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駿 唐英梅 王 鑫 郭振華
1.吉首大學師范學院體育系,湖南 吉首 416000;
2.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安居中心小學,山東 濟寧 272100;
3.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左家拳是清代著名鏢師山西文水人左昌德創立的一個拳種,拳械內容豐富,其中,面掌、彈腿和雙鉤堪稱“左家三絕”。左家拳因左昌德始創而得名。左昌德自幼跟隨通曉武術的父親左文法習武并得家父的真傳。道光五年,十七歲的左昌德隨父進京經營車鋪,并被長眉和尚收為弟子。苦練九年后,功成。通過文獻資料的記載可以看出,左家拳創始人在少林拳以及其他拳種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參悟,于清朝年間形成左家拳。道光十六年(1836年),左昌德的車鋪經營不善倒閉,從此浪跡北京。因抱打不平打死了人一度被官府緝拿,后在父親好友張德茂的幫助下來到蘇州,并幫其經營鏢局。從此,左家祖孫三代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行鏢生涯,由于武藝出眾從未失過鏢。特別是在1844年,左昌德押送蘇州名繡“七禽圖”立下大功,嘉靖皇帝非常歡喜,賜于其黃馬褂一件。左昌德因武藝高強、“保皇鏢”而譽滿神州,此時也是左家拳發展的巔峰時期。但是近代以來,隨著清政府的沒落、帝國列強的侵入、軍閥割據、連年戰火等社會環境的劇烈變化,貫穿于左家拳發展的整個脈絡的鏢局在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小,左家拳自此也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競技武術飛速發展,以左家拳作為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武術習練人數逐漸減少。山西體委1988年成立了武術挖掘整理組,左家拳又一次回歸到世人的視線當中。
在習練左家拳之初,都要從道德、禮儀入手,任何一個習練左家拳之人都要遵拳禮。拳禮又稱請拳,即打拳時的敬禮,含有相互謙讓、尊敬、學習、團結之意。左家拳不僅是肢體的語言,其更是具有很好的教化功能。左家拳強調武德的修養,蘊含有豐富的倫理道德觀,恪守自強不息、正義守信等美好品德。它是一門實踐的教化之學,是一種近乎終生習練的過程,“文以觀心、武以養德”正是左家拳良好教化的精髓所在。[1]
文水左家拳在習練時注重“以形傳神”“以神化形”。“以形傳神”強調從形到神的一種表現形式,表達的是一種由外及里的審美意蘊;如左家拳模仿虎的步態中,體現靈活、迅疾、機智、勇猛的人文精神;“以神化形”傳遞的是對神韻的一個感悟,從而把神韻也帶入到左家拳的技擊表現當中來。[2]
民間拳諺有“南拳北腿”“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之說。作為北方拳種的左家拳有“左家彈腿走天下”之稱號,足見其腿功見長。左家彈腿以鐵腿功著稱,招數有踢、踹、踏、蹬、踩、勾、鏟、剪等奇妙莫測。號稱“彈腿鏢師”的左昌德憑此技使其在30多年的保鏢生涯中行走于“南七北六”13省而無敗績。文水左家拳的技擊性很強,其出手突出連陪帶打,即對手發起進攻時,則在對手的攻勢化解之后絲毫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立刻對其展開攻勢。
動與靜在哲學上是對立統一的。左家拳在靜態的樁功和動態的行進中都強調動與靜的相結合,動時如脫兔,靜時如山岳,完美地詮釋了動靜結合的規律。即便在習練樁功時也注重“以意催動”;在套路的演練過程中,動作的銜接、轉換充分體現動與靜的高度統一。習練武功者自古講究“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注重內外兼修一向是左家拳所追求的修煉目標。
左家拳的學習需要長時間不間斷的習練。這種長期性要求左家拳的傳承地域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并在某一封閉的環境中進行傳播。左家拳以姓氏命名本身就有著傳內不傳外的風俗。縱觀左家拳的傳承史就會發現,左家拳的傳播范圍僅限于在左家的家族中,在萬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會傳給外姓。目前,左家拳主要在山西文水縣、汾陽縣、靈石縣等地流傳。相對全國范圍來講,左家拳的傳播范圍較小,所以這種以地域為中心的傳承具有一定的封閉性。
