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胥 張哲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無錫 214000)
201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在該文件中明確指出要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怡情養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為促進我國體育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建設體育強國的目標,要充分發揮體育在建設健康中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增強國家凝聚力和文化競爭力等方面的獨特作用。2016年國家體育總局在《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十三五”時期體育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使體育文化在體育產業發展中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及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更加突出。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體育精神,將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同年,為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2020年,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教育部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強調,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論是體育產業發展、體育強國建設,還是愛國主義教育及課程思政建設,都以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要戰略任務。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不僅是國家培養創新人才的時代需要,還是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更是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基礎性保障[1]。在經濟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如社會主義信仰不夠堅定、個人價值追求偏向功利、思想道德素質有待提高、知行不一甚至嚴重脫節等問題[2]。所以,培育與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與職責。
中華體育精神是屬于中華民族的,其是體育精神在中國的具體化,更是中華民族精神與中華體育精神共同作用形成的結晶,其主要是中國人在體育實踐中獲得和形成的[3]。中華體育精神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文化形態,其不僅有豐富的資源、廣寬的教育面,還有深刻的內涵。因此,弘揚中華體育精神不僅滿足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需要,而且還提高了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迫切需求。
1.1.1 二者共同傳承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與人類文明成果
中華體育精神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很好地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保家衛國等思想,主要表現為敢拼敢斗及敢于犧牲的拼搏精神,自尊自強、超越自我的樂觀主義精神及實事求是的實用主義精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與形成同樣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中,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最深層的行為準則與精神追求,符合中華民族人民的心理,體現中華民族的特性[4]。因此,中華傳統文化崇尚的優秀思想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厚的文化基礎與底蘊。
1.1.2 二者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
中國社會主義事業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因此,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同樣指導中華體育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一方面,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必須要遵循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這樣不僅保障了社會主義體育事業少走彎路,而且保證了中華體育精神在價值目標選擇上不受其他思想意識的干擾。另一方面,在黨的各項工作中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根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
中華體育精神是在我國體育事業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獨特的歷史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使中華體育精神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樣,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
1.1.3 共同形成于社會發展的客觀訴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在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來的[5]。價值觀是人對客觀事物及對自己行為結果的總體評價,核心價值觀是引領整個社會進步和文明的靈魂,是文化興國的關鍵。一個國家只有擁有自己的核心價值、信仰、追求,才能引領國家前進而不迷失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正面回答了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構建什么樣的社會及培育什么樣的公民。這是對當前多元文化思想滲透的強有力回擊與回應,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及提高公民素養的客觀需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及科學技術的的不斷發展,新的價值觀不斷沖擊原有的價值觀,尤其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當代大學生更加沉迷于網絡,網絡的復雜性及信息的混亂,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造成阻礙,迫切需要新的價值體系引領當代大學生的價值理念。中華體育精神是中國體育的靈魂和精髓,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助于社會主導價值觀在中國的確立。作為一種精神動力,中華體育精神能夠有效改變部分中國人消沉困惑的不佳狀態,中國運動健兒在賽場上為國爭光的激情場景能夠激發起人們的自信心、自強心及自尊心。在平昌奧運會上獲得短道速滑金牌的武大靖、“百米飛人”蘇炳添及冬奧會冠軍張虹等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獲得者,以及獲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的中國女排等,這些優秀運動員的奮斗精神及為國爭光的精神成為無數人心中的榜樣,給后人以力量。
1.2.1 二者在國家價值目標上趨同
在國家價值目標上兩者都體現愛國主義精神。中華體育精神主要圍繞“榮譽與夢想”等主題,運動健兒為國出征獲得的榮譽首先是民族與國家的,其次才是運動員自身的。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對全國各族人民愛國的一種具體指向,愛國就是要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美好家園。總而言之,兩者的價值目標都是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在各自的崗位上愛崗敬業,為祖國的建設不斷努力奮斗,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1.2.2 二者在社會價值目標上趨同
