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檢驗檢測行業人才年需求量已超過30萬,需要吸納大量人才進行補充以推動行業發展。但相對于其他行業,作為人才補充基礎的大學生,對檢驗檢測領域并不了解,不清楚這個行業是否是好的職業選擇。不久前,我要測網舉辦了科學儀器及TIC行業大學生就業與職業發展規劃線上高峰論壇,與會嘉賓針對這個問題,從各個角度進行了介紹與分析,著重幫助大學生了解行業及職業發展前景,并提出就業指導與建議。
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收益來自人口紅利、城鎮化和全球化三大動力,其實都是數量紅利,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體現是數量增長。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是質量增長,中國經濟將迎來工程師紅利、城市化以及深化改革開放三大新動力,而這些全部是質量紅利。另外,隨著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以及研發創新投入的增加,人口將繼續從農村、鄉鎮向城市轉移,改革開放將進一步深化,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有望迎來高質量發展時代。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檢驗檢測認證學院院長黃一波認為,歷史性的機遇將助推檢驗檢測行業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一是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二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比如供給側改革、放管服、高質量發展;三是消費升級、產業升級、服務升級;四是“一帶一路”與國際貿易。我國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貿易大國,GDP增速迅猛,目前已處于中等偏上發達國家水平。尤其國家提出了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經濟發展格局,也預示著未來檢驗檢測行業會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下一個十年,中國經濟的核心增長點是實驗室經濟,實驗室經濟將構造我國未來制度創新的核心物質基礎。現如今,體制產業造富的時代已然結束,技術造富的時代即將到來;掙快錢的時代徹底結束,技術創新/工程師紅利就要到來。
檢驗檢測認證行業是國家質量基礎(NQI)中的一部分。國家質量基礎是國際通行概念,由聯合國貿易發展組織、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總結質量領域百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于2006年提出了標準、計量、合格評定(包括檢驗檢測、認證認可);2018年又把檢驗檢測認證和市場監管兼并進來,升級為“五位一體”的整體架構。
檢驗檢測屬于合格評定的范疇,國家認監委將合格評定定義為檢驗、檢測、認證、認可4種類型的業務統稱,是國家質量基礎設施(NQI)三大支柱(計量、標準化、合格評定)之一。按照合格評定活動的屬性,可分為第一方(生產企業自檢、內審等)、第二方(采購方檢測、驗貨等)、第三方(獨立于供需雙方的第三方機構實施的合格評定)。
國際上,檢測(Inspection)通常與檢驗(Testing)和認證(Certification)統稱為TIC行業。作為生產性的專業服務行業,具有覆蓋面廣、專業性強、產業融合度高、行業引導作用顯著等特點。因此,該行業的繁榮程度直接體現了國家在經濟活動中的話語權和定價權。2018年,檢驗檢測認證與標準化服務被納入到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中。
可以說,檢驗檢測行業是國家重視、社會需要、現實緊缺的行業。國家市場監管部門在《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著力造就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積極與高等院校、教育培訓機構開展聯合辦學、共建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相關專業門類和人才培養體系;2018年,國家統計局第23號令《戰略新興產業分類》就在相關服務業中把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包括檢驗檢疫服務、檢測計量服務、認證認可服務、標準化服務,全部單列出來。
此外,從檢驗檢測行業自身來看,其內生增長潛力仍然值得期待。比如取消了生產許可證管理的產品,要求建立健全檢驗檢測機構、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廣泛參與的質量安全監測預警機制;完善問題導向的監督抽查機制,加大對取消生產許可證管理產品的監督抽查力度等,這些都需要提供檢驗檢測認證認可服務。
在廣電計量檢測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副總監劉玲玲看來,從小到一粒米、大到國防軍工領域的檢測,都需要這個行業的技術支撐,所以,檢驗檢測行業是在為中國制造和中國質量保駕護航。她表示,我國要實現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需要用經濟、科技來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自然離不開檢驗檢測行業的保駕護航。她強調,檢驗檢測行業覆蓋了海陸空領域、工業產品領域的應用,比如國防軍工、機器人、汽車、醫療器械、電力、通信、新能源等,這些領域都與檢驗檢測行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另外,還有涉及到民生百事的領域,也就是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從農田到餐桌的檢測,比如大氣、水、噪音、土壤、固體廢物,還有食品添加劑等,這些都與民生百事密切相關,這也體現出檢驗檢測行業應用的廣泛度。
