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美
(福建省建甌市第三中學,福建建甌 353100)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包含意識、精神、思維等多個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驗,增強學生的學習感受,從而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核心素養體現了時代對學生素質的更高要求,教師應從多方面引導學生轉變思維,站在更高的層面分析問題,促進學生精神與文化水平的同步提升。
在以往的化學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關注焦點在于如何提高考試成績,較少關注化學實驗的過程和方法,整體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合理規劃教學任務,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學情進行分層教學,并為學生安排豐富的化學實驗,促進學生知識水平、實操能力、思想水平的提升[1]。
當前,科學技術逐漸被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科學素養不僅關系著個人的素質水平,也影響著某個區域的生活水平和生產水平。學校只有重視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才能讓學生合理地看待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從而正確運用科學知識。科學素養是無形的,教師只有在長期的教學和實踐中進行引導,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三觀”。
化學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關,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借助所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化學污染問題、錯誤生活習慣等,對個人素質的提升有重要幫助。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逐漸具備變化觀念,會主動觀察和分析生活中、化學實驗中的化學變化,用科學精神看待生活中的物質變化現象,可以自覺地約束自身行為。
多媒體設備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展示化學現象和實驗場景,讓學生從不同層面對物質進行觀察和分析。一些知識不便用實驗的方式進行觀察,教師便可以引入微課資源,讓學生結合教材知識和動畫視頻學習原子結構、分子結構等內容,為深入學習化學知識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離子反應”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動畫或呈現圖片,展示NaCl 溶于水后的電離反應,讓學生直觀地看到Cl-和Na+是如何脫離的。利用多媒體展示后,教師再要求學生根據剛才的畫面復述這部分知識,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使他們找到記憶知識的有效方法。與其他實驗教學相比,這一課的知識對學生宏觀辨識能力的發展十分重要,但存在著知識點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教師如果直接用電離方程式表示,不利于對學生化學學習興趣的培養,無法體現學科魅力。因此,教師應靈活運用多媒體,盡可能地用生動的方式和方法展示學生無法用肉眼看到的變化,從而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
多媒體設備還能更好地幫助教師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散思維、培養創新意識。例如,介紹常見的有機物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展示關于生活情境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將教材中的乙醇、乙酸與身邊的化學現象結合起來。教師可以展示啤酒車間、醋的生產工藝等,讓學生在感嘆前人智慧的同時,對有機物知識產生學習興趣。
化學實驗是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有效方法。在化學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參與實驗,按實驗要求操作,有順序地安裝器材。在合作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糾錯、相互幫助,通過親自操作體驗化學知識的魅力,激發對化學知識的探究欲。
例如,在講解氯氣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先介紹生活中的氯元素,接著為學生展示一瓶氯氣,要求學生用正確的方法體會氯氣的氣味、觀察氯氣的顏色,隨后向瓶中倒入少量水,再進行觀察,讓學生逐漸了解氯氣的特性。在實驗環節,教師首先展示用氯氣給玫瑰花瓣褪色,再引導學生分析氯水的特性。在實驗的刺激和教師的啟發下,學生產生了探究欲,在小組中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觀點,并設計實驗方案。看到玫瑰花瓣褪色的現象,學生會聯想:是否可以換一種物質來檢驗氯氣的特性?接著,學生想到將氯氣導入有紫色石蕊試劑的試管,觀察液體變化的實驗。通過使用不同物質、不同容器,學生判斷出氯氣溶于水后具有強氧化性。
化學實驗中,教師應根據實驗需求調配不同濃度的溶液。為了讓學生感受化學的嚴謹性,提高動手能力,教師可以布置簡單的配置溶液的實驗任務,讓學生在操作中熟悉相關流程,對儀器的功能有更準確的認識。配置溶液后,教師應引導學生總結本次操作要領。
一些學生錯誤地認為化學藥品是危險、污染的代名詞,曲解了化學知識,從而對化學學習產生消極態度,不利于其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知識時應適當結合實際生活,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學生形成綠色化學觀念,正確看待化學與生活、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
在組織學生做實驗后,教師要啟發學生總結實驗中應注意的問題,包括安裝器材的順序、放置藥品的順序、實驗失敗原因的分析等。總結實驗中的關鍵操作,可以培養學生嚴謹、客觀的科學態度。此外,將化學知識與生活場景相結合,能夠加強學生對物質特性的記憶,從而使學生在生活中正確運用化學知識。例如,教師應要求學生根據常見物質的實驗效果記憶物質的特點,根據氧化、吸附、化合等類目進行劃分,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更加深刻,從而提高其知識應用能力。
在實驗環節,教師要求每組選出一個人負責記錄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復習知識,也能促進組內交流,使學生正確看待化學知識,學會尊重事實,敢于對不合理現象提出假設和質疑。總之,化學教學不能只圍繞固定的實驗和理論知識進行,而要通過歸納總結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其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理性地學習化學。
化學知識是前人通過觀察生活并經過大量實踐研究后整理出來的,具有概括性的特點。借助這些知識,學生可以合理地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通過搜集證據證實想法,從而提高自身的化學素養。教師應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讓學生在解答實際問題時根據化學現象分析其發生的過程、存在的物質,并用模型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升思維與表達能力。
列舉生活中有趣的化學現象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根據化學現象進行假設和論證。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在墻上刷白灰后,會出現墻體‘流汗’的現象,請回憶生活中的現象,用化學知識分析原因。”學生要綜合多種情況考慮可能發生的化學反應,并寫出反應式,論證自己的觀點。這一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讓學生在分析問題時注重觀察客觀現象,而不是憑空想象。生活中有許多現象是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結果,教師應靈活應用這些現象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
例如,教師可以展示一段“街頭魔術”,讓學生看到教師給刀面噴水,然后用刀“劃傷”手臂,“鮮血”流出,這時教師再用“神奇藥布”貼在創口上,創口馬上愈合。展示結束后,教師要啟發學生利用化學知識分析其中的奧秘。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能想到酚酞、堿水、白礬水等物質,繼而通過簡單的實驗揭開魔術的秘密。逆向思考能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讓學生看到現象后逆向分析化學反應、化學物質,從而促進其核心素養的不斷發展。
總之,化學教師在講解知識的同時,應注重對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在正確應用知識的同時,形成科學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進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