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軍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第三中學,甘肅靜寧 743400)
歷史是初中階段較為重要的一門學科,具有知識點繁多且復雜的特點,需要學生具有清晰的學習思路和良好的學習思維。但是在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教學模式陳舊、課堂氛圍枯燥等,導致教學效果不甚理想。而要想有效改善這一現狀,教師需要積極革新教學理念,采用契合歷史學習的思維導圖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從而在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知識體系及培養發散思維的同時,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受應試的影響較為嚴重,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考試成績的重視程度格外高,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常常采用以教師為主的教學觀念,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的灌輸和解題技巧的傳授。由于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其自主學習能力普遍較為低下,從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在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常常以提問的方式來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但是教師提出的問題往往是一些概念性、單調性問題,從而導致學生的互動積極性和課堂參與積極性普遍不高,最終導致了課堂氛圍的沉悶枯燥。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下,學生呆板地聽教師講解知識,思維活躍度較低,從而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就不夠深刻,最終也就造成了教學質量不甚理想的局面。
教師是學生生涯規劃路上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其本身素養的高低直接或間接感染著學生學習質量的高低。而當前初中生對歷史學習缺乏興趣,以及沒有良好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的教學素養有待提升[1]。首先就是部分教師缺乏教學創新的意識,即習慣性地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學習。其次就是部分教師缺乏教學創新的能力,即在教學創新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從而導致創新教學手段流于形式。
歷史學科富含豐富的知識點,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多是進行知識點的死記硬背,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學生很難高效獲得學習成果。而思維導圖是一種以某一知識點為原點不斷進行發散學習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其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地對各個知識點進行關聯學習和記憶。為此,教師通過對思維導圖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將原本零散的知識點整合起來,從而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
思維導圖是一種簡單直接且實用性非常強的思維工具,在應用過程中其可以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來將不同級別的內容、知識點層次化地呈現出來,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培養發散思維。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繪制思維導圖,而學生繪制的過程其實就是鍛煉自身發散思維的過程。
課前預習是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經過科學有效的課前預習,學生便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帶著問題去聽講,從而強化聽課的針對性,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和質量。而基于思維導圖的引導性、發散性特點,將其應用在學生的課前預習中能夠幫助學生顯著提升預習質量。為此,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積極利用思維導圖來引導學生預習,在促進學生預習質量提升的同時,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6 課“春秋戰國的紛爭”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來引導學生學習。具體的應用方式如下,首先就是給學生一個思維原點,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國狀態(包含軍事、經濟、各國關系等)”,讓學生通過預習來整合知識點,從而繪制出一張預習思維導圖。其次就是給學生一張已經繪制好的預習思維導圖,讓學生結合這張思維導圖進行預習。這樣兩種思維導圖預習方式都可以幫助學生提升預習質量,優化其預習思維,從而顯著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
將思維導圖應用于課堂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更加清晰明了地對知識點進行系統、細致的學習,進而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本質。與此同時,將思維導圖應用于課堂教學中,能夠有效加強師生互動,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為此,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積極應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堂教學,以此顯著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初中歷史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2 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時,教師便可以積極應用思維導圖來組織學生進行系統學習。首先,教師可以圍繞貞觀之治的相關措施和內容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大致結構的思維導圖,并為學生做簡單的講解。其次,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教材進行討論,從而通過討論將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的思維導圖進行細致化填充。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融入其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最后,教師讓所有小組展示自己細致化填充的思維導圖,并對其做出評價,之后再引導學生通過教材的學習,一步步地對黑板上的思維導圖進行細致化填充。在這樣的思維導圖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本課知識有了清晰的學習思路,同時能很好地將各個知識點進行整合、關聯及記憶,從而顯著提升學習效率和質量。
歷史復習主要是引導學生針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記憶,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并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所采用的復習方式通常是讓學生進行大量的書面練習來進行死記硬背,這樣一種復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復習效果也不甚理想。而若教師積極采用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進行課后復習,不僅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理解、記憶效果。例如,在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 課“鴉片戰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應用思維導圖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后復習。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畫出時間軸和對應的歷史時間,以此來進行發散性復習。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以“鴉片戰爭”為原點,結合教材進行各個方面的知識點發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網絡進行知識的拓展性學習。如此一來,學生不僅鞏固了課本上的知識,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構建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總之,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思維導圖的應用加以高度重視,這不僅是素質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同時還是學生高效學習的切實需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充分應用于教學的預習階段、課堂階段及復習階段,在有效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思路的同時,促使學生建構起歷史知識體系,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