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謙 江蘇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會計核算被認為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通過計量、記錄、確認、報告等環節,對特定的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記賬、算賬以及報賬,進而為相關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決策所需要的會計信息[1]。近些年,隨著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以及規模的擴大,會計核算在其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企業只有在其會計核算過程中嚴格遵循謹慎性原則,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將其發展過程中的風險進行有效規避,投資人以及債權人的利益也得以被保障[2]。在會計核算中遵循謹慎性原則可以為企業管理者進行決策提供幫助,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但在該原則落實的過程中也顯露出一些問題,故而應當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最終促進企業不斷向好發展。
謹慎性原則通常情況下也被稱之為審慎原則,被認為是在會計核算中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費用以及損失,不得對收益或者資產進行多計,不得對費用或者負債進行少計[3]。謹慎性原則一般體現在企業進行會計核算過程中,相關人員應當合理預估企業有可能出現的損失,并將客觀存在計算進去,同時要對發生的收益留有一定的空間,保留尚未實現的部分。由此可見,在對企業的資產進行計價的時候應當秉持從低的原則,進行負債以及費用的統計時應當足額。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鞏固企業的經濟基礎,實現對企業的負責。
經過不斷地研究可以發現,謹慎性原則的本質通常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其主旨是保護企業以及費用和收入具有時間性分布。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遵循謹慎性原則的會計核算可以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降低風險,同時還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損失,該方式可以從風險層面對企業進行保護,旨在盡快將資產轉變為費用,使企業在收益中能夠得到補償。在會計核算中遵循謹慎性原則不是直接否定一些收入和費用的存在和發生,而是在較為謹慎的會計處理的幫助下將收入和費用計入不同會計期間的金額分布。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促進企業進一步向前發展,由此可見,在企業會計核算過程中堅持謹慎性原則是尤為必要的。
謹慎性原則貫穿于企業會計核算過程的始終,對于企業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為更好地了解謹慎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的作用,對謹慎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的實際應用應當進行全面的探究。經過不斷地研究,現將謹慎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的實際應用總結為以下幾點。
固定資產折舊通常被分為兩類,即加速折舊與直線折舊。如若企業在固定資產折舊時采用加速折舊法,企業就會在使用固定資產的前幾年進行折舊,通過這樣的方式企業的利潤會減少,但所得稅的繳納也會相應減少,這就相當于企業得到了一筆無息貸款,其投入的資金也可以盡早收回,進而資金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謹慎性的原則。
在債務重組過程中,企業只能夠將重組產生的損失進行確認,卻無法對重組產生的收益進行確認。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無法對未來或有收益進行預計,卻可以對或有支出進行預計。即便企業在日后出現或有收益,該收益只能在最后收到時被作為當期收益進行處理,在企業債務重組的過程中將謹慎性原則的內涵充分體現了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企業利用債務重組進行利潤調節情況的出現。
可供企業在存貨核算時選擇的計價方式有:后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移動加權平均法以及個別計價法。當物價處于上漲的狀態時,企業可以采用后進先出法進行發出存貨計價,通過這樣的方式就能夠使本期成本與當期水平保持在較為一致的狀態,進而可以將利潤中的水分降低,將核算過程中的謹慎性原則充分體現出來。如若在這一過程中運用先進先出法,本期成本就會降低,利潤中的水分將會增高,不利于企業的穩定發展。
近些年來,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資產虛增,該問題的出現將謹慎性原則的適用性進一步擴大。《企業會計制度》在此前的計提存貨跌價準備、長期投資跌價準備、應收款壞賬準備以及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四項準備的基礎上,將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委托貸款減值準備以及在建工程減值準備四項減值準備增加到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中。通過制度的規范企業能夠在會計核算中對有可能出現的損失合理預判,進而將企業利潤中虛高的部分去除,使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能夠得到更為準確的企業會計信息。
近些年來,隨著企業對經濟管理的重視程度的加深,管理者對于會計核算也愈發重視。故而謹慎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同時也已經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但在謹慎性原則實際運行中仍舊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經過不斷地研究,現將謹慎性原則實際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為如下幾個方面。
謹慎性原則是會計核算過程中的一項規章制度,在其制定的實際過程中,謹慎性原則就存在著一定的模糊性,故而不同的會計核算人員對謹慎性原則的認知程度也并不一致。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會造成過度謹慎的現象的出現。例如部分會計核算人員在其實際工作進程中,會誤將謹慎理解為寧可多計損失,不可預估收益,進而會故意擴大生產成本投入的標準,這種情況的出現最終會給企業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
客觀性原則一直以來也是企業會計核算工作中應當遵循的原則。且客觀性原則主要強調的是在工作進程中應當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并對企業運行的實際情況進行客觀反映。但謹慎性原則著重強調的是在會計核算中將其有可能出現的費用與損失進行預估。由此可見,會計核算中謹慎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相沖突。
歷史成本原則是企業會計核算中應當遵循的另一原則。歷史成本原則主要強調企業的各項物資財產應按照取得的實際成本進行計價。在物價發生變動的時候,除卻國家有明確的規定,否則不應當將賬面價值進行調整。但謹慎性原則主要強調的是短期投資和存貨可以將成本與市場價格進行低法計價,這與歷史成本原則是相違和的。
在企業會計核算中,謹慎性原則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且該原則在實踐過程中也顯露出了一些弊端,所以應當不斷完善會計核算中的謹慎性原則,使其更加合理化,最終實現促進企業發展的目的。經過不斷地研究,現將會計核算中合理運用謹慎性原則的策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謹慎性原則應當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其清晰性。制定謹慎性原則的初衷是對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予以保證,最大程度上降低信息不對稱情況的出現,對企業的正當利益進行保證。為實現這一目的,相關部門應當適當約束謹慎性原則,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極大降低會計人員主觀隨意性對核算工作的影響,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也會更加仔細,進而保障企業會計核算工作的順利進行。
謹慎性原則的優點與劣勢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得以被證實。謹慎性原則能否充分將其優勢發揮,在很大程度上與其運用程度相關。如若謹慎性原則被應用過度,或者謹慎性原則未得到應有的應用,其發揮的作用都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進而無法揭示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狀況,企業領導者在進行決策時也會受到誤導。為保障謹慎性原則發揮最大的作用,則應當對謹慎性原則的平衡點進行尋求,最大程度上降低其缺陷性。
謹慎性原則在實際推進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傾向性,所以為了防止企業過度追求利益而濫用謹慎性原則,則應當加強對企業審計的監督。企業應當加快建立以獨立審計為核心的外部監督體系,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將外部監督體系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保證謹慎性原則能夠更加合理地被應用。
謹慎性原則對于企業的經濟核算極為重要,但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現階段在各個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謹慎性原則越來越受到認可。但管理者應當意識到該原則既有利也有弊,要加強對謹慎性原則的合理應用,保證對資產進行合理預估。同時也應當對謹慎性原則進行一定的限制,避免在會計核算中濫用謹慎性原則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只有在發展過程中貫徹謹慎性原則,才能夠降低生產風險,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