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梅
(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學,福建福清 350300)
初中生物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和評價,使其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觀念,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是公民應肩負起的責任,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當前的初中生對環境保護、生物科技與健康生活等有一定認識,對社會熱點、自己周圍發生的生物學問題也有一定的關注,但是因為在知識儲備上存在明顯的不足,思維能力較弱,其在社會責任履行方面存在很大的認知誤區[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義務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在初中生物學課程教學理念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從目前教學情況來看,教師依然過于重視對基礎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2]。
所謂核心素養教育觀,主要是指以核心素養為教學核心的思想觀念,一切教學工作的開展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其主要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3],這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前提。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教育教學從最初的“雙基教學”逐漸轉變為當下的核心素養培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意味著以往教學模式已不再滿足當下教學工作的要求,教學方法和模式要發生根本性改變。所以,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更新以往教學觀念,不僅要教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還要采取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將各種技能、知識及核心素養培養等和教學工作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及相關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社會責任感[4]。
生物學教學是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渠道。生物知識是培養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基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要通過基礎性學習、發展能力等,將所獲知識和能力進一步升華為包括社會責任感在內的核心素養[5]。
例如,在學習“生物學多樣性”的相關內容后,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了深入的了解,不僅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給予更多的關注,且付出努力與行動,還能夠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水平選擇教學內容,讓學生的思維獲得更深層次的發展,使其充分掌握知識,提升社會責任感。比如,學生對傳染病的傳染機制和原理有了清楚的了解后,在生活中不僅能夠懂得保護自己不受傳染病的侵害,還能夠正確看待傳染病,不會歧視患有傳染病的病人,并給予其更多的關注和關愛。
教師應充分利用各方面資源開展相關教學活動,將教學內容進行情境化、生活化處理,以達到促進學生認知發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的。在生物學科教學活動中,教師從最開始的活動設計到最終的教學評價工作都要圍繞如何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行,讓學生通過參與教學活動產生新的認識,升華自身情感[6]。例如,教師在講解“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后,可以延伸講解溫室效應,使學生認識到自己作為生物圈中的一員,在低碳、護綠方面應發揮自身的作用,如不隨意踐踏草坪、在日常生活中節水節電等,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對我國社會發展能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其社會責任感,教師在對學生社會責任培養情況進行評價時可以采用形成性評價,引導學生對自己生物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成果及相關體驗進行總結和歸納,并以報告的形式將其體現出來,然后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最后,教師對其進行點評,以便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7]。
例如,在教學“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一課后,教師可讓學生根據教學內容開展相關的探究實驗,并要求學生將實驗的具體過程及實驗成果寫成報告。然后,教師根據實驗報告對學生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重視對生物和環境的保護。又如,教師可以就環保或其他社會熱點組織辯論賽,通過比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了解學生對社會責任的認識。
另外,終結性評價也是生物教學評價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它是對課堂教學結果進行恰當的評價。教師可通過具體試題考查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并以此進行教學反思,調整教學計劃,完善教學內容[8]。
教師應在課后進行自我反思,反思內容主要包括:(1)應以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為根本,建設生物課程體系,從而將其更好地融入生物教學中,以免導致社會責任感培養和教學出現脫節[9]。(2)構建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與相關質量標準,以便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并完善教學策略,更高效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總之,雖然生物學科在中考占比相對較少,但是由于生物學科本身的特殊性,其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重視生物學科。教師應通過初中生物學教學,促使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逐漸成長為有利于社會發展的人才,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