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修銀
摘 要 2021年語文中考題中出現了諸多高階思維指向的作文命題,命題意在引導學生分析思辨,發展寫作思維,實現深度思考。這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導向,也給義務教育教師與學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探討這類命題的特征,探討其對于學生思維提升發展的價值,有其現實的迫切性。
關鍵詞 高階思維;作文命題;特征;價值
一、上海卷中考作文題體現高階思維的引導
2021年上海中考作文題目:《現代漢語詞典》對“有意思”有這樣一種解釋:有意義,耐人尋味,生活中的人、事、物,大多如此。請以“比看上去更有意思”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文章。
這個題目引導學生對比審視、深度思考,不再淺層表象地描摹與抒發。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認為,這個題目體現了命題的追求深度與層次感,意在努力引導初中生深度學習與思考(注:見2021年6月19日澎湃新聞官方帳號)。誠如斯言,這是對高階思維演繹的引導。高階思維(higher—order thinking)是指向高階認知的思維。“從布魯姆(B.S.Bloom)弟子安德森(L.W. Anderson )修訂的新版教育目標分類學來看,教育目標是由金字塔的基底起始向塔尖發展的,是由①記憶、②理解、③運用、④分析、⑤評價、⑥創造6個層次構成,①②③是低階認知能力,④⑤⑥是高階認知能力。”[1]4
2021年的作文命題比前三年有所進步與突破,2020年是“有一種甜”,2019年是“這事,真帶勁”,2018年是“真的不容易”。倪文尖認為命題者試圖貼近少年視角和口吻,努力喚醒初中生眼中和心中的世界,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這三年的題目都意在引導學生再現感性體驗,引導表達真性情,但難以寫出獨特思想或批判思想的文章。而2021年的上海中考題不僅引導回溯體驗,也引導反思比較,彰顯高階思維的理性思辨。一考生寫道:“一個家庭的流動其實是整個社會發展、流動的縮影,歷史是人創造的,人不流動,歷史誰來寫成呢?所以,我一個學生的人生流動,看上去也不那么簡單了,更有意思了。”這可見理性質感與思想深度。
鐘啟泉認為“基礎教育”:“ 其一,強調‘基礎性——基礎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育,是培養有社會責任感、有教養的公民的教育;其二,強調‘能動性——基礎教育不能滿足于‘低階認知能力,需要在低階認知能力的基礎上發展‘高階認知能力。”[1]6高階思維是演繹高階認知能力,學生具備這種能力,才具備時代社會發展所期待的能動性與創造性,具備發展與提升生命的生長性要素。
二、特征:創設開放與多元的思考空間
高階思維指向作文命題,引導考生多元思考、思辨分析,體現在寫作要求與背景材料,可見下面二個特征。
1.立意的開放性
潘新和認為:“學生寫作而‘被立意,說的盡是他人之意:假話、套話、空話,還是寫作嗎?”[2]夏丏尊指出:“文章是表現自己的,各人有各人的天分,各人有各人的創造力。隨人腳跟,結果必定是抑滅了自己的個性。所作的文章就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也就不真實不明確了。”[3]由此,命題也就要鼓勵思想開放。而這在初中階段尤為重要。何文勝教授分析初中生的認知心理時道:“第三,好新奇,好問,好評論,求知欲強……第五,對生活的意義有自己的一些看法。”[4]尊重學生真實看法,就是尊重其于世界的認知,讓學生展示真實與豐富的生命思想。
2021年寧波卷作文題就是一個好題:閱讀“旅行,可以改變認識,可以改變習慣,可以改變觀念……”按提示寫一篇游記。提示:(1)根據游覽的行蹤合理安排游記的寫作順序。所選取的景物、事件或歷史傳說等能觸發你某一方面的改變;(2)寫清楚旅行帶給你的具體改變;(3)如果寫想象的旅行,還要做到想象合乎生活邏輯,有新意。這可以讓你寫真實的游記,還可以寫“想象的旅行”,尤其是這“省略號”,引導學生超出提示而自由選擇思考點,如果表現對真切體驗的“改變”理性思考,更是彰顯獨特與深邃思想。
