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梅
(福建省莆田第十二中學,福建莆田 351139)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切實落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以提升學生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為目標,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應用課堂對話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還能基于教材中的數學理論與基本思想來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既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消除低學生的學習畏難情緒,又能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和探究,進而提升其數學素養。
高中數學教學應用課堂對話模式,能夠使學生在感悟中形成對應的數學思維。由于學生在數學知識的認知程度上存在差異,為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對話中產生思維碰撞,能夠更深刻而完善地解讀所學知識,進而體現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在課堂對話模式中,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感性與理性的認知,增強情感體驗,這對其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創造交流的時機,能使每位學生在發表個人觀點與見解的時候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并能夠通過互相交流加深個人體驗,同時聯合教師給出的引導方法增強課堂學習的感悟[1]。在課堂對話模式中,教師還可以引入學生在做題中出現的錯誤,通過分析錯誤幫助學生找出解決方案,同時深度剖析解題過程中應用到的理論知識,進而使學生發散思維,鞏固所學知識,掌握解題方法。
所謂生本對話,是指通過學生與教材的交流,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數學學科需要學生通過閱讀題目中的條件及分析其中的邏輯關系找到解題思路,掌握解題方法,從而使學生提高做題效率,獲得學習成就感與自信心[2]。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對話通常是教師設置問題,學生給出答案,通過不斷的修正與回應,提升問題探究的效果。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理論知識得以進一步深化,能更好地將其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生生對話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對話形式。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來開展對話活動,并通過匯報及相互糾正的方式更清楚地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價值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同時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獲得更多的解題思路。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通過設置疑問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在課堂導入環節提升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進而產生良好的課堂交流。教師要積極引用生活中與數學知識有關的教學素材,創設對應的生活情境,拉近學生與實際生產和生活之間的距離,使他們在熟悉的場景中感悟到數學知識對現實的作用[3],并引導學生圍繞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開展討論活動,激發其主動探究和學習的欲望。除了創設生活化場景,教師還要在課堂導入環節設置一些問題,以問題為導向來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使他們積極發表個人看法和見解,認識到數學理論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并能夠在與教師的交流中拓展數學思維,鍛煉表達能力。
例如,講解“平面與直線垂直判定”的內容,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工人利用垂直工具立旗桿的視頻,然后詢問學生:“視頻中的工人是如何確定地面與旗桿是垂直的?”學生紛紛給出答案。在學生掌握了判定直線與直線垂直的知識后,教師將數學知識遷移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興趣。之后,教師再結合學生的答案繼續提問:“如若想用平面上的直線確定旗桿與地面垂直,至少需要設定幾條直線?這幾條直線要具備哪些條件?”在問題的指引下,學生展開交流和探討,思考范圍逐漸擴大,從而有助于達到在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激發興趣和深化思維的要求。
在課堂講解環節,為達到課堂對話的具體效果,首先,教師先應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構建對應的小組合作機制,合理分配每個小組中的成員。例如,將思維活躍的學生與總結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分配到同一個小組,使他們相互學習,根據所設定的探究主題,積極發散思維,給出解決方案,并整理其中應用到的數學知識,構建對應的知識體系。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匯報的方式,根據本組的探討過程,理清解題思路,同時針對其他小組在探究問題時提出的創新想法,提出不同的解題方法。通過以上活動,學生能夠體會到課堂交流的積極作用,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從而在思維碰撞中形成數學思維,并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發揮自己作為引導者的作用,不僅要重視師生對話,還應當重視生生交流,并根據學生在交流中可能產生的錯誤有針對性地講授相應的知識點,以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講解等差數列的內容時,教師先設定討論主題:若將等差數列變為等和數列,那么原有的通項公式需要有哪些變化?學生自主思考后互相交流解題思路,有的學生從概念入手,認為基于等差數列的定義可以改為從數列的第二項起,后一項與前一項的和為唯一常數,此種數列可稱為等和數列。有的學生從通項公式入手,給出an+an+1=d的表示形式。教師結合學生的思路,繼續提問:“若繼續分析通項公式你能提出哪些完善意見?”學生從教材中獲得靈感,提出從而逐步深化等差數列的基本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的類比、聯想和構建數學模型的能力得到提升,促進了他們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
在習題講評環節,教師應先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設計一些變式訓練。在變式訓練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因思維限制及知識掌握不牢而產生的錯誤作為切入點開展課堂交流。此外,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在解題中出現的錯誤,通過小組互評和自我修正的方式與其他同學積極對話,說明自己在做題過程中應用到的思路和理論知識,而其他學生需要指出錯誤點,并給出對應的解決方案,這種課堂對話方式能延伸學生對某個知識點及數學模型的應用深度。由此可見,教師創設課堂交流的模式,并充分利用錯誤資源,能夠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領悟到數學模型構建及知識網絡創建的實際意義,在深化其數學思維的同時,有效提升其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前的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合理運用課堂對話的教學模式,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運用數學思想的能力,又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