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錦煊 周掌勝
摘 要 統編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收錄了選自《戰國策·齊策一》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其中有“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一句,教材注解“昳麗”為“光艷美麗”。不僅是統編版教材,蘇教版、北師大版等語文教材以及《漢語大詞典》都持這一觀點。本文就此注釋提出質疑,展開探研。
關鍵詞 鄒忌諷齊王納諫;昳麗;注釋質疑
教材中于“昳”字被理解為“光艷”的意思。“昳”被釋為“光艷”的確很有迷惑性。從字形上來看,偏旁為“日”的“昳”字本指太陽偏西,《說文解字新附·日部》:“昳,日昃也。”《集韻·屑韻》:“昳,日側也。”明確指出“昳”由“太陽偏西”引申出“光艷”義的,始于宋朝鮑彪的《戰國策注》:“昳,日側也,故有光艷意。” 然而,這種觀點存在錯誤之處。一方面,“昳”在《廣韻》中讀作“徒結切”,即“dié”。這與各教材、詞典的注解“昳”讀作“yì”不符,讀音不同則無法引申出光艷義。另一方面,“光艷”一詞可用于形容物和人,當形容人時多指女子的容貌,古今文獻中未見用其形容男子形貌。用“光艷美麗”來形容美男子鄒忌的外貌不僅顯得不倫不類,而且難以體現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另外,如果僅從文學本體的角度考慮,文章內部的語句前后應該相互照應。在“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后面,有“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一句,“昳麗”與“美麗”相對應。從邏輯上考慮,假定鄒忌是“光艷美麗”的,豈不是已經比“齊國之美麗者”的城北徐公更漂亮嗎?還用得著比較二人誰更美嗎?因此,將“昳”釋為光艷義并不正確。
關于“昳”字的解釋還有兩種觀點。
其一,“昳”為“逸”的通假字,“昳麗”即是“逸麗”。首先,這種觀點源于東漢高誘的《戰國策注》:“昳,讀曰‘逸。”“逸”有美的意思,“逸女”即是美女,“逸少”即是美少年。如東漢班固《漢書·揚雄傳上》有:“初累棄彼虙妃兮,更思瑤臺之逸女。”東漢楊修《神女賦》有:“惟玄媛之逸女,育明曜乎皇庭。”南朝梁武帝《凈業賦》:“覽當今之逸少,想后來之英童。”其次,“逸麗”還是一個同義復詞,這也可以為該觀點作證。漢代司馬相如《美人賦》:“奇葩逸麗,淑質艷光。”晉代葛洪《抱樸子·辭義》:“義以罕覿為異,辭以不常為美,而歷觀古今屬文之家,鮮能挺逸麗于毫端,多斟酌于前言,何也?”“逸麗”作為同義復詞,置換語素的位置后意思不變,即說成“麗逸”也是可以的。《梁書·王僧孺傳》:“少篤志精力,于書無所不睹。其文麗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見者,世重其富。”《南史·丘遲傳》:“遲辭采麗逸。”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宗吉風情麗逸,見之詩篇者,往往有歌扇舞裙之興。”這些例子都能說明“逸”與“麗”同義,都為“美麗”的意思。再者,從版本上來看,《戰國策》“形貌昳麗”一語,在《藝文類聚》卷七〇“服飾部”、《太平御覽》卷五二〇“宗親部”均引作“身體逸麗”。“昳”“逸”的這個版本異文也是有力的證據。然而,將“逸”當作是“昳”的通假字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個觀點從音理上難以說通,“昳”字是質部定紐,“逸”字是質部喻紐。兩個字雖然是疊韻,但聲母相差很遠,不符合王力先生提出的“語音必須相同或相近”的通假法則。因此,此種說法并不完美。
