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娟



摘? 要:《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的發布與實施,為國際中文教育提供了教材編寫的新依據。對五套有代表性的教材進行調查,分析這些教材所選取初級語法項目的具體狀況,并與《等級標準》進行橫向對比,可以發現,這些教材與《等級標準》存在一定的不對應性。同時,確定了63項初級核心語法項目,為今后的教材編寫、漢語教學提供參考。并針對國際中文教育教學的新變化,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教材編寫;教學大綱;等級標準;核心語法項目
在國際中文教育的各個環節中,教材編寫占據著重要地位。教材編寫的理念是什么,是以語法、情境為綱還是以功能為綱,不同級別的教材應包含哪些詞匯和語法項目,都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1996年,由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制定的《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以下簡稱《等級大綱》)[1],是國際中文教育教材編寫時語法項目選取的主要依據,其中,甲、乙兩級適用于初等水平,甲級有129條語法項目,乙級有123條,共計252條。通常情況下,初級漢語教材編寫均以選取甲級語法項目為主。隨著理論語法研究的發展,教學語法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于2021年發布了《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以下簡稱《等級標準》)[2]。在《等級標準》中,語法等級大綱共分為三等九級,其中,一到三級為初等水平語法項目。該語法項目總共有210條,一到三級分別有48條、81條、81條。本文主要對兩個問題進行探討:1.傳統初級教材中所收錄的語法項目適應不適應《等級標準》的要求?2.如果需要重新編寫教材,必須包含哪些核心初級語法項目?
一、相關研究綜述
(一)語法教學的地位
語法教學的地位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語法教學在整個漢語作為二語教學中的地位;二是語法教學在漢語作為二語教學不同階段中的地位。目前,學界對第一方面的認識比較統一,對第二方面的認識則存在一定的差異。不同的認識不僅會影響到對語法教學的態度和做法,還會影響到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
陸儉明認為,從總的方面來說,語法教學是很重要的,因為通過語法教學可以使學習者準確地理解、準確地表達,盡量減少表達中的語法毛病。從不同的教學階段來講,在初級階段主要是抓好語音教學、漢字教學和詞匯教學,而不是語法教學,否則,就會打擊學習者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在中高級階段,可適當加大語法教學的份量,可以略微系統地給學習者講一些基本的、必要的實用漢語語法知識[3]。趙金銘把漢語作為二語語法教學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階段,并明確提出了各個階段的教學內容及教學主旨,具體如表1所示[4]:
與陸儉明的觀點相比,趙金銘肯定了初級階段語法教學的重要性,認為語法教學應該從初級階段抓起,教給學習者最基本的語法形式,使學習者具備區分正誤的能力。在中、高級階段,兩位學者都對語法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教給學習者實用的漢語語法知識,使學習者不僅懂得基本的語法形式,而且了解它們的語義內涵和語用功能。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的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是符合第二語言的教學和習得規律的。
需要明確的是,語法教學只是語言教學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進行語法教學,不是為了傳授語法知識,而是為了提高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因此,不能陷入語言教學就是語法教學的誤區。
(二)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
