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武
(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神泉中小學,江西萍鄉 337000)
初中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啟蒙階段,也是學生建立物理觀念的起始時期。在這一階段,學生的物理素養初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逐漸養成,因此,教師應及時引導,以確保學生的后續學習與發展。然而,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以“一言堂”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這樣既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被動、機械,又阻礙了學生今后的發展。基于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教學內容來選擇教學方法,使實際課堂中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實現有機統一。這樣既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又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物理知識大多數來自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由此可見,物理學科與實際生活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鑒于此,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聯系實際生活,將生活實例當成教學素材應用到課堂教學中,這樣既能夠使學生結合自己的原有生活經驗來認識物理知識,還能夠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使學生的思維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以此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并潛移默化地提升其應用能力[1]。
以“熔化和凝固”為例,為了使學生能夠區別物質氣態、液態和固體三種形態,并描述三種物態的基本特征,筆者以生活現象來引入熔化和凝固的概念,首先列舉“把水放到冷凍室內,水就會變成冰,把冰加入飲料里,冰能夠變成水”等生活現象,這一現象引發了學生的共鳴。同時,筆者以這些生活現象為研究對象,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這些現象,以此幫助他們總結、歸納出熔化、凝固的概念。當學生掌握了這些基本概念后,筆者讓學生根據對這兩個物理概念的理解,列舉相關的生活現象。有的學生提出“固態的蠟燭能夠不斷變成液態的蠟、流下來的蠟燭又變成了固態的蠟”。由此可見,通過引入實際生活現象,不僅能夠將物理學科與生活建立有機聯系,還加深了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并提升了其應用能力。
問題是教學的核心,也是喚醒學生探究意識的重要驅動力。初中階段是學生發展思維的關鍵期,因此,以問題為導向來喚醒學生的思維意識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具體內容為學生設置課堂問題,這樣,一方面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另一方面還能夠以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此喚醒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2]。
以“光的折射”為例,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光的反射,為了使學生了解光的折射現象,筆者首先提出幾個課堂問題,以此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如光是怎么傳播的?什么是光的反射?我們是怎樣看到水中的魚的?這一系列的問題使學生產生了聯想、回憶。在此之后,筆者揭示“光的折射”這一教學主題,進而演示“讓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的模擬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提出問題,即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光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在水中是怎樣傳播的?光從空氣進入水的界面上發生了什么現象?以這幾個問題為導向,筆者不斷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幫助他們體會光折射的發生,進而總結出光的折射這一概念。在學生明確什么是光的折射后,筆者再次提出問題,即光的折射有哪些規律,以這一問題為探究目標,筆者引導學生明確了“入射光線、法線”等概念,并總結出光的折射規律。
興趣是學習行為產生的內部驅動力,也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需要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傾向。如果教師還將新知識以灌輸的方式講解給學生,則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充分地融入學習環境中,這樣不僅能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學習興趣,對新知識產生探究的欲望,還能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情緒,以此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以“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為例,為了進一步推動“聲音的產生”探究實驗活動的開展,筆者利用多媒體投影技術播放“人與自然的和諧之聲”的視頻,其中包括嬰兒的啼哭、鋼琴聲、笛音、濤聲、鳥鳴聲,這樣的聲音會帶給學生心靈上的享受,并給予學生一定的聽覺體驗。這時,課堂呈現出輕松、愉悅的氛圍。在此基礎上,筆者再次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以此提出關于“聲音”的相關問題。由此可見,教學情境的積極創設,不僅為課堂教學設計了有效的導入環節,推動了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還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此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
實驗是物理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善學生多種認知的重要驅動力。由于物理是一門以科學為主的學科,要想塑造學生的科學意識,提高其認知水平,實驗活動的開展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作為教學的實施者,教師應帶領學生走進實驗室,開展實驗操作活動,這樣不僅能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參與,還能夠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聲音的特性”為例,為了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來了解聲音的特性,筆者首先創設問題情境,并提出“從哪些方面來描述樂音”這一問題,以這一問題為出發點來推動后續實驗活動的開展。接下來,筆者帶領學生走進實驗室,指導他們運用“鋼尺、音叉、乒乓球”等用具開展實驗操作活動,以此來探究“影響音調高低的因素、影響響度的因素”等。學生能夠在實驗操作中觀察到實驗現象,并歸納、總結出“音調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影響聲音響度的因素與振幅距聲源的距離有關”等結論。由此可見,通過開展實驗操作活動,不僅讓學生對“音調、響度、音色”等不同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還能使他們體會到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以此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品質。
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是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實際教學中,一種良好的評價不僅能夠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提升,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自信心,還能夠給學生一定的心理體驗,以此使他們產生積極的學習行為與學習態度。然而,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通常將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依據,同時,評價方式呈現也較為單一,并且主要以口頭評價為主,這樣不僅使評價失去了其本身的教育價值,甚至還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鑒于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的評價,并完善評價機制。首先,教師需要從評價內容上進行選擇,主要以學生的學習過程為評價內容;其次,評價形式要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并且以有聲與無聲相結合的評價形式為主。此外,評價的主體也是需要多元化的。這時,不僅需要以教師為評價的主體,以學生為評價的客體,還需要給學生提供自我評價的機會,讓他們對自己的優缺點進行客觀評價,這樣能使學生找準自身不足,并有目的地進行改進,從而不斷地完善自我。
綜上所述,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首先研究物理學科本身的特點,再結合初中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來選擇教學方式,并將其應用到課堂教學中,這樣不僅能使教與學實現有機統一,還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此外,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驗教學的開展是不可或缺的,教師還需要以教材的內容為主,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實驗操作活動,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提高認知水平,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