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楊
(長春吉大附中實驗學校,吉林長春 130000)
隨著核心素養相關理念的逐步落實,高中生物教學越來越注重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進而充分激發了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為其深入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科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新時代高考背景下,學生的學習需求越來越多元化,而這也就意味著教師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盡可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對自己有用的知識。除此之外,學生還要靈活應用知識,一方面可以培養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實現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核心素養是學生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在生物學科中,核心素養所涵蓋的是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及社會責任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其與傳統的生物學科課堂教學相比,更具有挑戰性,教師在設計每節課的教學內容時,都需要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教學計劃結合起來,從而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1]。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多方面去引導學生,并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對實驗進行觀察、描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會獨立自主的學習方式,還能在此過程中培養自身的合作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組成細胞的分子”這一章節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構建探究學習的課堂,這一方面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另一方面大大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就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來說,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蛋白質工作的動畫視頻,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彼此分享自己的觀后感及對知識的發散性思考,最終全身心地投入知識的學習過程中。
大概念就是處于學科中心的位置,對學生學習具有引領作用的基礎知識,大概念包括了生物學科中的大部分原理、理論等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大概念開展教學活動,將生物學中的知識點聯系起來,以便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學概念,糾正學生心中的錯誤概念,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及學生的學習效率[2]。
例如,在教學“細胞的基本結構”這一章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大概念學習的思維,從而使其在加強知識間聯系的基礎上,構建一張完整的知識網絡。本章主要包含了細胞膜——系統的邊界、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三部分內容,其各自獨立但又作為一個整體。這時,教師就可以在授課過程中進行融合教學,以幫助學生形成更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一來,也有利于學生后期對知識的查漏補缺,從而確保學生深層次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實驗是學生學習生物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學生以后的發展和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正因如此,教師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和完善生物實驗教學,并通過實驗的開展,有效促進學生認知體驗,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奠定扎實的基礎。
例如,教師在講解“使用高倍顯微鏡”這一部分時,首先用謎語導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明察秋毫’這一成語打一物品,大家可以猜出來是什么嗎?”此時,任課教師引入新課——顯微鏡,并利用多媒體展示顯微鏡,要求學生觀察顯微鏡的結構和組件的作用等,為后面的教學奠定基礎。接下來,教師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如取鏡與安放,用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拖住鏡座,然后將顯微鏡放在實驗臺的前方偏左,進行調焦及對光等,讓學生進行體驗和操作,有效加深學生的實驗印象。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學習單位,由小組長帶領共同進行實驗操作,并互相討論,以區分高倍顯微鏡和低倍顯微鏡。如此一來,學生就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實驗操作來提高自身的認知,從而促進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在生物的教學與學習中,科學、技術和社會一直與生物知識聯系在一起,其所涵蓋的知識面很廣,教師繼續依賴傳統的生物課堂教學不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因此,教師要學會把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聯系起來,使學生親身體驗生物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能夠識別偽科學和迷信,嘗試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發展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3]。
例如,在教學“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結合科學技術、社會生活等內容,一來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意識,二來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生活中購買食用油時,學生會發現其標簽上寫有“轉基因大豆油”等類似的字眼,而這就與學生所學的高中生物知識有很大聯系,此時,學生可根據自己所學知識判斷非轉基因與轉基因的大豆油哪個更符合人體的吸收標準,從而有效保障自身的身體健康。
學習生物科學史能使學生沿著科學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研究的方法。因此,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學習生物學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學習科學家為科學而奉獻的精神。教師可以生物教學中的自然科學課程為研究對象來展開探索,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究生物的本質,了解科學知識產生的特點,以此來辨別生活中的科學和非科學,促進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農業生產中的繁殖控制技術”這一章節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深入調查農業生產中的繁殖控制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如教師提出玉米的雜交育種是如何培育的,騾子是如何繁殖的,如何培育產蛋率高的母雞等一系列問題時,讓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進行研究、探索,提升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感受并了解雜交育種的應用、植物微型繁殖、動物人工授精、試管家畜和胚胎分割技術,以及它們對提高社會生產力的重大作用,使學生了解生物科學史,從而落實并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各個學科之間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自然界是一個整體,生物這一學科與物理學科、化學學科等都有著相似的思想方法、基本原理和研究內容等,生物也與人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著不同的聯系。因此,教師要以生物學科為主,其余學科為輔,幫助學生形成一個知識網絡,加強生物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學科的本質,使其更好地探究生物學科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發展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簡單的基礎知識,還要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感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等教學輔助手段來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