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玲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首義路小學 湖北 武漢 430060)
小學語文是小學生所有科目學習中最重要的一科,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將信息技術作為重要的教學模式進入到課堂優化的創新教學中來,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進行刪除,利用信息技術把課堂優化成有趣、生動、形象、五彩斑斕的趣味課堂。使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教學中,充分的調動自身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們在有趣的課堂氛圍中不斷的豐富自已的語文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在我國的教育領域中,仍然有許多學校因為設施不完善不能將信息技術引用到教學中來,從而導致信息化技術很難發揮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來。在一些學校里,既是引用了信息技術設備,但老師在信息技術操作方面能力薄弱,不能很好的發揮信息技術對教學中推動的作用,從而導致語文老師在創設的信息技術教學中不能長時間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還有就是,在信息技術教學設備運用的過程中,有的老師把信息技術當成教學的主要方式,甚至產生依賴,反而導致在教學過程中,課堂內容過于片面,發揮不出信息技術教學的實際作用,使教學質量得不到提升。
2.1 利用信息技術,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語文老師主要采取的就是學生在臺下聽,老師在臺上講,針對課本中出現的故事場景或是稍微字面上的意思都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導致許多學生的注意力很難一直集中在一個點上,甚至還有的學生在這樣單一的教學中產生心里抵觸。因此,語文老師要結合教材利用信息技術營造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在課堂上消除抵觸的心理,充分的參與到老師創設的教學中來,使學生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1]。
例如:在講小學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語文老師在授課時利用信息技術播放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片,讓學生進行觀看,在學生觀看完畢以后,老師引導著學生會回顧剛才所看的小蝌蚪是如何找到媽媽的,途中都經歷了什么。再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的注意力一直在跟隨者老師創設的教學中,使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的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教學中的效率。
2.2 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學習渠道。小學語文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階段,也是培養學生學習方式形成的主要時期。對此,老師在創設教學內容的時候不僅要教會學生書本上的知識點,更要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使學生不斷的豐富自身的語文知識,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內化,從而提高學生們的綜合實力[2]。
例如:在講小學語文部編版二年級下冊《寓言二則——亡羊補牢》一課時,老師在授課完成之后,利用信息技術播放幾幅圖片,邀請學生進行找出老師所講的寓言故事中的圖片,并且找出來。然后老師進行點評,講解。在老師創設的教學中,學生不止學習到了寓言中的道理,還學會了觀察不同的圖片并且找出相對應的圖案,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觀察能力。
2.3 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合作學習活動。小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自身的智力在理解能力上都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而這些差距在教學效率上受到很大的限制,為了彌補這些先天差異,對此,語文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合作學習的活動,使學生之間相互互動起來,并記錄下來,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進行更換,從而使學生相互合作的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3]。
例如:在講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古詩三首——題西林壁》時,老師要求學生進行熟讀背誦,這時候老師將班級同學進行分組,把背誦能力強的跟背誦能力相對較差的進行分組,把內向的和外向的進行分組。再這樣的分組中,進行幫帶,老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記錄,在一周以后,拿出來進行播放,邀請班級學生進行投票選出班級中進步最大的學生與幫助最多的學生進行表揚,使其他學生進行學習,從而提高教學中的質量。
總之,小學語文老師要運用好信息技術的使用,教師要不斷的豐富自身的專業信息素養,在創設語文教學中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創設有效的教學課堂,幫助學生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教學中,充分的參與進來,更好的促進學生們各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