批判性是高階思維最主要的思維特征。美國倡導批判性思考,其作文要求基本“一轍”:“請寫一篇清晰連貫的作文 ,就上述多角度的觀點進行評述。你的觀點可以與其中一個觀點一致,也可以部分一致,也可以完全不同。”[5]這值得借鑒。2021年河北中考題,要求根據從以下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選一個角度作文:材料一,成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已經竭盡全力。材料二,人生中有些事情你不竭盡全力去完成,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出色。材料三,凡做一件事情,便終于一件事情,將全副精力集中在這事上頭來,一點兒不旁騖。看過去,好像是開放的,是多種觀點自選,但其實還是一種“竭盡全力”話題,而且只能討論其正面的意義。如果修改為:“選其中某一句話或兩句話思考,可以贊成,可以部分贊成,也或完全否定。”這樣就體現引導深度思辨。2021年浙江鎮江中考題“請以‘只是一個數字或‘不只是一個數字為題寫一篇文章”,便是如此,不限制學生的思維與思想,引導對某一項現象是否是數字而演繹邏輯自洽的自主評價。
2.背景材料的多元性
“問題情境內蘊召喚結構。用以引發有價值的問題提出行為的問題情境,在結構上有著特殊的要求,集中表現在需要具備‘空白‘空缺或‘否定要索,用以儲存問題線索,這些要素結構易于激發學生對問題線索的感受,進而召喚學生發現與提出新問題。”[6]作文命題多元性,表現為材料信息多元而不單一,能誘發學生召喚自己的體驗與儲備,在多元信息中比較思考。2021年湖北武漢題為提供一段材料,包括毛澤東、鄧小平等同志在國家決策中,從實際出發取得成功的案例,提示大到國家政策,小到個人發展,都不能脫離實際。因為材料角度與思想單一,學生就只能寫:一切以實際出發。如此,不能對成功條件做多元思考,學生就無法進入分析比較的思考,也就無法實現思維發展與提升,實現高階思維的發展。
2021年河南題則非如此:當你不知道該做什么的時候,不妨先把手頭的事做好,把能做的事做好;當你不知道該怎么做的時候,不妨沉下心來想一想,多種渠道問一問,各種方法試一試。這段話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題目。這背景材料給考生提供了多元背景:面對困惑,不妨把能做的事做好或不妨沉下心來想一想問一問。孫紹振認為:“要把學生教得像人,像人就要有自己的思想。”[7]如此提供多元思考,“召喚”學生真實獨特的體驗思考,學生演繹深度思考,遠離封閉固化的思想與思維,學生可以選擇先“把能做的事先做”的方法,也可選擇“想想問問”的方法,更可以兩者兼用,審視多元情境,彰顯自己的真實思想。
三、價值:發展三種思維,提升學科素養
高階思維指向的作文命題,為中學寫作教學提出了新課題。2020年1月,教育部考試中心研制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學科素養”一級指標“思維方法”中的二級指標是:科學思維、人文思維、創新思維。高階思維的指向,直接引導三種思維的構建與發展,繼而實現學科素養的提升。
1.科學思維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指出,科學思維是“采用嚴謹求真證性的邏輯思維方式應對各種問題。能夠根據對問題情境的分析,運用實證數據分析事物的內部結構和問題的內在聯系,以抽象的概念來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運用抽象與聯想、歸納與概括、推演與計算模型與建模等思維方法來組織、調動相關的知識與能力” 。
比如,福建2021年中考題有二則材料。一則是長征路上,穿著單薄舊衣服的軍需處長在冰天雪地夾金山被凍死;一則是在東山縣任職14年的谷文昌,帶領軍民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從根本上改變了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貧窮落后的面貌。要求考生以“這些故事感動了我”為題寫一篇演講稿,在“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的主題班會上發言。此背景材料,一改背景材料解釋作文題目的形式,而是讓學生對這兩則材料,應用歸納與概括的思維,作知性分析,找到共同點(如責任、情懷、心胸等),然后描敘自己被感動的體驗,并進而提出思考在未來新征程路上的堅守。考生若概括分析的科學思維,只會寫“軍需處長的舍己為人精神感動了我,谷文昌盡責愛民事跡感動了我”,文章則是淺層、散亂,顯得單薄、空洞與膚淺。
