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鳳
(福建省南平市高級中學,福建南平 354200)
與傳統的高中思政課程教學方法相比,思政教師采用實踐性教學方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融合在一起,能使思政教學體現出創新特點[1]。實踐操作既能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知識,又能提高學生應用思政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政學科核心素養的快速發展。
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運用唯物辯證法,不斷地對世界進行改造,在改造過程中將實踐操作與理論充分融合[2]。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事例,分析實踐操作的重要意義。基于唯物辯證理論,在高中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通過實踐操作將思政課程理論內容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思政知識的價值。教師可以結合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將生活作為教學的有效途徑,使學生在學習中鍛煉實踐能力,在實踐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高中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蘊含豐富理論知識的思政學科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能夠建立更加穩定的協調發展關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思政知識,在生活中深入研究相關案例,從而運用所學思政知識分析事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高中思政教師在將思政課程與實際生活相融合時,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讓學生分析生活實例,能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時代的發展,從而使學生從生活視角更好地學習思政知識[3]。在將生活與思政學科相融合時,教師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激發學生參與實踐學習活動的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知識,從而在思想上實現升華,提高實踐能力。第二,運用多種方法,增強課堂趣味性,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進行思政知識的學習;在遇到問題時,有效開展生生、師生交流,在開闊學生學習視野的同時,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夠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從而增強教學效果。第三,應使用多種方法,如多媒體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及案例教學法等,讓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增強靈活運用思政知識的能力。
以講解統編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發展和完善”的知識為例,本文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結合時代發展,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發展,認同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在教學中,教師應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向學生展示我國在社會和經濟上取得的成績,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例,評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及文化不斷發展創造的價值。學生在評述過程中,會對相關知識產生深刻的理解,通過分析中國近現代發展史,了解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要方式。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一些教師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導致思政課堂枯燥乏味,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以上問題,教師應采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如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對教師設置的問題產生探究欲望,在探究中感受學習思政知識的樂趣,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氣氛保持活躍,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問題情境中,學生會由被動學習狀態轉變為主動學習狀態,在課堂上主動與教師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這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
在運用問題情境講解思政知識過程中,思政教師應設置有助于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時,了解事物在發展中產生的必然聯系,從而使學生對所學思政知識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學生只有更好地理解所學的思政知識,才能增強學習信心,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以講解統編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知識為例,本節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在政治層面上對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產生認同感。思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了解中國在發展中取得的輝煌成就,讓學生進一步學習新時代的豐富內涵及重大意義。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設置問題,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明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目標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方針,在探究中了解我國今后一段時間的社會矛盾,從而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學習思政知識,能夠形成科學精神,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意義及發展價值。通過思考問題,學生能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內涵和重要歷史意義,從而更好地梳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要矛盾變化和基本國情不變及其關系。
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理論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進入全新的時期,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應將教學內容與時事相融合,讓學生通過學習思政知識,一方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生活態度;另一方面全面了解我國的發展情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將其培養為社會所需的人才。
高中生的思想逐漸成熟,教師應將思政教學作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思想的有效途徑,將理論教學與時事教學同步進行,讓學生在學習時事政治的過程中,抓住焦點和熱點,更精準地掌握時代發展脈搏,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政學科核心素養。
以講解統編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堅持新發展理念”一課為例,該課教學目標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知識目標:要求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理解發展理念的內容及其著重解決的問題。二是能力目標:要求學生準確把握新發展理念的內涵,運用多種方法,提高收集、篩選有關案例及時政的能力。三是情感目標:要求學生認同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及開放的發展理念,使學生樹立新發展理念的意識,增強國家認同、公民參與及理性思維等學科素養。在思政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展示我國新時代在新發展理念下取得的成果,如嫦娥五號升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及醫療保險全覆蓋等,讓學生感受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勁動力,使學生在學習時事政治時產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自覺承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學生通過努力學習,全面掌握思政知識,能夠在未來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綜上所述,在高中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堅持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在理論知識教學中不斷運用實踐性教學方法,包括理論與實踐聯系、創設問題情境與時事政治融合等,讓學生在學習中開闊實踐視野,鍛煉知識應用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思政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