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克亮
(福建省南平市洋后學校,福建南平 353022)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在教育中融入法治教育的相關內容,構建完善的法治知識教學體系,以青少年為教育重點,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法治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1]。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入了豐富的內容,這些內容專業性較強,且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教師只依靠單一的教學模式難以使學生深入理解知識[2]。而現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教學方式單一、師資力量比較薄弱等問題,不利于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阻礙了教學水平的提升。
道德與法治學科強調規范社會秩序,從而為人們的美好生活奠定基礎,對人們的行為有一定的約束作用[3]。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模式比較單一,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不利于提升教學有效性。一些教師采用“灌輸式”教學,向學生單方面傳遞知識,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一些教師一味地追求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不利于其思維能力的提高[4]。道德與法治學科以筆試為主,缺少多樣化的評價手段,未能給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實踐機會,導致學生對法治與道德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刻,不利于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和提高。
結合初中生學習特點和認知能力,該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以常識性法律知識教學為主,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教學功底和較豐富的知識儲備。但在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教材宣導的方式,在知識拓展方面比較欠缺,難以為學生準確講解一些法律條文,導致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時一頭霧水,摸不到頭腦[5]。學生死記硬背道德與法治知識,卻無法理解知識的內涵。還有一些學校聘請了一些法治專家,這些專家對學校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情況不了解,給出的建議與學校存在的實際問題相背離,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離不開家庭教育。學生的行為習慣及思維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影響。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基礎和延伸,對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有重要影響。因此,營造良好的法治教學環境,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在實際教學中,家庭教育參與度較低,很多家長因工作繁忙,未能參與法治知識的學習與教育。還有一些家長片面地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工作,不需要自己過多參與。事實上,家長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發揮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家長的正確引導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初中生的人格逐漸形成,此時如果缺少家長的疏導教育,很可能會誤入歧途,不利于其明辨是非能力的形成。如果家庭教育與校園教育之間缺乏合作,便很難形成有效力,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構建法治社會需要人才培養和教育支撐,在初中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對構建文明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初中階段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因此,教師需要探索多樣化的素質培養途徑,引導學生加強法治知識學習。
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如果教師只按照傳統模式講解知識,將很難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同時不利于激發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熱情。首先,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快速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其次,將傳統的封閉式課堂轉變為開放式課堂,并結合生活中常見的案例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內涵;最后,號召各學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滲透道德與法治內容,鼓勵學生互相交流,提升學生對法治知識的認識。
例如,在講解憲法的有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視頻,講解憲法的設立及其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深思。這樣能夠將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生動,教師據此開展有針對性的引導,能夠降低知識的難度,使學生認識到憲法的重要性。
除此以外,在道德與法治學科考核方面,教師應拓展考核方式,完善評價機制。筆試考核方式可以作為其中一項,來衡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教師還應將學生的課堂表現、學以致用的能力、生活實踐能力等作為考核標準,引導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探索求知,增強判斷能力,將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比如,在課堂討論中,教師應仔細觀察每位學生的表現,對表現較好的學生給予鼓勵,對表現較差的學生進行正確引導,鼓勵大家積極發言,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并將學生的課堂表現作為日常考核內容,從多角度評價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
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并在日常教學中逐步滲透法律知識,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加強道德與法治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確保教育的連貫性和常規性。一方面,教師應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多關注道德與法治相關訊息,為教學設計提供更多素材,從而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加強對學生的法治教育。另一方面,教師如果知識儲備不足,可能會出現無法駕馭課堂、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等問題,從而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學校應制訂教師培訓計劃,對管理者、教育從業者進行專業培訓,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例如,學校可以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法治課程交流,加強學科之間的溝通和滲透,幫助教師攻克技術難題和教學難題;將新媒體和學生素質培養有效結合,開展專題活動,開展專家講座、知識競賽等,通過多種方式提升教學專業度。
家長的一言一行時時刻刻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家長應提升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了解其言談舉止上的變化。學校應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可以利用網絡溝通渠道,創建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與校園道德與法治活動情況相關的文章以及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新鮮事,使家長及時掌握孩子的動態,從而加強與孩子的有效溝通。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拓展知識渠道,注重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此外,教師還應采用多樣化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內涵,并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積極運用所學知識,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而提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