關于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的關系,在學界存在一定爭議。崔希亮對客觀語法、理論語法、教學語法與學習者語法分別進行了界定:“客觀語法是語言中客觀存在的全部語法規則的總和;理論語法是語法學者在對語言事實進行觀察的基礎上所構建起來的語法解釋模型以及發現的規則;教學語法是在理論語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基于教學目的的語法規則。學習者語法是學習者自然習得的和從老師那里學來的語法規則,其中自然習得的部分可能來自于客觀語法,也可能來源于理論語法,而從老師那里學來的語法規則差不多都來自于教學語法。”[5]同時,學習和習得的過程可以反過來為修訂和完善教學語法提供相關依據。崔希亮用圖1來表示這四個語法層次的相互關系[6]:
這四種語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從內涵上來講,理論語法來源于客觀語法,是對客觀語法的概括和總結;教學語法是在理論語法的基礎上產生的,在教學中發現的新語法現象,可以為理論語法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學習者語法則源自客觀語法、理論語法和教學語法,同時又能修訂和完善教學語法。從外延上來講,客觀語法是全部語言規則的總和,理論語法和教學語法都是客觀語法的一部分;教學語法來源于理論語法,但理論語法并不能涵蓋教學語法的全部內容,教學語法是以教學為目的的語法,它在教學中可以得到自我補充和完善,有的語法項目可能是理論語法尚未涉及的。因此,教學語法與理論語法的關系更像兩個不完全重合同時亦有交集的集合。通過上述分析,本文認為可用圖2表示這四個語法層次的相互關系:
關于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的不同,也有多位學者進行了分析。劉月華等指出,理論語法是教學語法的來源和依據,教學語法一般來說不可能另搞一套,它總是根據該語言的理論研究來制定的,但是在體系上,以便于教學為準[7]。崔希亮認為二者有四點不同:1.教學語法可以不依附于任何一種理論語法;2.教學語法與理論語法有不同的目標;3.教學語法可以為理論語法提供研究課題和驅動力;4.教學語法可以從理論語法中吸取營養[6]。金立鑫則把它們的不同歸結為三點:1.理論語法具有假設性,而教學語法具有可靠性;2.理論語法追求對語言的系統性解釋,而漢語作為二語教學語法并不對語言的內部系統進行系統的解釋,其特點是針對學習者的、就事論事的、實用的解釋;3.漢語作為二語教學語法并不表現為系統性,而更多地表現為“菜單”性[8]。
盡管這些學者在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的關系上還存在不同看法,但有一點已經達成了普遍共識:那就是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我們認為,漢語作為二語語法教學所教的是教學語法,而不是理論語法。
(三)教學語法體系與語法大綱
呂文華指出,“1958年出版的《漢語教科書》創立了漢語作為二語教學語法體系。30多年來,這套教科書所確立的語法項目的選擇、切分、解釋、編排等,基本上沿用下來。”[9]1988年,《漢語水平等級標準和等級大綱(試行)》(以下簡稱《等級大綱 [試行]》)面世[10],它是我國第一部具有規定性、權威性和指導性的漢語作為二語的教學大綱,成為后來對外漢語教學總體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漢語水平測試的依據。與《漢語教科書》的教學語法體系相比,《等級大綱(試行)》只是在一些項目上作了局部改動,仍保留了傳統語法的基本框架。1995年,王還主編的《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大綱》正式刊行[11],在傳統教學語法體系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修改,為教學語法體系的完善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教學語法的研究愈加深入,傳統教學語法體系的局限性日益顯露出來。柯彼得指出,“‘傳統語法體系是構成漢語教學難以達到更高水平的最大障礙之一,很不利于課堂教學和編寫新教材的工作”[12],他從“句子成分”“復句”和“詞法”三個方面,提出了修改的主要內容和具體措施。