其二,“昳”為“佚”的誤字,“昳麗”即是“佚麗”。首先,此種觀點來自清鄭珍《說文新附考》,他在卷三引其子鄭知同的觀點:“此‘昳當為‘佚之誤,古‘佚與‘逸通,先秦無‘昳字。”事實上,“佚”自古就有美麗之義。屈原的《離騷》中有“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一句,王逸注:“佚,美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佚,又為懿。”他也認為“佚”有懿美之義。游國恩:“佚者,昳之借字,《釋文》作佚。”清洪升《長生殿·彈詞》:“那娘娘生得來仙姿佚貌,說不盡幽閑窈窕。”這里“佚貌”與“仙姿”相對應,表示美貌義。其次,“佚”可與“美”、“麗”搭配,組成同義復詞“佚美”、“佚麗”。明湯顯祖《廣意賦》:“下瑤臺之佚美兮,玄昊依而作祀。”清陳文述《五君詠》:“曼倩氣節士,文章更佚麗。”近人章太炎《訄書》中有“初,太湖之濱,蘇、常、松江、太倉諸邑,其民佚麗。自晚明以來,喜為文辭比興,飲食會同,以博依相問難,故好瀏覽而無紀綱,其流風遍江之南北。”最后,從版本的角度出發,宋紹熙二年的鮑彪《戰國策注》刻本以及四部從刊景元至正本吳師道的《戰國策校注》均有“又疑作‘佚”之語,這就又為“昳”為“佚”的誤字這種觀點提供了旁證。
結合以上兩種觀點,我們認為“昳”應當是“佚”的誤字。“昳麗”當作“佚麗”,是同義復詞,意為“美麗”。而高誘《戰國策注》將“昳”當作“逸”的觀點,我們在認識其不足之處的同時,只要不將其簡單理解為通假現象,那它便是言之有理的。因為在古代“逸”和“佚”二字屬于同源字,古典文獻中常常互相通用。例如《書·皋陶謨》“無教逸欲有邦”,《漢書·王嘉傳》引“逸”作“佚”。再如《詩經·小雅·魚麗序》“終于逸樂”,陸德明《經典釋文》:“逸,本或作佚。”還有《論語·季氏》“樂佚游”,陸德明《經典釋文》:“佚,本亦作逸。”以及《荀子·宥坐篇》“身不佚者志不廣”,楊倞注:“佚與逸同。”所以,我們可以斷定“逸麗”即“佚麗”,兩詞是同義詞關系。
綜合上述各類證據,我們認為“形貌昳麗”的“昳麗”即是同義復詞“佚麗”,包括統編版在內的各種教材和詞典應當這樣修訂注解:“昳麗:美麗。昳,當作‘佚,美麗義。”
[作者通聯: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通過大數據分析支撐精準教學,師生負擔明顯降低、課堂效率顯著提高,受到學生及家長贊譽。嶗山區育才學校八年級學生李睿童在實數計算方面出錯很多,通過做智能作業本上的錯題以及教師推送的變式訓練,感到收效明顯。嶗山六中九年級學生侯祎峻將平臺收集的錯題打印成冊再練習,避免了在同一個問題上再次出錯,和以往相比,錯題整理時間大大縮短。對家長來說,通過AI智能校本作業本能夠更加清楚直觀地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對孩子學習指導也更加有的放矢。嶗山三中八年級學生王丹藝的家長說,自己會經常和孩子一起根據平臺數據分析弱項和不足,周末幫助孩子根據平臺記錄進行錯題整理。現在家長能從平臺上及時查看孩子的學習動態,平臺已經成為連接學校、孩子和家長的紐帶,成為家長的“好幫手”。
中小學作業監管平臺做到減負增效
為切實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嶗山區通過區校兩級聯動,做好對作業的監管和指導。從全區來看,“教學云平臺”的“數據駕駛艙”——大數據可視化分析展示平臺,能夠提供區域整體大數據分析,從作業時段分布統計、作業用時統計、作業整體準確率、教師作業批閱等多個維度進行大數據采集與計算分析,還能夠衡量作業的難度系數和學生掌握程度,實現了對全區各學校和班級的有效監管。此外,學校還從多渠道發揮監管職責,如嶗山區育才學校對作業布置采取“雙公示雙調研”的方法,“雙公示”即在校內設置作業公示欄,又在家長群內面向家長公示;“雙調研”即開展常態化作業調研,面向家長、面向學生,及時了解動態情況,確保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
通過平臺數據對作業的診斷,還可以幫助教師精確矯正課堂教學,反思教學實效。嶗山六中教師陳曉通過作業數據分析,不斷反思自己課堂教學行為,感到自己的教學理念也發生了變化,在課堂上慢慢地做到了“讓位”“放權”,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從學生來看,能夠有效控制作業時間,提高學習時效。
在實現精準的基礎上控制好作業總量,做到合理調控作業結構,最大的受益者是學生。嶗山實驗初中八年級學生徐翔說:“老師推送的精選題目,避免了我在題海中苦苦掙扎,還使我養成了積累錯題的好習慣。”一些家長也打消了顧慮,嶗山十中九年級學生汪裕峰的家長曾經為孩子做作業時間減少而焦慮,以為是孩子偷懶,與教師交流后,還是半信半疑。通過新學期至今的了解,家長欣喜地發現孩子成績有了明顯進步,學習效率大大提高,也提升了自信心。
——《中國教育報》2021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