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竹
(安徽省合肥市西園新村小學翡翠分校 安徽 合肥 230000)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教育理念逐漸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影響,西方集中批量化的教學模式使教學目標集中在考試上,這種應試教育思想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展,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新課改對此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教學課堂中加入分層教學時,要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長處和優勢,并且教師要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做法不僅打破了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還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在設定合作學習的教學目標時應依據本班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心理特征,依據教學目標進行分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學目標對于學生和教師的引導性,也會成為教師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保障。
因為班級中的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學生感興趣的知識以及自身的長處都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依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提升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剖析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語文能力,把班內的學生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的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掌握基礎知識;第二層次的學生則需要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增加有難度知識的學習;第三次的學生在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后,需要對語文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并在能力范圍內帶領其他同學一起學習[1]。例如:在三年級上冊《搭船的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給第一層次的學生布置的學習任務是將文章中的生字標上讀音,可以順利讀文章;而第二層次的學生的任務就是在第一層次的基礎上找到文章中的動詞,并思考動詞在段落中的作用;第三層次的學生則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通過自我發揮,增強自身對于文字的運用水平。
教師在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之后,就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分層,這個分層標準應該以三個層次的學生為出發點,但是共同點是學習的內容是由淺入深。這種分層模式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且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進步。同時,合作學習能夠促進學生和學生、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提高全班學生的綜合素質[2]。
首先,在對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進行分層時,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對于語文的認知水平,接著在對教學內容進行層次上的劃分。例如在三年級上冊《贈劉景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中的三個層次學生都存在,均勻分配。使第三層次的學生可以在學習中帶動前兩個層次的學生。而在教學內容的分層過程中,第一層次的學生主要把握《贈劉景文》中的陌生漢字和詞匯,并嘗試理解課文所想表達的情感;第二層次的教學內容就是在前者的基礎上使學生理解作者景物描寫的意圖以及想要表達的情感,并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層次的學生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對古詩的學習,再做一些相對應拓展內容,根據其他同類型的詩詞拓展自己的眼界。在課程的最后,教師就可以留給每個小組空余的時間,是小組成員互相討論,提出想法。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收獲更多的知識,還可以使學生的交流能力進一步發展。
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教師還要注重對教學評價進行分層,對于第一層次語文水平較差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將目光放長遠,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積極發現學生的優點,并對此及時鼓勵,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3];對于第二層次的學生來講,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的語文成績比較穩定的優勢,對學生加以肯定,但也需要對學生未來的不恰當語文學習方法進行糾正,使學生的成績穩定在這個狀態。同時,教師還需要觀察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的狀態,當其有懈怠的情緒時,教師應當及時糾正;而對于第三層次的學生來說,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表現是優秀的,可以在教師的要求之外獨立學習額外相關知識點。教師在進行評價時,應當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肯定,并可以鼓勵學生參加相關的語文知識競賽培養相關能力,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改革,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逐漸增加。教師在應用過程中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生本”概念,逐漸調整自身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獨立思考的優良習慣。使合作學習和分層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發揮出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