1996年《等級大綱》的出版,使得教學語法體系的改革工作有了實質性的進展。與《等級大綱(試行)》相比,《等級大綱》最大的變化是增加了語素和句群這兩大語法單位,突出了詞組在語法體系中的重要性,形成了語素、詞類、詞組(又稱短語)、句子(包括單句、復句與多重復句)和句群(指語法句群)五個層面。同時,《等級大綱》還確立了三等五級三要素的基本框架結構,其中,一級、二級為初等水平,三級為中等水平,四級、五級為高等水平,每一級標準都由話題內容、語言范圍和言語能力三要素構成,這就為不同等級語法項目的選取提供了依據。不過,《等級大綱》也有尚待完善的地方,即它不是一個排序大綱。其編排方式是把語法項目按傳統的教學語法體系分成若干類別,如詞類、詞組、句子成分、句子的分類、復句等。這種排列既不是教學順序,也不是教材編寫順序,在具體的教學以及教材編寫時主要依靠教師及編寫者個人的把握,在科學性方面缺少統一的標準。1999年,楊寄洲主編的《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語法大綱》(以下簡稱《初級大綱》)[13]則是一部排序大綱,它沿著“表達意念——句法結構——語義——語用——正誤對比”的思路,遵循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按照語法項目在初級階段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先后順序來編排。這是編寫教學語法大綱的新思路,說明排列次序是可以作為教材編寫的參考的。
經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審定委員會審定的《等級標準》,界定了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生活、學習、工作等領域運用中文完成交際的語言水平等級。該標準將學習者的中文水平從低到高分為三等,即初等、中等和高等,在每一等內部根據水平差異各分為三級,共“三等九級”。在每級標準中,以言語交際能力、話題任務內容、語言量化指標形成三個評價維度,以中文聽、說、讀、寫、譯作為五項語言技能,來標定學習者的中文水平。同時,《等級標準》還包含三個表格和一個附錄,三個表格為音節表、漢字表、詞匯表,語法等級大綱則是以附錄的形式呈現的。
(四)語法項目的選取原則
語法教學應該遵循怎樣的選取原則、選取哪些語法項目,有些學者已經對此進行了頗有價值的探索。他們針對現行語法教學的現狀,提出了在根據語法大綱確定語法項目時應遵循的原則。具體如表2所示:
就這四位學者的闡述來看,可以集中歸納為五條原則:1.實用性原則,參考母語者和學習者對該語法項目的使用頻率,選取那些使用頻率較高、具有實用價值的語法項目;2.針對性原則,從大綱中的甲、乙兩級語法項目進行篩選,選擇其中的難點;3.適度性原則,初級階段應選取最基本的語法項目,摒棄那些復雜的語法項目;4.簡化原則,將復雜語法項目分開處理,使其簡單化;5.量少原則,初級漢語教材中出現的語法項目數量應少而精。
二、初級教材中的語法項目
在《等級標準》中,初等水平階段的語法點總量為210條。根據上述原則,它們并不能被全部選入初級教材中。我們選擇了五套具有代表性的初級漢語教材作為調查對象,采用橫向對比的方法,來探究現有教材與《等級標準》初級語法項目的對應性,并對初級核心語法項目提出相關建議。
(一)選擇教材的標準
本文擬對具有代表性的初級教材進行調查,從中找出初級階段最重要的語法項目,選擇教材的標準如下:
1.2004年8個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北京語言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現行的或使用過的教材;
2.教材長度相近,內容含量相當,以盡量減少教材本身容量的影響;
3.教材的類型應是長期進修教材或者可用于長期進修的教材。
根據以上標準,本文選取了《博雅漢語》、《發展漢語》、《漢語教程》(修訂本)、《漢語精讀課本》和《基礎漢語40課》五套教材中的初級階段教材進行研究。詳細信息如表3所示:
(二)五套教材中的語法項目
我們對五套教材中的語法項目進行了橫向比較,并把五套教材都選取的語法項目定義為A類語法項目,四套教材都選取的語法項目定義為B類語法項目,依次類推,共形成“五類語法項目”。具體如圖1所示:
經過對五套教材的橫向比較,共得到“五類語法項目”227項,具體項目情況見附錄。
需要說明的是,五套教材對“程度補語”與“狀態補語”這兩個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博雅漢語》和《漢語教程(修訂版)》均將“程度補語”歸并到“狀態補語”中;《發展漢語》和《漢語精讀課本》均將“狀態補語”歸并到“程度補語”中;《基礎漢語40課》則把兩個概念分開處理。朱德熙先生的《語法講義》[17]和北京大學中文系漢代漢語教研室編的《現代漢語》[18]都把“狀態補語”歸并到“程度補語”一類,本文采用這一觀點。此外,用“*”標注的語法項目為復雜的語法項目,五套教材對這些語法項目都進行了分階段處理。
(三)各級語法項目與《等級標準》的對應性
