準》的出臺,筆譯和口譯技能的培養也應得到足夠的重視。“譯”作為五種語言能力的最后一項,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最困難的,它需要漢語“聽、說、讀、寫”發展到一定水平、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后,才可以進行的一項語言技能操練。翻譯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個系統完整的規劃和設計。在漢語教學初級階段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專門設置翻譯環節,通過問答法、情境法、演示法、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為后期的口譯學習做好準備。同時,根據學生的漢語水平,布置難易程度不同的筆譯作業,可以從最簡單的單詞互譯開始,逐步擴展到短語、短句,再到長句、語段,最后到語篇。在漢語中高級階段,可以開設專門的翻譯課程,系統學習各類翻譯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結語
《等級標準》對國際中文教育走向全球化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完成了與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語言規則標準的有效對接,使國際中文教育領域有了一個更完整、更系統、更高效的量化標準。隨著該標準的發布與實施,今后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第一,應根據《等級標準》的相關規定來制定來華留學生預科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入學、考核、畢業等環節的具體要求,以及各級各類獎學金的管理辦法。
第二,依據《等級標準》研制和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化中文教育特色的教學用書、教材、參考資料等,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漢語。尤其是針對漢語翻譯方法和技巧類的教學用書,目前仍屬于空白。需要廣大漢語教師和教學工作者潛心研究、充分論證,按照新標準對學習者筆譯和口譯能力的要求,分層次、分類別地設計教學內容,有效地開展漢語翻譯教學工作。
第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發優質的漢語教育教學資源,讓學習者獲得更專業、更便捷的對外漢語學習條件。目前,中國大學MOOC(慕課)、學堂在線、全球孔子學院、華文慕課等學習平臺,已經推出了一些對外漢語學習類的網絡課程,涉及到漢字、拼音、詞匯、語法等內容,但是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尤其是針對HSK考試類的輔導課程更少。
第四,依據《等級標準》三等九級的新模式,調整和改進HSK考試的內容和題型,打造HSK3.0版。目前,由國家漢辦舉辦的HSK考試分為1—6級,每個級別的考試分為聽力、閱讀和寫作三個部分。新標準頒布后,HSK考試應分為1—9級,漢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參加高級水平的考試。同時,從四級以上,應增加翻譯內容的測試。
《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的頒布,標志著國際中文教育邁上了更加規范化、標準化的新臺階。可以預見,在《等級標準》的框架指導下,今后的國際中文教育將更為科學、更為合理。我們也相信,在《等級標準》的引領下,國際中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都會得到顯著提升,從而實現國際中文教育的內涵式、科學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箭飛.強化標準建設,提高教育質量——國際中文教育標準與考試研討會大會致辭[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 2021,(1).
[2]趙曉霞.世界中文教育標志性成果——《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7月1日起實施[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1-05-21.
[3]王佶旻.來華留學預科教育的漢語能力標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21,(2).
[4]李行健.一部全新的立足漢語特點的國家等級標準——談《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的研制與應用[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21,(1).
[5]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9.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Tandardization
Liu Liping
(International School,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4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elease of the Chinese level standard for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it marks that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has stepped to a new level of standardization. Through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new grade standar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iability of data sources, the scientificity of grade division, the innovation of four-dimensional model and the practicability of grade standard. From four aspects: the coherence of language teach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mode, strengthening the depth of vocabulary teaching and increasing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ion ability,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standard on Chinese learners'verb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basic language skills, as well a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International Chinese;education;standard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