提供這種命題訓練,會產生溢出效應,學生在寫作中也就自覺運用科學思維。比如學生以“成長路上有你”寫自己的成長,沒有科學思維的同學寫父親的鼓勵、責備與期待,文章結尾則為——成長路上的背后都有父親的影子,是身后的父親推動我的成長。有科學思維的同學就會寫“自己得到鼓勵鞭策”,分析事物的內部結構和問題的聯系,進而概括出行為背后的“核心”——守望與其后面沉甸甸的父愛。學生在寫作情境中,就有分析的深度思考,繼而演繹褫其表象、洞察內核的知性分析能力。
2.人文思維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這樣界定“人文思維”:運用歷史的、辯證的、審美的、系統的思維方式應對各種問題。能夠根據對問題情境的分析,從多元性、情境性、關聯性、層次結構性、動態平衡性、開放性和時序性等方面把握問題與事物的本質。
這一思維也即拋棄單一、封閉、碎片的思維方式,開放性、多元性、關聯性地審視現實與問題。比如下題: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文章: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②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③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④厚以責己,薄以責人。
——蔡元培
學校德育論壇舉辦以“如何處理當今時代的人際關系”為主題的討論活動,請你寫一篇發言稿,講故事或表達你的看法。
命題者提供了“交友”的不同觀點,給考生提供了多元思考空間。考生如果沒有人文思維 ,也就選其一名言而后聯想生活來詮釋,而有人文思維的同學,就會結合自己真實的生活情境,從關聯性、開放性與時序性等反面思考:尊重他人意愿,不要強迫他人做不愿做的事,就是他人愉快和自己一起處事,對出現的問題,也要厚以責己,薄以責人,不狹隘不自私,多理解與尊重他人,這樣就能展現你的心胸、情懷、境界與格局,就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如此思想也就不單一封閉,體現關聯、辯證的特質。
培育學生的人文思維,就是要讓學生遠離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展現多元、辯證思考。比如 “忙碌”為題,一個學生寫自己中考前的忙碌,依此獲得了中考的成功,然而卻發現自己忽視了與奶奶的交流,奶奶幾次想和我交流,我都冷漠拒絕。回溯思之,隱隱愧疚。對這不具明顯高階思維指向的命題,學生也自覺對自己“忙碌”作辯證、系統思考,展現復雜情感,表達自己對人文、情感缺失的愧疚,文章隨之迸發情感張力。
3.創新思維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這樣界定“創新思維”:運用開放性、創新性的思維方式應對問題情境,組織相關的知識與能力,注重獨立性、批判性、發散性的思考。在寫作中,創新思維就是對自己生活體驗的反思,或是對歷史、現實、觀點的思辨批判。創新思維主要表現為批判思維。鐘啟泉認為:“學習者通過自主地思考,創造新的知識、新的自我、新的社會——這就是批判性思維教育的目標所在,這才是尋求更好的專家、更好的社會的強有力的‘生存能力。”[8]而批判性思維主要從兩個方面突破。
其一,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型寫作,演繹批判性思維的“內部指向”。反思,反過來思考。即指對所做所為或人生經歷的審視,并從中尋繹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西方哲學中又譯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為哲學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間接性意義,所指異于直接認識的間接認識。反思型寫作(Reflective Writing),要求描述體驗或者某個事件,然后分析其經驗或教訓;或是基于真切經歷,繼而獲得告誡或警示,矯正自己的行為、思想。如2021年中考青島命題作文“這才是該有的樣子”、廣東省以“這才是少年應有的模樣”為結尾寫一篇文章,就是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從青春的角色、生命的價值、社會的期待等多方面反省思考自己的行為,從而矯正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坐標。比如,一考生寫自己旅行中,記住父母“環境惡劣,保護自己”的告誡,不愿意接觸他人、幫助別人,只是考慮自己利益。后來看到一個旅伴和自己相反,自己醒悟了。于是也就熱情助人,得到旅伴的尊重與認可,擁有美好和煦的環境。回眸審思,幡然感悟,心儲陽光,關心他人才是少年該有的樣子。這也就是對父母告誡或社會觀點的質疑與否定,演繹自己的反省、行為的矯正與生命的成長。