建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秩序是兩者共同的社會價值目標。中華體育精神強調每一位運動參與者要“團結友愛、遵紀守法、公平競爭”,這不僅是體育競賽和體育運動的基本要求與規范,而且還是對體育運動員及體育工作者的基本職業道德規范。奧林匹克主義十分恰當地詮釋了中華體育精神的社會價值目標——奧林匹克主義的宗旨是使體育運動為人的和諧發展服務,以促進建立一個維護人的尊嚴的和平的社會[6]。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會價值目標,其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與關系及社會價值目標取向實現的根本保障。
1.2.3 二者在公民價值準則上趨同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是其對個人行為層面的基本理念的凝練。“愛國奉獻、團結協作、公平競爭、拼搏自強、快樂健康”則是中華體育精神對公民價值準則的要求。中華運動健兒在國際賽場上表現出愛國奉獻、遵守比賽規章制度、拼搏自強等形象,這說明兩者所提倡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基本一致。
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與培育具有導向、教化、激勵等功能,對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價值。
導向是使事情向某個方面發展。弘揚中華體育精神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培育及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中華體育精神具有很好的導向作用。一方面,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其實就是引導大學生養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準則與行為規范,以中華運動健兒為例,他們在賽場上向國人展示了為國爭光、團結協作、公平競爭及頑強拼搏、永不放棄的中華體育精神,這對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很好的導向作用。另一方面,人們在觀看體育比賽、參觀體育博物院時,能感受到中華體育精神的魅力,在大學生教育中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引導其建立正確的“三觀”。
任何一種有效的教化都將遵循三大原理,即“人化”與“化人”相統一、對異在物的同化與疏離互成、精神塑造中的情理互滲[7]。體育作為教化手段,也要遵循此三大原理。首先,在“人化”與“化人”相統一方面,中華體育精神通過中國運動健兒在賽場上為國爭光、拼搏自強不斷形成“人化”,中華體育精神中包含著人文精神、拼搏精神和崇高的愛國情懷,弘揚中華體育精神能夠很好地教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即“化人”。其次,在對異在物的同化與疏離互成方面,中華體育精神作為教化大學生言行舉止的重要載體,在弘揚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大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中華體育精神,重新認識自己。另外,中華體育精神的弘揚其實就是追溯體育精神的起初狀態,讓大學生感受中華體育精神的形成與發展。最后,在精神塑造中的情理互滲方面,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就是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意志品質及情感等方面的塑造,因為中華體育精神蘊含道德規范、行為方式、崇高目標培育等。綜上所述,在大學生教育過程中弘揚中華體育精神,能對大學生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教育,一方面需要通過制定相關的體制制度作為保障,另一方面還需要各種形式的外力激勵。中國運動健兒在國際賽場上努力拼搏及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的自豪場面,無不激發著中國兒女的愛國情懷;運動健兒一次次戰勝傷病、一次次從失敗中走過來無不激勵著人們不畏堅強、勇往直前;運動健兒在比賽中的精彩、完美配合讓人們認識到團結協作的價值與重要性。體育明星模范成為人們學習與效仿的榜樣。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必須發揮中華體育精神文化的基礎性教育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歷史課程等通識教育課程中融入中華體育精神的內容,將中華體育精神文化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讓大學生能夠通過課本基本了解中華體育精神的內涵,感受中華體育精神的魅力,在學習中華體育精神的過程中激發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熱情,以提升高校的教學成果。另一方面,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不僅要以思政課為主陣地,還要結合體育課,根據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道德追求等方面的需求,在體育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探索中華體育精神培育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邏輯規律,理論聯系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每一位大學生通過訓練、競賽等形式感受團結協作、拼搏自強等精神,進而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確保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更具系統性與實效性。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僅需要體育教學,還需要實踐體驗。體育運動是一種互動性與交流性很強的社會活動,它不僅包括個體、集體,而且還包括國家與民族。因此,高校應樹立“體育活動體驗”的理念,以大學生為體育實踐的主體,以中華體育精神為依托,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實踐活動。首先,開展中華體育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的活動,如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與認識中華體育精神,進而更好地理解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實現體育活動育人的目標。其次,充分發揮體育活動的優勢。高校每年都會舉辦田徑運動會、籃球、足球等體育比賽,但是只有一部分大學生能夠參與,而運動基礎與身體素質一般的學生只能做觀眾,高校應該多開展參與性強的體育比賽與活動,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進來,使大學生能夠在體育比賽與活動中感受團結協作等體育精神,使大學生能夠通過實踐更好地理解理論,從而潛移默化地改變大學生的“三觀”。最后,通過校外體育教育相關的資源,把體育博物館等作為大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外體育活動教育基地,邀請優秀的體育明星及知名的體育學者為大學生做中華體育精神的專題報告,通過其親身經歷及事跡激勵大學生。
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體育物質、體育制度及體育精神等方面的文化[8]。校園體育文化具有弘揚與傳承優秀體育文化、實施素質教育、培育終身體育意識及完成學校體育任務等功能,以及具有激勵、競爭、人文、健康與審美等價值。首先,要根據大學生的運動需求及時代發展的特點建設體育設施,使校園體育文化發展具有良好的體育物質基礎。其次,要在校園環境中實現中華體育精神全覆蓋,通過定期組織體育比賽、體育活動、體育講座及觀看體育電影或比賽等方式展示中華體育精神的魅力。最后,要利用網絡宣傳中華體育精神文化,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互聯網平臺定期向大學生推送有關中華體育精神文化的文章、視頻等內容,這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履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與有效性。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需要一個很好的載體,而中華體育精神既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又能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各高校需要加大對中華體育精神的弘揚,這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具有很好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