A類語法項目共有38項,也就是說,這38項語法項目是被五套教材全部選取的。其中,有13項是《等級標準》中的一級語法點(如果是復雜語法項目,以第一次出現的級別為準),18項是二級語法點,7項是三級語法點,1項是四級語法點。需要說明的是,有一個語法項目在《等級標準》中被分成兩條,即“會、想”為一級,“可以”為二級。因此,表4中共有39條語法項目。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
B類語法項目共有28項,也就是說,這28項語法項目是被四套教材同時選取的。其中,有10項是《等級標準》中的一級語法點,11項是二級語法點,4項是三級語法點,3項是四級語法點。需要說明的是,有一個語法項目在《等級標準》中被分成兩條,即“再”為一級,“又”為二級。還有一條語法項目“號碼的讀法”在《等級標準》中并未收錄。因此,表5中共有29條語法項目。具體情況如表5所示:
C類語法項目共有27項,也就是說,這27項語法項目是被三套教材同時選取的。其中,有6項是《等級標準》中的一級語法點,5項是二級語法點,5項是三級語法點,6項是四級語法點,1項為五級語法點,4項未收錄。具體情況如表6所示:
D類語法項目共有37項,也就是說,只有兩套教材選取了這37項語法項目。其中,有8項是《等級標準》中的一級語法點,10項是二級語法點,6項是三級語法點,6項是四級語法點,3項為五級語法點,2項為六級語法點,2項未收錄。
E類語法項目共有97項,也就是說,只有一套教材選取了這97項語法項目。其中,有9項是《等級標準》中的一級語法點,11項是二級語法點,14項是三級語法點,10項是四級語法點,3項為五級語法點,1項為六級語法點,1項為七級語法點,48項未收錄。
在《等級標準》中,一到三級為初級語法點,四到六級為中級語法點,七到九級為高級語法點。現在,我們來計算一下A到E類語法項目中包含初級、中級、高級語法點的具體數目。計算結果如表7所示:
根據上述統計數據并經過計算之后,我們又繪制了A-E類語法項目收錄《等級標準》各級語法點的比例趨勢圖,具體如圖4所示:
從圖4可以看出,從A類到E類語法項目存在著一個明顯的趨勢,即初級語法點的占比越來越低,中級和高級語法項目的比例總體在升高,到E類語法項目時,未收錄的語法點甚至超過了初級語法項目數。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A類還是E類語法項目,都是從初級漢語教材中選取出來的,從理論上講,是不應該出現中級、高級和超綱語法項目的。而C類到E類語法項目中卻包含了越來越多的非初級語法項目。就此而言,至少在我們調查的五套初級漢語教材中,所選取的語法項目與《等級標準》中的初級語法點之間存在一定的不對應性。
三、初級語法項目選取建議
我們將A類和B類語法項目中的63項初級語法項目(即表4、表5中的一級、二級、三級語法點),稱為初級核心語法項目,它們是將來進行初級漢語教材編寫時應該選取的。在選取這些語法項目時,需要注意以下六點:
1.相關語法的術語名稱要規范,根據《等級標準》的要求,以前指稱同一個概念的術語要統一,如:“詞組”改為“短語”、“助動詞:要、能”改為“能愿動詞:要、能”;
2.有些語法概念的內涵要更新,如:以前的離合詞只包括動賓式(幫忙、點頭、放假、見面、結婚等),現在的《等級標準》把一些比較固定的動補結構也歸到了離合詞的范疇,如:打開、看見、離開、完成;
3.能當作詞處理的最好不當作語法點,如“喜歡、后來、最好、一定”等,讓學生當作生詞記憶即可;
4.復雜語法項目需要分階段講授,具體劃分參考《等級標準》,如:數量補語1-5;
5.除詞類、短語、句子成分、句子的類型、復句以外,《等級標準》中還增加了特殊表達法、強調的方法、提問的方法、口語格式等條目,可以適當編進漢語教材中;
6.要有模塊意識,建議把《等級標準》中“既然”這一語法點描寫為“既然……就……”。
本文從調查具有代表性教材中的初級語法項目入手,把教材中所包含的語法項目分為A到E類,再把每類語法項目與《等級標準》進行橫向對比,從中找出每類語法項目中所包含的語法點等級,研究發現,這五套初級漢語教材中的語法項目與《等級標準》中的初級語法點存在著一定的不對應性。在這一基礎上,確定了63項初級核心語法項目,為今后的教材編寫提供參考,同時,我們也對初級漢語教材編寫中的語法項目選取提出了具體建議。
附錄:
A類語法項目
1.疑問句*
2.副詞“也”
3.定語
4.存現句
5.助詞“呢”
6.方位詞
7.形容詞謂語句
8.“幾”和“多少”
9.概數的表達*
10.連動句
11.時間的表達*
12.時間狀語
13.動作的進行
14.會、想、可以
15.程度補語
16.助詞“了”*
17.副詞“就”
18.助詞“過”*
19.一……就……
20.是……的
21.結果補語
22.比較的方法*
23.副詞“才”
24.簡單趨向補語
25.反問句*(反問句1)
26.助詞“著”*
27.就/快(要)/要…了
28.形容詞重疊
29.復合趨向補語
30.可能補語
31.越……越……
32.越來越+adj./v.
