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富 藍雅沁
1.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2.廣西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傳統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代社會發展有著其他文化載體所無法替代的作用。[1]傳統武術是指:“以中華傳統文化為理論依據,以拳種為存在形態,以套路、功法、散手為主要活動內容,以單勢、拆招、喂手、功法、格斗對抗等為有機訓練方式,以提高技擊水平為宗旨,以技進乎道為最高價值追求的武技、武道修煉體系。”[2]近年來,傳統武術能否實戰技擊成為社會各界和普通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3]傳統武術的價值和形象遭到質疑、詆毀,使其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嚴重阻礙了傳統武術的發展。
傳統武術是從軍事戰爭中逐漸演變而來,是戰場拼殺經驗的總結,是一種無限制的生死拼殺技藝。[4]技擊作為傳統武術的本質屬性,主要是以軍隊、民間護院武師、鏢局鏢師等特殊職業和人群為載體,通過軍事戰爭和特殊行業需求賴以生存。但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和社會結構的轉變,實戰應用場景的喪失使得傳統武術陷入“無用武之地”的困境,其技擊性也受到了極大沖擊。此外,由于武術項目國際化發展的需要,標準化、統一化的競技武術應運而生,并成為官方武術,占據重要主導地位,傳統武術的發展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傳統武術區別于其他運動項目只注重身體的鍛煉,其講究身心合一、內外兼修、形神共養的習練原則。傳統武術充分吸收了我國傳統中醫學和養生學的理論精華,尤其是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傳統武術功法,極其注重通過調節意識、呼吸和身體的關系來達到身心平衡。此外,傳統武術還講究內三合與外三合,內三合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指“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這說明了傳統武術強調內與外的協調關系。傳統武術的內在功效主要體現在對人體的情緒、壓力、焦慮等心理狀態的調節;傳統武術的外在功效主要體現在對人體肌肉骨骼、關節、平衡能力、柔韌等身體機能的促進作用。傳統武術的健身養生價值已被國內外學者通過科學實驗證實,并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例如,太極拳作為傳統武術中的內家拳,其防治疾病和健康促進的功效涵蓋人體各組織系統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各種疾病。[5]
喬鳳杰教授認為:“武術之所以能夠讓眾多群體喜歡和自覺不自覺地加以關注,乃是因為武術除了常見的技擊、健身、表演等工具性價值之外,還具有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符號價值,這是武術的最大價值。”[6]傳統武術凝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處世智慧和審美情趣,具有極強的包容性,是傳統文化傳播發展的重要載體,還具有道德教化、文化傳承和精神培育等功能價值。習練者在進行技術練習時就潛移默化的受到武德武禮熏陶,從而達到以武育人的作用。在文化傳承方面,傳統武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儒道佛、陰陽五行、中醫學、養生學等思想,因此,在習練和傳承傳統武術的同時就已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精神培育方面,傳統武術包含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見義勇為的俠義精神,習武者在長期習練武術的過程中,其精神意志得以磨練和提高。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習武者總能挺身而出,將傳統武術蘊含的俠義精神和民族精神詮釋出來。
歷史上武術與舞蹈結合形成的武舞、戰舞實際上就體現了武術的藝術觀賞價值。宋代時期,套子武藝開始出現在勾欄瓦舍中,武術以套路形式進行演練,瓦舍不僅是作為武術習練組織的呈現,同時也是武術表演藝人賴以生存的載體。[7]這表明武術的藝術價值在宋朝時期就逐漸通過表演形式體現出來。我國傳統武術類型眾多,風格各異,據官方數據統計“流傳有序、拳理明晰、自成體系、風格獨特”的拳種有129種。不同類型的傳統武術在動作結構、勁力表達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傳統武術蘊含了東方獨特的美學特性,在套路編排和演練過程都體現出傳統武術所具有的動作美、服飾美、形態美、意蘊美等藝術價值。[4]傳統武術強調精氣神的集中體現,習練過程中要求“眼隨手動”,一招一式都將傳統武術的美學特征表現地淋漓盡致。傳統武術服飾的美學特征融合了中國傳統哲學文化中的美學理念,并且與這種獨特理念所產生的直觀感悟式的思維方式緊密相連,不僅表現為視覺感官中的生理人體,而且以渾然一體的人或者文化形象予以呈現。[8]此外,傳統武術中還有大量以不同動物的動作特征為基礎創編形成的象形拳,一招一式都生動體現了仿生學視角下傳統武術所蘊含的意蘊美。
價值取向是重要的哲學范疇,中國傳統武術領域的價值取向,恰恰體現在面對或處理與中國傳統武術領域出現的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度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取向。[9]價值決定事物的發展方向,傳統武術之所以面臨當前的發展困局,表面上似乎是傳統武術技擊性弱化所致,但深究其根本原因則是傳統武術的價值定位不清晰所造成。因此,只有將傳統武術的價值定位準確化、合理化、清晰化,才能引領傳統武術走出困局。
