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硯茹
高職體育課程運用運動教育模式的可行性研究——以健美操課程為例*
王硯茹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密云分校,北京 101500)
新時代學校體育的教學改革正在不斷推進,為使每位學生都能夠享受到運動的樂趣,展現其體育精神,達到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目的,文章以高職健美操課程為例,分析其現存問題,從教學法的視角,嘗試探究在高職健美操課程中引入運動教育模式的可行性,旨在為高職健美操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論。
高職;運動教育模式;健美操
新時代新征程新思想對每個人提出了新的使命和新的要求。為建設體育強國,發展好學校體育工作,高職體育教學的改革在不斷深化發展,以期尋求新的突破。健美操作為學校公共體育課中選項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備受學生青睞,但多數高職院校開設的健美操課程教法相對傳統,在教學中的評價也多以技術評價為主,即健美操成套技術動作的完成情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多追求的是動作的準確性和完成程度,表現力的展現差強人意。這樣一來,健美操課程日趨機械化和刻板化,沒有有效地利用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導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較好的發揮,不利于學生體育綜合素養的養成。為保證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學生的運動技能和綜合素養,教師應進一步完善健美操課程體系,運用合理的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新能力,為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奠定基礎。目前國內外呈現于大眾視野的教育理念及教學模式有很多,不同的思路和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可為高職學校體育課程改革提供很好的借鑒。
運動教育模式是由美國的西登托普教授提出的,是美國經典體育教育模式之一。20世紀90年代初,西登托普教授出版了第一部運動教育模式的論著,并且在美國一些中小學里,進行了多次的教學實驗,獲取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隨后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采用運動模式進行教學實驗,一舉成功,后來世界各國的學校體育教學紛紛引入運動教育模式,并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可以看出,運動教育模式有成熟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應用框架,具備很強的適應性和借鑒性,適合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廣泛應用。雖然運動教育模式在我國普通高校體育選項課中得到了初步應用,但通過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可以發現,運動教育模式在“操化類”課程中的運用研究相對匱乏,因此在高職院校健美操課程中引入運動教育模式,可為高職院校健美操課程的改革提供新思路、新方向和新的發展空間。
目前高職的健美操選項課,還沒有科學的、全面優化的教學模式,從現在的學生學習情況上看,在教學目標上,對健美操運動價值的解析層次不夠深,對新時代學生的基本情況缺乏全面把握,導致高職健美操選項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高職體育教師在健美操課程的教學目標的把握上,觀念未能與時俱進,所用教材內容陳舊,在促進健美操運動發展上顯現出動力不足,從而降低學生的運動體驗和運動感受。這樣會導致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情況缺乏準確的目標定位,使整個教學設計的方向的不夠清晰,教學過程中的實效性大打折扣,直接影響了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1]
在高職健美操選項課的課堂教學組織上,學生的主體性有一定的體現,但尚未有效發掘,發展的空間還很大。如在日常教學中,高職健美操課程通常注重學生掌握成套動作的情況和身體素質方面的練習,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多是以教師分組或學生自由分組的形式進行練習,但學生自身自主練習的不夠,學生進行積極學習的熱情不夠。高職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應在其運動學習和運動體驗上多加引導,使學生的運動素質得到發展,運動觀念日益形成。但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在教學組織上的策略的考慮偏于傳統,在改善這種情況上缺乏新突破。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尋求合適的組織策略來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應著眼于學生的真實運動體驗,有效利用學生的運動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運動素質,達到弘揚運動文化的初衷。
