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我國繭絲綢產品質量提升,加強對桑蠶干繭產品質量監控,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以桑蠶干繭有關國家標準為檢驗依據,自2007年開始持續開展了公證檢驗工作。2020年以前,因廣東省未建有公證檢驗實驗室,桑蠶干繭有關公證檢驗數據缺失,整體質量水平存在空白區域。為此自我院繭絲實驗室建設完成并獲得資質后,開展質量調研工作。
廣東省栽桑養蠶歷史悠久,自然、氣候和區位條件適宜,產業基礎良好,是廣東省傳統特色優勢產業。據統計數據顯示,廣東省桑園面積約35萬畝,列全國第十位。
廣東省的桑葉資源主要分布在韶關、清遠、云浮、茂名、湛江、陽江等地區,其中桑園面積規模較大的地區主要集中在韶關翁源、清遠英德和云浮。2019年蠶繭總產量為28884噸,蠶繭產量超過2萬噸,列全國第五位。全省涉繭、涉絲相關的中大型企業主要分布在韶關、清遠、云浮、茂名、湛江、陽江6個地區,主要開展鮮繭和干繭的收購和加工以及生絲銷售方面的工作。2019年生絲產量約為530噸,絹紡絲產量為21噸,蠶絲及交織物產量34萬米,蠶絲被的產量為19萬條。真絲綢商品出口額為6.65億美元[1]。
廣東省桑蠶繭的加工有兩種形式:干繭繅絲、鮮繭繅絲[2]。粵北英德及韶關地區、粵西云浮全年以干繭繅絲為主要生產手段,粵西南茂名地區在每年年底秋繭收尾及次年年初春繭未上時,采用干繭繅絲,其他時間采用鮮繭繅絲。由于保存條件等原因,本質量調研以桑蠶干繭作為主要的考核對象,對企業使用或生產的26批次的夏繭、秋繭樣品進行檢測,其中除1批外購云南繭外,其余25批繭均為廣東省地區當地繭站收繭、烘干制得。廣東省桑蠶干繭質量數據根據GB/T 9176《桑蠶干繭》[3]和GB/T 9111《桑蠶干繭試驗方法》[4]進行檢測,具體狀況如下:
廣東省的25批干繭平均質量為44A3152Ⅱ,毛繭出絲率為31.47 %,解舒絲長為524.1米,解舒率為60.72%,萬米吊糙為2.9次,上車繭率為85.27%。云南1批繭質量為56A2656Ⅲ,毛繭出絲率為25.89%,解舒絲長為569.0米,解舒率為54.72%,萬米吊為4.5次,上車繭率為68.26%。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廣東省干繭平均質量基本級、毛繭出絲率、萬米吊糙、解舒率、上車繭率均優于云南繭,但生產出來絲的潔凈等級低于云南繭,云南繭的潔凈等級高達“6A”水平,廣東繭為 “4A”。
由于本次桑蠶干繭質量采樣分析開始于7月底,已經錯過春繭上市期,因此僅能采到具有代表性的夏繭、秋繭兩個繭期共計25批廣東繭樣品進行質量分析,其中夏繭采樣15批次,平均質量為43A3148Ⅱ,毛繭出絲率為30.95%,解舒絲長為483.6米,解舒率為55.18%,萬米吊糙為3.2次,上車繭率為83.91%;秋繭采樣10批次,平均質量為35A3258Ⅱ,毛繭出絲率為32.25 %,解舒絲長為584.8米,解舒率為69.03%,萬米吊糙為2.4次,上車繭率為87.30%。從以上數據可看出,廣東省秋繭綜合質量優于夏繭并優于平均水平,夏繭綜合質量低于平均水平。
廣東省有些涉繭、涉絲企業較為重視產品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具備了相應的質量保證手段,企業自建了繭絲質量檢測實驗室,配備了相應的檢驗設施和儀器設備。在蠶繭收購過程中,能夠按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者地方標準以及技術規范,對收購的桑蠶鮮繭進行儀評。有些企業雖然也配備了部分的檢驗設施和儀器設備,但存在產品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有待完善,質量保證手段缺失等問題。
產品質量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證,具體來說,企業內部質量管理就是要建立起完善的企業質量管理體系。通過體系的運轉保證企業生產活動的各個環節符合技術標準和工藝要求,保證產品本身滿足質量要求。質量管理體系區別于傳統的質量檢驗活動,不僅僅是質量控制,同時更注重對其進行管理,將管理職能沿著企業的價值鏈延伸,在企業內部形成一個以保證產品質量為目標的職責和方法的管理體系。繭絲生產企業要從內部建立完善的質控目標和質控方法,利用內部質控數據指導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從源頭保證產品的質量。
目前,廣東省“以質論價”為核心的蠶繭市場流通秩序建設有待加強,蠶繭及繭絲質量總體水平不高,專題調研發現除翁源外,英德、云浮的蠶繭質量水平常年維持在3A級左右,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以干繭繅絲為主,具有完整的自檢設備與流程,對其生產的白廠絲有穩定的監控措施的企業,可產出5A甚至6A的高品位生絲產品。但有些地區的企業,自檢項目僅對纖度這一指標進行評判。生絲質量水平差異較大,影響到廣東省繭絲質量水平的提升以及繭農收入的提高。
高質量繭絲生產是涉及諸多環節和因素的系統工程,包括蠶品種、飼養技術、上蔟管理、收烘繭及貯繭、煮繭和繅絲等,其中對繭質影響起主導作用的是蠶繭的生產過程。在栽桑養蠶環節,省力化栽桑養蠶技術、規模化生產機械設備等技術需求緊迫。在蠶桑多元化發展方面,迫切需要研究和開發適合不同用途的桑、蠶品種及各種綜合利用技術。受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影響,蠶桑科研取得成果與生產實際銜接仍不夠緊密,不能有效地推動蠶桑產業的升級。此外繭絲產品質量檢測方法傳統、耗時,檢測技術和設備相對落后,制約產業發展。
科技創新是引領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優質繭的生產、高品質絲的繅制,都依賴于科技支撐。優質蠶種的培育和推廣、生產技術和設施革新也是提高繭絲品質的重要因素。優質絲的繅制,除了要有優質繭原料外,更有賴于繅制技術的突破,繅絲自動化、智能化必將是未來繭絲產業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方向,有了繅制技術的突破,普通繭繅制成優質絲也不再成為夢想[5]。此外還需在繭絲產品質量檢測方法和設備上進行創新,開發自動快速檢測方法和設備,以促進產業進步發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