明清時期是中國武術發展的巔峰時期,左家拳在這個時期也是發展繁榮期。受當時封建思想的影響,左家拳的傳承多以父傳子、師傳徒的方式進行。這種傳承方式雖然保護了本門的武藝及其原始性,但如果家族中沒有男丁或其他客觀原因,本門武術將面臨失傳的可能性。民國末期,左家拳就因為這樣的原因開始向本村外姓人傳授本門功法,從此可以看出左家拳傳承的脆弱性。
左家拳發源地孝子渠村,位于呂梁地區文水縣馬西鄉地處呂梁山東麓,屬暖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區,地勢開闊,自然條件相對優越,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一代女皇武則天便出生在這里。左家拳在發展中受呂梁地區相對閉塞的地理、氣候和人文環境的影響,腿法豐富、動作幅度大、動作起伏明顯、擅長力量和內功,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格。
文水是“武術之鄉”。歷史上文水曾出過無數武術精英,唐代的武士 、武三思、武承嗣等不但著有兵書,而且武功高強。北宋一代名將狄青也是文水縣狄家社人。清乾隆年間武舉人成元震,從守備逐漸升至為總兵提督,清初文水還出過一名武俠奇才翟玉山,他與武林大俠竇爾敦是金蘭之友。據“光緒九年文水縣志”記載:文水在明代有28名武舉,清朝有113名武舉。正是這種崇尚武學,精于武藝,民風強悍,人才輩出的尚武傳統人文環境,為左家拳滋生、發展和不斷壯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鏢局是商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3]明清時期,山西商業發達,并且還把市場拓展到了國外。在當時社會環境不安定的情況下,為了保護貨物的安全,押送貨物、銀兩的鏢局就應運而生了。左家拳的產生和發展也與商業和鏢局的興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左家拳的傳承離不開鏢局,左家拳能夠享譽全國也離不開鏢局 。[4]作為山西特色文化的“鏢局文化”無疑是左家拳文傳承發展的必要條件。
民俗如歲時節日民俗、游藝民俗等在特定的地域中形成,并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左家拳在文水縣能夠傳承下來與它的民俗活動有著重要的關系,文水左家拳也對民俗繼承和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據實地調查得知,每年文水舉辦廟會、正月十五元宵節時,左家拳的師傅們都會大顯身手。這種展演既增加了節日的氣氛,又成為左家拳傳承的一種依托。文水左家拳套路演練過程中,不難發現,文水左家拳講究“崇禮重教”“不爭先”等與呂梁地區人民養成的崇尚禮儀、謙遜、內斂的民風是分不開的。
儒釋道相結合,共同構成了左家拳的文化內核。首先,文水左家拳推崇儒家的禮讓、謙卑,道家的“無為”,講究“拳禪一體論”,這對文水左家拳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具有積極的能動作用。禪本義為靜修,左家拳講對禪的理解運用到練功當中;道家的無為思想在文水左家拳的練習當中提煉為“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意氣結合,以意領氣”。因此,可是說文水左家拳是儒、釋、道文化內核的一種融合。
農民起義軍與秘密結社對左家拳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具有推動作用。元末,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下,農民大起義爆發,百姓圖生存便拿起了刀槍習武。明朝建立后,統治者實行“民間武勇之人編成隊伍”的政策,于是民間習武“隨其風土所長”,不同風格的武技應運而生。左家拳之所以得以在明清時期得以發展,與其當時的農民起義軍與秘密結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表現在它推動了左家拳的普及。在清代,秘密結社的主要活動形式便是開展習武活動以滿足下層民眾互助、自衛和反抗的需要。[4]清代,各類秘密結社在民間的發展更為迅速,而武術則是其聯結民眾的普遍方式[5],左家拳得以不斷發展的過程,尤其在世紀末的義和團運動中發展更快。正如《庚子西行記》所載 “人人相引習拳,甚至有大家亦為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