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寶
(福建省晉江市第八實驗小學,福建晉江 362200)
批注式閱讀是以學生主動探究為核心的一種閱讀方式。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要巧妙應用這些方法,以幫助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時為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語言建構能力的培養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基礎。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借助多種批注式閱讀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
所謂聯系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根據課文的題目或者是前后文、文章中的人物等寫出所思所感,這是一種有效鍛煉學生語言組織能力的批注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聯系法這一批注式閱讀方法的作用,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建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所謂補白法,是指教師讓學生順著文章思路,在整體了解文本后,尋找文章中的留白處,或者是對教材中的插圖等進行聯想,然后進行補寫、擴寫或者續寫等。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找到運用語言的切入點,以此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
思維發展與提升也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但如何借助批注式閱讀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呢?筆者認為,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和解讀逐步發展語文思維。因此,教師可以借助質疑法和解釋法兩種批注式閱讀方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眾所周知,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對于閱讀來說也是一樣,所以,組織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存在疑問的地方畫出來,比如,對題目的不理解、對文本內容的不理解,甚至是對插圖的不理解等,都可以勾畫出來。然后,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并給予學生適當點撥,以達到解疑釋惑的目的。學生在這樣的梳理、探究活動中,思維水平也會得到提高[1]。
解釋法也是批注式閱讀的一種方式,其含義是對文章中的重點詞句通過聯系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的形式進行解釋,以此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同時為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打好基礎。對于小學生來說,很多詞匯和句子都是很難理解的,使其難以順利地閱讀整篇文章。基于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文本中的生字借助字典進行查閱,并用拼音進行標注,以幫助學生順利讀完整篇文章;然后,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一些句子,結合上下文進行理解和解釋,進而逐步達到提升學生思維水平的目的。
例如,閱讀《觀潮》這一課時,為了提高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筆者組織學生結合上下文揣摩相關字、詞、句的意思。比如,“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對于這句話中的“人聲鼎沸”,很多學生需要借助拼音來了解“鼎沸”這個詞的讀音。當然,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又是另一個問題。教學時,筆者組織學生結合上下文進行理解。即下一句中“人群又沸騰起來”,這里用了一個“又”字,說明“鼎沸”“沸騰”在這里是近義詞,表達相近的意思。這樣比較和理解,學生就能很好地掌握“人聲鼎沸”的意思,也能想象出當時人們觀潮時的狀態。可見,這樣的過程對學生語文思維水平的提高、思維能力的鍛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所以,在了解批注式閱讀方法后,教師可以借助欣賞法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什么是批注式閱讀中的欣賞法呢?筆者認為,組織學生對文本中的字、詞、句、段甚至整篇文本進行賞析,就是鍛煉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過程。以閱讀《海上日出》為例,教師可組織學生從多角度對這篇文章進行鑒賞,為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礎。
第一,字的生動。比如,“到了最后,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紅得非常可愛。”這句話中的“沖”和“跳”兩個字的應用給了我們畫面感,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太陽的活潑,給這篇文章增添了靈動感。
第二,詞的形象。比如,“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真紅,卻沒有亮光。”這里的“小半邊臉”,準確且形象地描寫了太陽的升起過程。
第三,句的修辭。這篇文章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比較多,如擬人、比喻、反問等。這些都給這篇文章增添了色彩,是我們需要重點鑒賞的內容。比如,“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嗎?”這句話自成一段,是反問句,表達了作者對海上日出的贊美之情。
第四,篇的情境。從整體來說,這篇文章描寫的是海上日出的美麗景色,字、詞、句都運用得非常恰當,所以進行鑒賞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展開想象,跟隨作者的筆調去感受海上日出的畫面,以此讓學生感受到海上日出的壯美。
可見,欣賞法這一批注方法的應用對提升學生的文本鑒賞能力、審美能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在自主欣賞中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
文化傳承是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理解、借鑒及傳承,是語文這門學科的主要教學價值之一。但是,在批注式閱讀法的應用中,教師該如何幫助學生樹立文化傳承的意識呢?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借助對話法這一批注方法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簡單地說,就是教師要帶領學生設身處地地與作者、文章中的人物等進行對話,在交流中理解文本所表達的內容、所傳承的思想,進而逐步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性。
例如,閱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一古詩,我們都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作者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在重陽節時對家人的思念之情。但是很多學生對重陽節認識不深,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一個不重要的節日。重陽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需要學生認識、了解。所以,組織學生學習時,教師可讓學生與作者對話,即讓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與作者進行交流,了解重陽節的相關內容。這樣學生不僅能夠了解更多的傳統節日文化,還能實現傳承文化的目的。
又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寓言故事,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閱讀《守株待兔》這一寓言故事,讓學生分別與“種田人”“野兔”進行對話交流,以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只有自己努力才能獲得想要的結果。
總之,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在與作者、文本中的人物進行交流、對話中,對所要傳承的文化、思想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采用批注式閱讀方法帶領學生開展閱讀學習,能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使其樹立文化傳承意識。總之,對批注式閱讀模式進行深入了解,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新時期一線小學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