33.動量補語
34.趨向補語引申義*
35.“把”字句*
36.被動句*
37.只要……就……
38.只有……才……
B類語法項目
1.“是”字句
2.動詞謂語句
3.號碼的讀法
4.“有”字句
5.副詞“都”
6.副詞“還”
7.數字表達法
8.“的”字詞組
9.時量補語
10.兼語句
11.主謂謂語句
12.雙賓語句
13.感嘆句
14.動詞重疊
15.又……又……
16.雙重否定
17.有(一)點兒
18.先……然后……
19.介詞“離”
20.助動詞:要、能
21.副詞:再、又
22.雖然……但是……
23.除了……(以外)
24.疑問代詞的活用
25.不但……而且……
26.一邊……一邊……
27.不管……都/也……
28.連……也/都……
C類語法項目
1.漢語的語序
2.狀語
3.結構助詞“的”
4.介詞“在”
5.名詞謂語句
6.離合詞
7.序數
8.“還是”和“或者”
9.“二”和“兩”
10.錢數表達法
11.時間名詞:以前
12.一點兒
13.結構助詞“地”
14.年齡表達法
15.介詞“往”
16.A(好)像B(一樣)
17.能愿動詞“得”(děi)
18.量詞重疊
19.對……來說
20.即使……也/又……
21.強調否定
22.如果/要是……,就……
23.一方面……,(另)一方面……
24.不是……而是……
25.為了
26.無論……都(也)……
27.既……也/又……
D類語法項目
1.賓語
2.這、那
3.介詞結構(介賓短語)
4.吧
5.量詞
6.地點狀語
7.介詞“給”
8.結構助詞“得”
9.介詞“從”
10.從……到……
11.副詞:不、沒(有)
12.以后
13.挺+A
14.因為……所以……
15.百分數
16.時間、地點狀語順序
17.小數
18.好像
19.無主語句
20.副詞“差點兒(沒)”
21.有的……,有的……
22.介詞“對”
23.只好
24.副詞“正好”
25.連詞“因此”
26.后來
27.倍數
28.數量詞重疊
29.由于
30.無關聯詞語復句
31.好(不)容易……
32.哪怕……都/也……
33.分數
34.并
35.非……不可
36.再也不/沒V.
37.既然……就……
E類語法項目
1.漢語的單數和復數
2.主語和謂語
3.“們”
4.“這兒”“那兒”
5.名量詞
6.“常常”“不常”
7.一起
8.數量詞組(數量短語)
9.介賓短語
10.每……都……
11.喜歡+動詞
12.倆
13.“咱們”“我們”
14.副詞“一定”
15.特別
16.覺得
17.就是
18.……等+(名詞)
19.列舉:a啦,b啦
20.……的話,就……
21.最
22.最好
23.一共
24.祈使句
25.另一+量詞
26.介詞“跟”
27.別
28.可能
29.剛
30.忘了+動詞
31.像……什么的
32.一般
33.助動詞“愿意”
34.(每)當……時/的時候
35.V1再V2
36.一直
37.該……了
38.另外
39.再說
40.助動詞“應該”
41.原來
42.介詞“向”
43.一V,……
44.“突然”“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