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華
(江蘇省張家港市沙洲小學,江蘇張家港 215600)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探索新穎的教學形式,改善教與學之間的關系。然而,“師講生聽”的教學形式已經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根深蒂固,許多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被動地進行信息技術知識的分析和應用,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所以,為了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量,使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有效發展,教師要改善教與學之間的關系,促使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收獲更多的學習成果。
教學準備是教師在正式上課前開展的工作。通過教學準備,教師不僅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清楚的了解,還可以對教學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從而設計出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活動。組織學生開展信息技術學習活動前,教師應重視教學準備工作,主動分析學生的學習素養和學習能力,并對課本上的信息技術知識進行詳細解讀,以便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1]。
例如,在“調整與修飾圖形”一課的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通過精心的準備,促進教與學的融合,從而為學生有效掌握本節課的內容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正式上課前,教師應結合以往的信息技術教學經驗,對學生的信息素養、操作能力等進行綜合分析,并詢問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以便基于此進行精準備課。其次,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細致分析,指出“不同文件間的復制、粘貼操作方法”“噴槍、文字等工具的使用方法”等知識,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再次,教師以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為導向,確定教學目標,明確學生的努力方向。最后,教師精準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以便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支撐,學生一切學習活動與探究活動的形成都離不開興趣[2]。而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導入環節占據重要的位置,一個成功的導入甚至影響著整節課的教學質量。所以,在向學生介紹信息技術知識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利用多種元素設計導入環節,促使學生在靈動多樣的導入方式中,對信息技術知識產生極高的探究欲望,從而體會到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樂趣。
以“網絡文明小公民”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社會上熱議的新聞入手,進行導入環節的設計,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述一個新聞:某少年連續上網23 小時,最終暴斃于網吧。接著,教師提問學生:有關這一新聞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呢?如何進行更為深入的了解呢?結合這一問題,學生會基于先前所學知識,回答出“百度搜索一下”。然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百度的網址是什么”“我們如何利用百度找到這一新聞”等問題,使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對計算機的正確操作,逐步找到這一新聞的具體內容。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詳細閱讀新聞內容,并根據新聞內容設計“你身上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嗎”“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情,你的父母會怎樣呢”“如何才算是網絡文明公民”等問題,進一步促進學生思考。最后,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本節課的主題,以便學生跟隨教師的腳步逐步走進課堂,主動探究新課內容。
講解信息技術知識時,教師要注意關注學生生活經驗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如有的學生能夠較快地完成對信息技術知識框架的建構,有的學生則因為生活經驗匱乏,學習能力較弱,很難對信息技術知識進行快速理解和應用。所以,為了讓全體學生都可以獲得較為理想的學習體驗,促使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布置差異化學習任務,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以“網絡交流”一課的教學為例,不同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學生很早就開始使用QQ 等軟件進行在線交流,而有的學生不曾使用過QQ 這一軟件。對此,教師可以先在上課前向學生發放問卷,了解每位學生的情況,并基于學生對QQ 的使用情況,對學生進行分層。如對于具有使用經驗的學生,教師可以將其設定為“提高層”,而對于沒有使用經驗的學生,將其設定為“基礎層”。隨后,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教師為學生布置差異化學習任務。如對于“提高層”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布置“了解添加QQ 好友的幾種方法”的任務;對于“基礎層”的學生,則可以為其布置學習“利用QQ 進行網絡交流的方法”“注冊、登錄QQ的方法”等任務,以便全體學生都可以在符合自身能力的學習活動中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從而促進自身信息素養的提升。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積極開展合作學習活動,期望學生在與同伴的相互交流中,共同完成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建構[3]。然而,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許多教師過度關注合作形式而忽視合作細節的情況,以至于合作活動的價值無法得到充分體現。所以,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合作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質量,教師要對合作活動的實施細節進行優化、調整,創建新型合作結構,從而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效率。
以教學“設置動畫效果”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調整合作結構及優化組員安排等,進行合作活動的有效安排。首先,教師先結合設計動畫的方法、“自定義動畫”對話框的操作方法等內容,為學生布置合作學習任務,使每位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信息素養思考這一任務的實施流程。其次,教師簡單詢問學生的想法,并根據學生的真實想法對其進行定位和分層。再次,教師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劃分小組,使每個小組中的學生都具有一定的差異。最后,學生在小組中闡述自己的想法,以便在共同交流中逐步集中集體的智慧,進而實現對設計動畫這一內容的有效學習。
教育評價是信息技術課堂上一個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4]。在教育評價中,教師會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及學習狀態進行點評,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進行及時改進。同時,信息技術學科又是一門講究實踐性的學科,學生在完成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任務后,也會收獲一定的學習成果。對此,教師應充分突出信息技術的學科特色,為學生搭建成果展示平臺,使學生獲得多元主體的評價,從而結合各方意見更好地優化自己的實踐成果。
例如,在學習了“下載和播放音視頻文件”這一內容后,學生會根據自己所學知識下載和播放音視頻文件,并收獲一定的學習成果。課堂上,教師可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操作成果,并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待學生講解完畢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互評,以便于學生從同伴的角度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明確自己改進的方向。然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綜合性點評,給予學生專業性的指導意見,促使學生從教師的點評中認可自己的操作,消除自己的疑惑,彌補自己的漏洞。
總而言之,教師做好教與學之間的融合,能夠有效協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5]。所以,信息技術教師應繼續重視優化教與學的形式,在重建信息技術學科教育體系的過程中,加快改革進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