在高職健美選項操的教學過程中,許多健美操教師對健美操運動知識的把握不夠全面,理解的不夠深入。高職健美操選項課一直以來采用的均是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通常是以示范講解或結合教學視頻進行對技術動作的教學,并通過講解、示范和模仿,教會學生去體驗和感知健美操的成套技術動作,在音樂節奏的帶動下做出相應的健美操動作。通常是將技術動作教學作為整個健美操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主線,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偏于固化死板,教學手段普遍單一,主要是以通過示范與模仿的方式,即將動作技術和套路通過講解、示范、分解、重復等方式進行教學。[2]導致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偏于保守,沒有與時俱進,缺乏創新。教學過程硬化,已不符合新時代發展的需要。相對于健美操運動項目的特點而言,這種傳統體育教育模式還存在著一定局限性,限制了健美操教學價值的展現。[3]更多的是采用傳統的講解示范糾錯的教學手段,不能有效地尋求更好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甚至磨滅了一些學生最初選擇健美操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后的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限制了健美操課程發展。
健美操選項課的考核方式均是以考查學生成套技術動作的標準性和連貫性,或以考核身體素質指標來輔助,這種考核辦法,沒有有效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生的動作創編意識,不能全面把握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相應的評價。另外,還有的學校在健美操選項課課程考核方面較為隨意,并沒有針對考核方式進行深入分析。
體育課程的教學評價需要考慮的元素有很多,但在高職健美操課程中,教學評價針對性應當加強,教師更多在于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況,在學生體育學習潛力、學習問題以及反饋學生的體育學習進步發掘不夠。不同的學生在其身體與技能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體育學習視角的多元化以及即時評價需要在健美操課程的評價中得到體現,以達到充分激勵學生學習與進步的效果。
新時代的大學生對健美操的學習已經不滿足于單純技術動作學習,他們渴望通過系統完整的健美操課程了解更多專業運動知識,掌握“健與美”的運動技能,發展個人運動能力。[4]以傳授運動技術為主線的高職健美操課程,更傾向于傳技,學生對于健美操運動本身的學習興趣未能進一步激發,在健美操文化和健美操運動價值的自我學習上動力不足,不能有效體會到真實的運動價值,健美操的運動文化不能有效傳遞。致使學生對健美操課程的運動文化把握不夠,在學習中達不到健美操知識和運動的并重,在培養其社會適應能力以及終身體育能力上有所欠缺。這樣一來,學生的自主運動能力未能有效培養,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完成后再也沒有進行此項運動,學生的運動素養沒有提升。
運動教育模式,是20世紀80年代初的由美國著名學者西登托普正式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經過30多年的發展,運動教育模式發展成為一種比較完善的課程與教學模式,有著良好的教學效果。運動教育模式是以教師為直接指導,合作學習和伙伴學習為主的學習方法,有固定分組,以角色扮演為組織形式,在整個教學工作中貫穿比賽,提供給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真實的、豐富的體育運動體驗。是基于游戲理論的運動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的課程與教學模式,嘗試在游戲和運動比賽之間建立某種聯系,通過對運動規則的不斷修改和必要的運動策略調整,使體育運動更加適合學生的水平,最終使學生成為有運動能力的、有運動教養的和熱情的運動者。在培養學生的運動知識、技戰術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情意以及終生體育思想的形成方面運動教育模式有著十分獨特的作用。[5]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游戲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運動項目本身為主要內容,整個教學過程以比賽為主,教師的直接指導、學生彼此之間的合作和互相幫助為教學方法,著重傳授給學生運動項目的技戰術、規則、禮儀等的一種體育課程和教學模式。運動教育模式以比賽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能充分勝任活動,在賽季活動表演中,獲得快樂和信心,從而激勵他們繼續學習和提高,增加他們在自由支配時間內尋求參與鍛煉的機會。[6]經過不斷的教學實踐,運動教育模式現已日趨完善,成為較為成熟學校體育教學模式,并且深受西方學校體育界推崇,在當代世界體育課程的改革和發展中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
2.2.1教學模式的可操作性
縱觀世界,許多的成功體育教學模式都是把教學目標合理結合到實施過程中。運動教育模式的突出特點是操作程序性強,它的核心目標與健美操教學中增強學生體能,使學生掌握基本運動技能,培養學生運動興趣和良好的心理品質以及人際交往的能力,提高學生自身健康的意識,弘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等目標有著很大的相通性。
