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體育運動學校 遼寧阜新 123000)
舉重項目依據舉重動作通常可以劃分為兩類,即抓挺和挺舉。其中,抓挺技術與下蹲翻的技術動作十分相似,運動員的完成率也較高,問題往往出現在上挺過程中,很多運動員會因為上挺無力難以獲得優(yōu)異的比賽成績。借力推是一種科學的舉重訓練方法,不僅能夠提升運動員上挺動作的規(guī)范性和標準度,也能彌補運動員在上挺技術上的不足。下文就針對舉重訓練中借力推對上挺的作用展開簡單探討。
我國大部分運動員在進行舉重訓練時,都習慣先把杠鈴提至胸前,在保持上身端正的同時屈膝下蹲,再蹬腿伸髖把杠鈴推起到兩臂伸直,最后身體接近直立完成舉重動作。在這個舉重過程中,包含了伸膝、伸髖、舉踵、曲上臂、伸長臂及向上轉動肩等動作,調動了股二頭肌、大收肌、股四頭肌、斜方肌、三角肌和小腿三頭肌等肌肉群。借力推可以訓練到胸前、頸和髖等部位,能夠顯著強化前臂、上臂的肌肉力量,恰好可以滿足上挺技術動作對肌群力量的需求。借力推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員對蹬腿伸髖力量的利用率,幫助運動員把杠鈴推到更高的位置。經過對相關數據的細致分析,可以得知舉重運動員通常能夠推起上挺重量八九成的重量,但是推力僅能推起上挺重量五六成的重量。究其原因,主要是力量推是在靜止狀態(tài)下進行的,舉起杠鈴的過程中肩關節(jié)和肘關節(jié)的力量參與很小,運動員也無法借助初速度和慣性等條件支撐,所以難以舉起更大的重量。借力推訓練的強度非常大,可以有效強化參與上挺動作肌肉群的力量,進而為運動員提供充足的力量支撐。基于此,借力推在舉重訓練中備受推崇,很多國內外優(yōu)秀運動員都借助借力推訓練提高上挺肌肉群力量。
近些年來,我國舉重運動員屢屢打破世界抓舉記錄,但是往往在上挺環(huán)節(jié)力量不足,導致難以收獲理想的舉重成績。成績雖然不是衡量運動員舉重能力的唯一標準,但是優(yōu)異的成績無疑會增強運動員的舉重信心,使他們積極投身于推動國家甚至世界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舉重運動員通常體重基數較大,這既是舉重運動的前提條件,也容易成為舉重運動員的劣勢。在傳統(tǒng)的舉重訓練中,很多教練的思想陷入誤區(qū),只注重維護運動員的體重基數,而忽略了力量練習的重要性,致使運動員的上挺成績無法產生實質性的突破。借力推訓練可以有效消除這一弊端,通過借力推訓練不但可以強化運動員的上挺肌肉力量,也能激發(fā)運動員的上挺潛能,進而將大體重基數的劣勢轉化為優(yōu)勢,從根本上提升運動員的上挺成績。
從動作方面來分析,借力推的訓練動作和舉重上挺動作十分相像。借力推訓練動作主要由預備姿勢、預蹲及發(fā)力支撐三部分構成,舉重上挺在這一基礎上多了一個分腿下蹲支撐動作。借力推訓練非常講究動作規(guī)范,要求運動員在預備姿勢時將杠鈴放在鎖骨和肩峰上,軀干與雙臂的夾角為45°,兩腿向外伸直呈“外八字”,挺直肩背、收緊核心力量,使杠鈴與身體呈垂直狀,最后經過髖部停在踝關節(jié)之前雙腳1/3的位置等,這些都符合舉重上挺的動作要求。很多舉重運動員在上挺動作上都多多少少存在不規(guī)范問題,借力推訓練動作與上挺動作的高度契合,不僅可以讓運動員在最短時間內爆發(fā)身體力量的最大值,也能通過反復的訓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運動員上挺動作的正確性和規(guī)范性。
在以往的舉重訓練中,多數運動員都會在上挺預備和上挺發(fā)力這兩方面出問題。比如在做上挺預備動作時肘關節(jié)和杠鈴的位置發(fā)生錯誤,或者在進行上挺發(fā)力時動作不夠協(xié)調。借力推訓練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這兩方面存在的問題。首先,加強借力推訓練,可以規(guī)范運動員的上挺預備動作,使運動員養(yǎng)成兩肘自然分開、將杠鈴橫放在鎖骨和兩肩之間的習慣,有效減少上挺預備動作錯誤的出現。其次,通過借力推訓練,可以明顯增強運動員前臂、上身、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等部位的協(xié)調性,促使運動員能夠正確上挺發(fā)力,從而雙管齊下,大幅度提升舉重運動員的上挺技術水平。
