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超
山西體育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中華民族在經歷無數艱險和坎坷的同時,孕育出了“武術”這門人體運動方式,它又被稱為“國術”。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是武術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家傳”和“師承”是其主要的傳授途徑,但部分武術派別根本不會傳授給外姓人、外族人,“傳男不傳女”的老舊觀念保存至今。同時,不少武術派系并不喜歡和其他派系進行武術方面的溝通和交流,一味的“閉門造車”,大多數武術師傅在教授徒弟時,基本都會選擇“藏一手”,久而久之,嚴重導致很多武術精華的流失,甚至有的武術派系已經完全滅絕,當剩下的老拳師開始意識到危機時,卻為時已晚。
當代武術發展緩慢,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武術本身的局限性,比如理論依托不足、動作要領過于復雜、訓練周期多長等等。此外,在我國傳統武術當中,很多招式的名字都具有我國傳統文化的特征,但卻比較繞口,比如,太極拳中的玉女穿梭、八卦掌中的麒麟吐水、進步栽捶等,要想真正將我國當代武術在世界范圍內徹底普及開來,難度是相當大的。
當代武術要想得到有效傳播和推廣,學校無疑是最好的渠道。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葉,教育部就將武術納入進了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而且還指定了相應的課程,尤其是近些年,教育部更是大力倡導武術和校園的融合,力爭將武術教育帶進校園體育。但全國只有不到五成的學校增設了武術課程,而且在實際教學當中,相關教師的專業水平也差強人意,在針對學生進行授課時,多數教師往往忽略了武術的實用性,僅停留在表面,使武術含有體操、舞蹈的影子,這很不利于當代武術的傳播。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能讓我國武術走向世界,經過各界的努力,在傳統武術中增添了體育色彩——競技武術應運而生。它很大程度上融合了長拳的特點,對我國傳統武術的技法和結構進行了篩選,吸取了雜技和戲曲中的諸多元素,將武術本身的演繹效果發揮到了最大。盡管這使武術的難度和觀賞性得到了提升,但卻在無形當中拉開了大眾和武術的距離,也讓武術失去了最初的味道,造成“花架子”“繡花枕頭”等一系列形容詞的出現。隨著跆拳道、柔道、拳擊等其他國家運動的傳入,也給我國當代武術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武術的核心價值在于其高水準的實戰性和技擊性,這也是武術最根本的特征。在軍隊中,武術一直是戰士們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之一,武術實用性和技擊性顯得極為重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得到有效提高,可人們鍛煉身體的時間和機會也會少之又少,導致當代人的身體素質普遍不高。另外,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健康”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恰好武術帶有較好的健身效果,武術的養生功能漸漸為人們重視。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養生文化發展空間較大。在當代武術中,養生作為一種必不可少的訓練方式,借助各種相關訓練方法,使人體各項機能都得到了良好的強化,對當代武術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也受到了不少養生家的推崇。所以,在當代武術發展進程中,養生文化和當代武術早就形成了密切聯系。
在我國封建社會,儒家、道家、佛家,這三者都具備各自的養生文化,其中當屬道教的影響力最為廣泛。道教是我國本土孕育出的宗教,養生、長壽是其宗旨,“精、氣、神”的修煉是道教一直秉承的,講究呼吸的配合。在我國當代武術中,不少派系都借鑒了道教養生文化中的某些方法,將其當作自身修煉的中心和法門。道教養生文化中“精、氣、神”在和武術進行有機結合后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新的訓練方式,俗稱“內功”,這也是當下很多武術派系都極為注重的,它講究“用氣不用力”。養生文化對我國武術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在當代武術方面,所謂武術養生,就是在此背景下衍生出來的,它既很好的保留了武術的實用性和技擊性,同時還體現出了武術的養生功能。武術養生,完全符合了當前市場對武術的需求,其中,武當山的武術養生文化就是最好例子,它可以說是我國道教文化和當代武術之間的一次精彩碰撞。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據了我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的主導,不光針對我國古代王朝,就算是對當今社會,儒家文化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從儒家學說來看,它包含了相當豐富的生命意識。儒家比較看重人和人、人和周圍環境的相處模式和關系,儒家養生文化的側重點更多的是人倫道德,講究通過和諧穩定的人際關系,來促進社會環境的安定,“仁”是儒家思想的重點,倡導人們時刻懷揣仁愛之心,平等寬容的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也是一種道德方面的養生,而這和我國當代武術中的“武德”更好吻合。對習武者來說,武德是標尺,也是約束他們的道德規范,在武術圈子當中,武德是第一位的,甚至高于武術本身。
對于現代社會,武德也應該得到很好的弘揚,它不僅可以有效對人的行為產生制約,還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一定的保障。儒家思想使武術的內容和教授方式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進一步完善了武術的養生文化理念。從武德角度來說,佛教中的“慈悲為懷”在當中得到了集中表現,少林武術不單單重視外部身體的訓練,對于心性方面的修煉也是極為注重的,這和我國當代武術中的訓練模式、思想等方面都比較相似。以上我們不難看出,佛家思想為我國當代武術內容增添了許多內容,也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借鑒意義。
縱觀我國幾千年的發展史,中醫文化所做出的貢獻不可忽視,它也是我國獨有的文化之一。我國中醫和道教在諸多方面都有著相似點,追溯以往可以發現,我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中醫都是道教信徒,中醫當中的許多理論都是以道教思想為基礎的,既然我國當代武術和道教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那么和中醫學的聯系,自然也是必然存在的。“精、氣、神”是人的三寶,這是中醫學中普遍承認的,這三種元素相互可以組成一個整體,在武術中有關精氣神的訓練也是相當重要的,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武術的養生效果得以體現。另外,中醫診療方法中的按摩和針灸和武術有一定的聯系,經科學反復實驗證明,武術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患病的概率,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適當的武術鍛煉可以強身健體、延長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