據媒體報道,2021年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預計達到909萬人,同比增加35萬,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愈發嚴峻。格桑創服董事長、上海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徐新元坦言,盡管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加,但企業到學校或者社會上招聘,卻明顯感覺招聘比以往更加困難,并未因應屆畢業生人數增加變得容易。他分析,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大學教育與企業需求不相匹配。具體表現在:一是企業對校招工作流于形式,企業與學生之間更是斷層嚴重。二是學生缺乏求職準備和職業指導。盡管學生們準備了精美簡歷,但這些簡歷大多按照千篇一律的模板制成,企業在面對千人一面的簡歷時,經常無從選擇。同樣,學生也并不是很清楚找工作真正應該準備什么,以為只要準備好一份簡歷就夠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這也導致學生在一輪又一輪校招中不斷失望,覺得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三是學生無實際操作經驗、無行業技能證書,入職后無法上手。很多時候,學生向用人單位所展示的才能,并非用人單位真正的需要。
所以,校招想要從各維度做好統籌和管理其實非常困難。但如果能做到讓企業需求與大學教育匹配上,用人力資源戰略結合企業發展戰略,并以“產創融合”和“產教融合”為途徑,才能造就從大學教育到社會就業的坦途。因此,建議在大學教育到學生就業的全流程中:一是大學能向企業走半步,去企業里搭建“產教融合”實習基地,增加學生實習的機會以及工作能力的培養,優質解決學生就業問題;二是企業向大學走半步,為大學提供“產教融合”的實訓基地,從源頭培養適應社會經濟及職業素養的優秀人才。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檢驗檢測行業人才年需求量超過30萬。順德職業技術學院輕化與材料學院院長陳燕舞認為,從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目前正從兩個大局著眼來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時,這也意味著大學生就業時會有許多機會。
黃一波表示,事實上,我國檢驗檢測行業人才需求量每年都在增長,需求方主要是第三方檢驗檢測行業規模以上的工業化企業以及高等院校與試驗發展機構,包括研發機構、實驗室等,都需要實驗室助理以及檢驗檢測分析人員來為研發提供技術支持。
按照我國檢驗檢測行業年度崗位需求數量估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按照戶均每年發布一到兩個檢驗檢測分析類崗位,每年約新增10萬~20萬個崗位需求;高等學校研究與試驗發展機構14971個,每年按照每個機構發布2~3個檢驗檢測分析類崗位測算,每年新增3萬~5萬余個崗位。按照以上不完全口徑測算,每年我國檢驗檢測分析類人才崗位需求23萬~35余萬。
另外,據麥可思2019年報告數據顯示,我國大學生就業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高于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二是長三角、珠三角及環渤海城市群是吸納就業的主要區域。三是本科就業率高的專業有:工科類、管理學、醫學;高職高專就業率高的專業有生化與藥品類、公共事業管理類、制造類。四是本科畢業生月收入薪酬排在前五專業有信息安全、軟件工程、網絡工程、互聯網工程、信息工程;高職高專畢業生月收入薪酬排在前五的專業有安中乘務、鐵道工程技術、軟件技術、社會體育、電氣化鐵道技術。
TIC行業到底需要什么人才?黃一波透露,除了需要具備基礎通用能力,對于TIC行業而言,還需必備諸多具體專業能力。具體為:一是具有應用本專業知識進行技術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占比為100%;二是具備分析與檢驗的基本技能和工作能力,占比為80%;三是具有較強的分析與檢驗能力,且能很快掌握新技術、新儀器設備,占比為80%;四是具有按照工作任務要求運用所學知識提出工作方案、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占比為60%;五是具有選擇或擬定分析方法的能力,占比為40%;六是具有檢測實驗室組織和管理的能力,占比為40%;七是具有勝任產品質量監督工作的能力,占比為40%;八是具有應用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繪圖和編輯文件的能力,占比為20%;九是具有產品生產工藝條件優化和新技術消化能力,占比為20%。
此外,陳燕舞還對大學生就業選擇給出了建議:一是盡量選擇專業對口領域,也就是最容易上手和嶄露頭角的工作領域。比如有些分析檢測專業畢業生,因對其職業規劃做出了錯誤判斷,改做其他并不擅長的領域,但換了四五份工作以后,最后還是換回到原專業領域里,并在原專業領域里迸發出巨大能量。另外還要注意,有些看上去非專業對口的領域,其實也可以算作專業對口。因為現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各個領域之間彼此交叉融合,也會產生一些新機會,所以找工作的時候,也要留心這樣的機會。二是盡量在專業領域選擇專業對口工作,比如分析檢測專業,有人認為分析儀器銷售應該屬于市場營銷類工作,其實并非如此,所有與分析檢測儀器營銷相關的工作,也算是對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