在舉重上挺訓練中,技術性輔助練習不可或缺,同時技術性輔助練習也是借力推訓練的主要運用場景。比如高抓、半高抓、半挺、架上挺、頸后挺、膝上高抓、膝上下蹲抓等,這類技術性輔助練習的訓練要求和動作結構都和借力推訓練、上挺訓練基本相同,僅僅在訓練重量、訓練器材、杠鈴的上升高度和杠鈴的起舉位置略有差別。這些技術性輔助練習動作有的是上挺動作的一部分,它們把舉重上挺動作簡化分解,進行動作技術的強化。比如高抓重量與抓舉相比是比較輕的,可以充分練習展體用力技術,能夠提高杠鈴上挺的高度或者加快杠鈴上挺的速度;膝上高抓練習可以在膝上調整到最好的發(fā)力狀態(tài),進而積蓄力量完成膝上發(fā)力動作;架上挺訓練通常在深蹲架上完成,這樣省去了提鈴動作,可以節(jié)約體力、提高訓練效率,一般采用與上挺最高重量接近或者超出上挺的重量,以此強化運動員對挺舉、試舉極限重量的上挺能力。在開展這類技術性輔助練習時,教練就可以引入借力推訓練,一方面提高運動員的上挺技術水平,另一方面培養(yǎng)運動員完善的抓舉、挺舉意識,促使運動員能夠以高規(guī)格完成上挺動作,進而顯著增強舉重訓練質量。但是,教練員在利用借力推開展技術性輔助練習時,對于只具備初級上挺技術基礎的運動員來說,應該少用或者慎用借力推,同時還要把握好訓練強度。
在舉重上挺訓練中,半技術性輔助練習是第二個借力推訓練的運用場景。這類練習主要包括寬硬舉、窄硬舉、寬拉、窄拉、下蹲抓支撐、直腿抓、胸前負重發(fā)力及各類負重靜立等訓練內容,這些練習對胸、頸、髖、前臂、上臂的肌群力量都有較高要求。教練在半技術輔助練習中引入借力推訓練,既能提升舉重運動員的各項專項素質,又能強化運動員的上挺技術改進能力。在運用過程中,教練既要重視杠鈴重量、速度、高度的提升,也需要對運動員進行規(guī)范化的動作指導,如果不能保證抓舉和挺舉技術的一致,就容易出現杠鈴重量、速度及高度提高了,但是在抓舉和上挺動作中卻沒有實際體現的不良情況,不僅讓運動員難以實現上挺成績的提升和突破,也會讓其有限的體能、寶貴的時間和訓練的汗水白白流失。
針對這一問題,教練應該將借力推訓練與輔助練習有機結合,利用借力推訓練規(guī)范運動員的預備姿勢,指導運動員正確膝下提鈴、膝上提鈴到發(fā)力點,使運動員能夠嚴格按照借力推的預備姿勢、預蹲及發(fā)力支撐完成寬硬舉和窄硬舉。動作完成之后,教練還要檢查運動員提鈴是否到位、身體重心是否平穩(wěn),上體的前傾度、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角度、核心肌群的收緊程度是否符合借力推訓練的技術要求。
在舉重項目中,上挺動作不僅強調技術,對力量也有極高要求,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借力推只是舉重力量性練習的一種形式,除借力推之外,還有架上支撐、前蹲、后蹲、各種體位的上推、墊鈴拉和懸垂硬舉等,這些力量性訓練雖然具備一定的技術含量,但更側重于發(fā)展運動員的肌群力量。比如,在舉重上挺動作力量性練習中,前蹲、后蹲是強化運動員腿部肌群力量、腰背肌群力量必不可少的輔助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要求運動員挺直腰背、收緊腰背核心力量、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和穩(wěn)定,這些技術要求與借力推訓練的技術要求是一致的。
開展力量性練習是強化舉重運動員肌群力量和上挺能力的主要方式,但是也要采取科學、合理的訓練手段。相比較而言,借力推訓練是最安全的,也是訓練效果最好的力量訓練方法。基于此,在舉重上挺的力量練習過程中,教練應該摒棄不科學的訓練方法,積極運用借力推訓練,或者在上述力量性練習項目中廣泛推行借力推訓練,既可以提高運動員的專項素質,也能增強運動員的舉重上挺力量,還能促進運動員上挺技術的成熟,從而收獲“1+1>2”的訓練效果。
在舉重上挺訓練中,所謂小力量練習主要包括弓身、挺身、引體向上、負重跳、啞鈴壺鈴推等內容,這些訓練使用的練習重量比較輕,所以命名為小力量練習。小力量練習在舉重上挺訓練中與力量性練習同等重要,它可以發(fā)展運動員身體局部肌群的力量。比如,弓身和挺身這兩個項目可以鍛煉運動員腰背肌群的力量。然而,在以往的上挺訓練中,很多運動員都疏于對局部肌群進行加強訓練,最終往往是因為局部肌群無力導致上挺動作失敗。想要妥善解決這個問題,教練可以利用借力推訓練開展小力量練習,先通過借力推訓練打造運動員的力量基礎,再向運動員滲透小力量練習的重要性,同時將借力推訓練與多種小力量練習項目有機整合,從而全方位發(fā)展運動員的舉重上挺能力。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舉重訓練中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極大程度上會影響運動員舉重技術水平的提升,采取創(chuàng)新的訓練措施勢在必行。借力推是一種科學、有效的舉重訓練手段,不僅可以滿足運動員多樣化的訓練需求,也非常適用于舉重上挺訓練。因此,舉重教練應該根據運動員的具體情況,在上挺練習中合理安排借力推訓練,以期提升運動員的上挺技術水平、強化運動員的各項舉重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