這種教育模式是讓學生參與整學年運動季,通過這樣的運動經驗來實現體育教育的目的,并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把學生培養成為有運動能力的、有運動文化的以及運動熱情的運動者,這也是整個運動季的課程目標。具體體育課程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運動季的體育課程教學,發展學生專項運動技術能力和體適能水平;二是學生具備欣賞和靈活運用技戰術策略的能力;三是學生能夠參加一項與自己能力水平相適當的比賽;四是學生之間能夠彼此總結分享整個運動季的體育活動計及策劃經驗;五是啟發學生負責任的意識;六是學生的團體凝聚力,共同實現目標的能力;七是學生能夠深刻體會體育運動競賽慶祝活動其存在的獨特意義;八是培養學生合理決策體育運動相關問題的能力;九是拓展學生能力,使其具備擔任教練、裁判、統計員和記錄員等角色的能力;十是激勵學生在課余時間積極地參與到各類體育運動活動。
2.2.2教學目標多元化
運動教育模式的特色是在運動技術的基礎上,更強調學生的運動參與。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會要求每個學生進行個人的角色扮演,在運動體驗有著自己的職責和任務。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并可以進行角色互換,這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參與的熱情,從而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健美操動作技術動作的積極性,其運動技術水平在比賽中也會不斷地得到提高。目標的多元化,使學生的運動參與程度提升,并能較好地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操作和實施。
2.2.3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提高
運動教育模式在健美操的運用,是在常態化的學習分小組的方式基礎上,使學生獲得綜合學習能力。在健美操運動角色的扮演過程,實際上也是對社會角色的一個遷移的過程。在學生的組織、管理、協調方面,對他們的合作、交往能力是一個提高過程,促進他們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學生在小組里擔任各種角色,如管理員、宣傳員、統計員等,促使學生之間學習小組的合作學習和伙伴學習,提高了大家的學習效率、社會適應能力,并且保證不同水平學生的公平參與。
2.2.4健美操教學更具人文特征
運動教育模式試圖在最為真實的運動情景中教育學生,以人文為本,幫助學生獲得運動熱情和較強的運動能力,培養學生的運動文化。運動本身的競爭性在運動教育模式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它不僅注重健美操技術的學習,更注重其他因素的培養,提供給每一個學生充分學習的機會,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性。[7]運動教育模式在教學中的這些特點,致力于把學生培養為有運動能力的、有運動文化的、有運動熱情的運動者,使其在實現課堂主體的過程中,掌握熟練的運動技術,能夠普從容地、有能力的進行表演,熟悉健美操本身的運動知識和規則,并積極地傳承健美操運動文化和發展學校健美操運動,能夠為高職健美操教學提供良好借鑒。
運動教育模式已被廣泛運用于新西蘭和澳洲,我國的臺灣和香港地區也在較早時期引進用來指導課程和教學。近些年來,運動教育模式在我國的本土化研究中愈發受到關注,并被證實教學效果良好。與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相較,更易實現教學目標,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是一種科學有效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法。目前高職健美操課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科學的引入運動教育模式,能夠解決現有問題,優化高職健美操課程的教學,不斷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從而達到傳承運動文化的本質。因此,在高職體育健美操課程中運用運動教育模式是可行的,應當進一步深刻理解其內涵并運用于實踐。
[1]張巨榮.學校健美操課程教改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20(3):154-155.
[2]劉全明,穆旭.北京市高職院校健美操課程建設現狀及對策[J].運動,2014(12):131-132.
[3]楊歡.高職健美操課程開設現狀及對策研究[J].學校體育學,2018(8):151-153.
[4]劉紅梅.新時代背景下健美操創新發展路徑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7):222-223.
[5]高航,章榮江,高嶸.當代運動教育模式研究[J].體育科學,2005(25):79-83.
[6]李小剛.西登托普運動模式對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6(12):59-63.
[7]高航,高嶸.運動教育模式實施策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2):60-63.
Research on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Sports Education Mode to P.E Courses in Polytechnics-- Taking Aerobics Course as an Example
WANG Yanru
(Miyun Campus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1500, China)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課題: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與實施。
王硯茹(1984—),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