隨著社會環境和人類需求的轉變,傳統武術技擊性的日漸衰微,其搏斗拼殺的特征已不再符合人民群眾對傳統武術價值的需求。但從傳統武術的本質及其長遠發展來看,技擊作為傳統武術的初始價值和核心本質是客觀存在,喪失了技擊實戰的傳統武術將會變成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因此,傳統武術的未來發展仍需使其技擊價值重新回歸,傳統武術技擊價值的回歸途經可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1)提煉傳統武術拳種的核心技法,加強單個動作和動作組合的訓練;[3](2)加強不同門派間的交流合作,兼習不同派別的拳種,取長補短,“偏于一隅、精于一隅”不利于技擊性的全面發展;[3](3)傳統武術應主動實現現代化轉型,將不同技擊風格的拳種改造成不同規則下的對抗運動;(4)加強傳統武術的科學化訓練,借鑒國外格斗技擊的訓練方式,提升傳統武術的技擊水平;(5)打造適合傳統武術技擊風格的擂臺應用場景,促進傳統武術的實戰應用體系的建構。
近年來,體力活動不足以及慢性疾病已成為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活質量;[10]另一方面,醫療衛生費用也面臨巨大的挑戰,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來看,自2008年到2017年,我國每年衛生總費用的情況,從2008年年度總費用不到1.5萬億,經過10年的時間,總費用猛增至5.3萬億,增幅高達362%,平均增長率達17.1%,遠超我國的GDP的年平均增長速度。[11]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扶持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因此,無論是國家發展需要還是個體對健康的訴求都表明傳統武術健身養生價值更符合當代社會和人們的價值取向。傳統武術融合了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的精髓,其理論和表現方式都受到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的影響和制約,具有獨特的理論與行為特征。[12]傳統武術的養生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強身健體、內外兼修,傳統武術既能促進人體生理機能的增強,又能調節人體的心理健康狀態。其次,傳統武術要求“形神合一”,注重意念、呼吸和動作的協調配合,通過意念引導呼吸,呼吸配合動作,促使人體精、氣、神的和諧統一,從而達到身心俱健、內壯外強的功效。太極拳就是傳統武術最典型的案例,太極拳發展至今,其健身養生價值已成為其核心價值。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身心運動,既能改善人體的平衡能力、柔韌性、心血管和呼吸功能等生理機能,[13]又能緩解人體壓力、焦慮、抑郁、情緒障礙等心理問題,提高人們的幸福感。[14]
傳統武術還蘊含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武德文化所蘊含的舍生忘死的愛國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貴和尚中的包容精神、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以及和諧共生的合作精神等,具有豐富的文化教育價值。[15]武術進校園已在全國開展多年,傳統武術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與內外兼修的健身保健價值,進入校園可達到體能體質要求和傳承傳統文化兩個教育目標。因此,傳統武術未來的發展也亟需發揮其自身文化教育層面的優勢,加大力度向學校進軍,既能促進傳統武術的傳承發展,又能推動我國武術進校園事業的進程。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從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逐漸轉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這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原理。我國傳統武術種類繁多、風格各異,且拳種多與區域特色緊密相連,不同地域的傳統武術風格各不相同,并體現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未來傳統武術的發展應充分發揮其所具備的藝術表演價值,這是其在當今社會生存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一方面,將傳統武術動作與燈光、音樂、特效、舞臺背景等現代媒體技術相結合,打造出充滿藝術性和表演性的傳統武術,以滿足大眾的精神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改變傳統武術只存在于民間村落、鄉野山溝的局面,豐富傳統武術的表現形式,通過影視作品、大型匯演、動漫等喜聞樂見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輕群體關注傳統武術。
傳統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具有多元的功能價值。但在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的過程中,傳統武術的價值重心已從“戰”轉向“健”,即從格斗拼殺的技擊價值向強身健體、保養生命的養生價值轉變。傳統武術獨特的健身養生價值已成為其最為核心的社會價值,也是傳統武術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發展的重要依據。技擊性作為傳統武術的核心本質也亟需通過不同的途徑回歸于傳統武術,傳統武術的文化教育價值和藝術價值也需要多元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傳統武術在現代社會中茁壯成長、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