其二,引導學生批評性寫作。學生以理性姿態、責任意識審視現實,演繹批判性思維的“外部指向”。比如2021年江蘇鎮江題:生活中,人們或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數字。其實有的數字就是數字,但有的數字不只是數字,請以“只是個數字”或“不只是數字”為題,完成一篇文章。沒有批判性意識的學生,就會寫“鄉村這一年新房多了,這不只是數字,更是農民生活追求的變化,社會發展的表現”“老師一年一年送走學生,這學生數只是個數字,老師依在三尺講臺旁,守護初心,執著教育情懷”,觀點老套、情感蒼白。而有批評性思維的學生,則會寫如“鄉村這一年新建住房多了,這只是數字,鄉村老人固守、守望打工孩子回家的現象依然嚴重。如何振興鄉村經濟與教育,讓家鄉富有生機與溫馨,當是社會不可忽視的課題”“學校一年一年畢業學生,這學生數不只是個數字,學校更應關注學子素養與未來的發展,承擔時代責任”。如此,文章不僅彰顯關注社會的熾熱情懷,也演繹高階思維的深度寫作。可見演繹高階思維的批判性思維,不僅為提升思維品質,更是培育生命情懷。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作文教學也要引導學生成長為具有思考力與熾熱情懷的生命,成為具有創新力與發展力的國家建設者。2021年中考作文呈現高階思維的命題,可見教師對教育責任的認知與探索情懷,但探索之路漫長,還當孜孜行之。
————————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漷主編.核心素養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潘新和.被立意:言語生命、精神思想之殤——2012高考作文題“命意”導向批判[J]語文建設.2012(7).
[3]夏丏尊、劉熏宇.文章做法[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何文勝.從能力訓練角度論中國語文課程教材教法[J]香港:文思出版社.2006:99.
[5]曹勇軍、傅丹靈.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204.
[6]李懷軍,張維忠.問題提出融入課堂教學的困境與突破[J]課程·教材·教法2020(11).
[7]孫紹振.孫紹振論高考語文與作文之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50.
[8]鐘啟泉. 批判性思維:概念界定與教學方略[J]全球教育展望.2020(1.)
[作者通聯:福建教育學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
課堂活起來 負擔減下來
早上7:30的晨光透過辦公室窗戶,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六中教師曲海濱打開“教學云平臺”,開始分析學生作業等級人數、出錯率等數據。利用課前時間,她單獨對幾名作業出錯多的學生進行指導。她告訴記者,“教學云平臺”讓自己的工作量減下來了,每次作業從布置到檢查都離不開它了。
近年來,為減輕學生負擔,嶗山區以作業改革為突破口,用信息技術管理作業,實現學生作業分層、個性化指導。目前全區39所公辦中小學都有“教學云平臺”,每名學科教師都能夠獨立使用平臺進行課堂教學和作業設計。
信息技術管理作業,精準摸清學情
嶗山十中地處農村,生源條件較弱,以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總是讓人感覺欠點火候。自從使用“教學云平臺”布置作業后,數學組教師閻立華感受到了課堂上學生的變化:以前批作業,缺少數據支撐,對學情把握不精準;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后,課堂“活”起來了,從以前老師拖著學生走,變成了學生推著老師走。
——《中國教育報》2021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