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 河南三門峽 472000)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藝術素養,以及對舞蹈藝術的理解能力,在高校舞蹈教學過程中,舞蹈教師要對教學理念進行優化,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大膽創新,結合實際情況及時對教學策略做出相應的調整,促使學生的自身特點和學習能力相互融合,在學習中充分感受舞蹈的魅力。
其中,提高學生舞蹈表現力,則需要舞者具有良好的基本功及表演技巧,能夠理解舞蹈的藝術內涵,在演繹中融入自身情感,使舞蹈表現張弛有力、流暢優美、輕松自如、韻味十足。
任何舞蹈作品都體現著一些文化精神,不論是什么舞蹈類型,其中都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內涵。也正是因此,在表演的過程中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給觀眾帶來視覺和心靈的震撼。在舞蹈的啟蒙階段,學生更多的是為了塑造優美的形體,通過舞蹈的學習來提升自身的氣質。當學生進入高校后,仍然選擇舞蹈專業,主要是為了掌握這一技能,為自己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高校舞蹈教學中對學生表現力的培養,就是要通過對不同舞蹈作品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使學生重新認識舞蹈這門學科,引導學生深刻感受舞蹈學科的獨特魅力。再由學生的肢體語言來表達出對不同作品的理解[1]。
除了要熟練掌握舞蹈的動作,舞者還需要通過表現力將自身的情感生動表達出來。一個沒有表現力的舞蹈作品,是不具有靈魂和情感的。舞者在表演中注入了表現力,就可以借助表情和舞蹈動作,同觀眾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這樣的作品是具有生命力的[2]。因此,在舞蹈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表現力的培養,在欣賞舞蹈表演時,不僅讓專業人士可以感受到作品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而且讓那些非專業人士也可以體會到舞蹈的魅力所在,同舞者一同沉浸在作品呈現的情境當中。舞者自身也可以通過舞蹈作品,了解不同的文化、社會形態,甚至是人生觀和世界觀,同時將自身感悟到的情感融入作品之中,使作品的表現力更加飽滿。
舞蹈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對舞蹈知識和相關技巧進行講解,還需要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發學生對舞蹈學習的熱愛。由于舞蹈是一種能夠傳遞表達情感的藝術,教師在教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承擔著學生引路人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舞蹈課堂教學促使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使學生對未來能夠從事舞蹈相關職業充滿向往和熱情,自主地投入舞蹈學習和訓練當中[3]。教師在引導學生提升表現力的同時,要在教學中加強相關文化的講授,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體驗不同情感的表達方式。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不同舞蹈的表現形式,在舞蹈的表現上更進一步。
要想使學生的舞蹈表現力得以提高,就要考慮到相關的影響因素。藝術素養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4]。跳舞就是要進行個體情感的傳遞,這個情感傳遞的過程具有藝術特色,并富含藝術文化底蘊。舞蹈一般都會搭配音樂共同展示,舞蹈所要表達的內容要和音樂相互呼應,在舞蹈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借助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將舞蹈動作更好地表現出來,使舞蹈的藝術表現力得以充分展現。因此,高校舞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先讓學生理解音樂對于舞蹈表現的重要作用,對音樂藝術內涵要有所了解和掌握。這樣在舞蹈練習中,才能將音樂和舞蹈動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舞蹈的藝術之美、舞者的體態美、造型美更好地展現出來。
舞蹈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同時,舞蹈還是一種人文素養的表現形式。我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每個民族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特色舞蹈,就是由于舞蹈中承載著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因此,各民族的舞蹈表現形式、動作編排設計上都呈現出各自的特色[5]。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對于舞蹈中的人文精神有所了解,理解其傳遞的是何種地區文化或人文精神。這樣有助于學生深層次地理解舞蹈,使學生舞蹈表現力進一步得以提升。
就學生個體來說,舞蹈表現力更多的是需要通過舞蹈動作體現出來,因此,舞蹈展現的主要載體是身體。好的舞者,其身體一定是既有力量,又具有柔韌性和協調性的。雖然和體育競技項目對個體身體素質的要求不同,但是舞蹈本身對于個體的身體素質要求還是相當高的。只有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舞者才能夠完成各種需要力量或協調性的舞蹈動作,借助身體的張力將舞蹈表現力充分展現出來。
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學生進行舞蹈學習的前提基礎,學生的肢體力量、柔韌性及靈敏度,都會對舞蹈表演產生直接的影響。舞蹈基本素養和身體素質方面的練習,都是簡單動作的不斷重復,因而相對枯燥、無趣,很多學生對此都有所忽略。這時,教師就要對學生采用一些強硬要求,幫助學生增強身體素質,強化舞蹈基本素養[6]。首先,在正式開始舞蹈教學前,引導學生進行足夠的熱身練習,要求學生按照規定的時間、組次來進行拉伸等動作練習。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的肢體表現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高。其次,教學中要對學生的身體力量、耐力進行培養。通常舞蹈劇的表演時間都較長,學生的體力如果跟不上,在下半場表演中就會力不從心,舞蹈動作就會變形或出現動作不協調的情況,舞蹈表現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對學生舞蹈基本素養的培養,主要從培養學生舞蹈功底及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兩方面入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和引導學生提升舞蹈功底;幫助學生提升音樂的感知能力,進一步理解舞蹈作品要表達的情感方向;同時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多種不同類型的舞蹈作品、音樂類型進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對學生的舞蹈素養進行強化訓練。
在高校舞蹈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培養。我國地域廣闊,有著多個民族,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有著各自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信仰,這就形成了豐富多樣的舞蹈形式和舞蹈風格。因此,高校舞蹈專業學生在進行學習時,要對舞蹈背后各種多元文化進行了解,通過對不同舞蹈作品中文化內涵的理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舞蹈表現能力。比如,當學習蒙古舞時,就要對馬背文化進行了解。游牧民族粗獷、豪邁,向往自由,所有的舞蹈都與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及草原上奔馳的駿馬、翱翔的雄鷹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些文化使蒙古舞蹈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多元文化進行了解、感受其中的文化內涵,可以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以提高,并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舞蹈的表現力。
在高校舞蹈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提升對舞蹈作品藝術內蘊的理解。學生要將舞蹈動作和音樂的韻律融合在一起進行思考,并結合自身對作品內蘊的理解,對作品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運用舞蹈技能進行舞臺展現[7]。這樣才能夠讓舞蹈作品更具有張力和舞臺表現力。這樣的教學,可以增強學生對于藝術審美及舞蹈藝術價值的理解,使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得以提升。教師要將舞蹈技能和音樂韻律、藝術文化背景及學生自身的理解能力進行有效的結合,同時需要學生在舞蹈表現中要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由于每個個體都有著不同于他人的生活體驗,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學生自由想象發揮的空間。例如,在學習著名舞蹈家楊麗萍老師的作品《雀之靈》的時候,首先學生要了解這是一個傣族舞蹈,舞者要通過表情和肢體語言模擬孔雀跳躍旋轉、迎風而立及展翅飛翔的各種姿態,在表演中化身孔雀,體現出靈與肉的交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相互交流討論,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進行作品表現,通過自身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并發揮自身想象力,在表演時沉浸在作品的意境當中,這樣才能將作品通過最佳的舞臺表現力呈現出來。
綜上所述,在高校舞蹈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舞蹈表現力的培養,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深入分析,找到適合的方法,引導學生改善自身的學習能力。高校舞蹈教師只有在具體實踐中不斷地深研教學、促進學生的情感感知能力,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舞蹈藝術素養,才能夠使學生的舞蹈表現力得以進一步的提升,使高校舞蹈學科的獨特育人價值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