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鳴
榆林學院,陜西榆林 718500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物質經濟水平地提高也拉動了旅游行業的提升。榆林傳統民俗旅游作為陜西省獨具特色的歷史景點,呈現出深厚文化底蘊。在榆林民俗旅游中,陜北原生態秧歌的蹤跡處處可循,它廣泛流傳于河北張家口、宣化、懷安一帶,它的舞蹈形式多樣、氣氛歡快熱烈、曲目優美激揚,深厚百姓喜愛。近些年來,陜北原生態秧歌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在民俗旅游的過程中,游客們在欣賞山川美景的同時,還能一睹原汁原味的北方秧歌,在拉動榆林民俗藝術表演的同時,也為繼承和發揚秧歌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推動[1]。
顧名思義,民俗旅游指的是人們離開長住地,去異地體驗當地風土人情的一種旅行方式,和其他旅游方式不同,在民俗旅游中,游客傾向于體驗當地的民族文化,感受其中凝聚的深厚社會內容,實地探究城市獨特的地方特色和民俗資源。因此,民俗旅旅游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民俗旅游高于其他的旅游方式,在引導游客感受民間歌舞文化、信仰文化、節日文化的同時,達到親身體驗和自我完善。
原生態作為近些年來新生的一個文化詞匯,有著鮮明的發展特點。從根本上說,陜北原生態秧歌指的是沒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間的一種傳統而原始的表演形態。陜北原生態秧歌作為在陜北地區廣泛流傳的曲藝形式,包括榆林小曲、陜北秧歌和陜北說書等曲藝角度,充分展現著陜北地區獨特的區域文化,反映出了陜北民眾的思想價值和文化信仰[2]。
榆林史稱“上郡”,它位于中國陜西省的最北部,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這里擁有奇特的建筑群落,同時也深受不同民族的思想影響,擁有眾多歷史文化景點,也因此具備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價值。
陜北原生態秧歌在榆林民俗旅游中,可以說是一顆璀璨的明珠。秧歌本身表現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能夠帶給人們重溫以往的歲月、感受生活的變化、體會充沛的情感,因此,其民間藝術價值已經遠遠超越了藝術的本身。同時,原生態秧歌和榆林民俗旅游相融合,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都體現出了充沛的文化價值。借助于對民俗旅游研究的新動向,陜北原生態藝術產業對地方旅游起到促進的作用,為民俗產業的發展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開辟了新的思路,深刻詮釋了民俗文化旅游的教育意義[3]。
隨著我國社會步伐的加快,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生活方式加速轉變,陜北原生態秧歌賴以生存的環境在改變,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陜北原生態秧歌的發展歷程中,也同樣體現在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發展的其他方面。因此,通過對陜北原生態秧歌藝術的搶救和挖掘,能夠借助于最新的科學技術手段。對秧歌的表演形式進行純粹的記錄,使陜北原生態秧歌能夠融入民俗旅游的各個方面,在文創作品、產業發展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榆林民俗旅游作為旅游產業發展中的一個獨特分支,具有鮮明的發展脈絡、唱腔特點、風格流派,陜北原生態秧歌對比現有秧歌藝術的生存環境,音樂風格和舞蹈特點,其產業藝術發展更加全面,為傳承和融入文創產品提供了眾多豐富的可視材料,也為地方旅游資源的整合和研發傳承了新的創作資源。
當前,陜北原生態秧歌在榆林民俗旅游中的融入仍然處于初期,在以往的研究中,既缺乏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又難以被更多的學者所關注。縱觀知網上2010—2018年存在的原生態秧歌學術論文,存在著研究史料挖掘不夠、史料細節鑒別不清、研究內涵把握不準確等問題。在陜北民間曲藝整體性音樂藝術的研究上,現有的研究成果較為單一[4]。對于陜北曲藝藝術資源和地方旅游經濟的融合不夠完善。在系統化研究成果的積累上,陜北藝術本體的研究偏多,并且在資料的梳理、藝術的研究上存在不足,再加上當前人們對榆林民俗旅游的研究和關注不夠,沒有深刻融入生態旅游的發展中,導致陜北原生態秧歌的旅游價值難以得到發揮。
在榆林民俗旅游中,陜北原生態秧歌要想獲得更好的運用,其發展重點要求在于擴大文化傳播范圍,增進對地域性文化的傳播和推廣。
首先,要借助于新興媒體,利用網絡等各項資源,讓陜北秧歌的傳播范疇逐漸擴大,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陜北原生態秧歌的藝術魅力;其次,積極推進陜北原生態秧歌創造經濟價值的潛力和知名度。在表演形式和創作方面,實施精細化的推廣和市場化的運作,充分展現陜北獨特的藝術魅力。例如:通過文化旅游局、文化館等相關部門,搶救性記錄和挖掘陜北秧歌的影、音資料。通過政府倡導、產業主導、商業運作的形式,使陜北原生態秧歌能夠保持積極地發展態勢,通過現代化的文化生產方式,拓寬社會效益和經濟發展的動力,加速對秧歌特色文化的傳播發展。
陜北原生態秧歌中,融合了音樂、服裝、舞蹈等多種因素,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尤其是在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通過對秧歌不同角色的影響,按照秧歌所需道具,形成了獨特的角色定位和表演特點,其中孕育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內涵。為此,在秧歌融入榆林民俗旅游資源的過程中,除了可以利用秧歌曲藝來烘托革命老區的濃厚氛圍,還可以借助于秧歌表演的藝術特點,制作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文創產品。包括書簽、吊墜、紀念章等等。通過組織專業設計人員,將原生態秧歌曲藝中凝聚的紅色精神挖掘出來,積極利用陜北秧歌的民間藝術特點,展開一系列的旅游資源研發,在借助于陜北原生態秧歌的文化表演和大眾藝術相互融合,使更多的人能夠感受到陜北秧歌的藝術之美,達到對其中紅色文化內涵的深刻挖掘。
將陜北原生態秧歌融入榆林民俗旅游資源,就是呈現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特點組建更加新穎的民俗表演[5]。以綏德為例,通過保留傳統的秧歌表演特色,民族禮俗和風格特點,將“神會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納入旅游景區的規劃和設計中來,以獨特的藝術情感,展現陜北勞動人民質樸無華、憨厚熱情、樂觀開朗的良好品質。當鏗鏘鑼鼓和嘹亮嗩吶響起來時,濃烈的民俗文化特點會帶領游客進入一個歡樂愉快的世界,再借助水船、高蹺、獅子等不同的元素,使秧歌隊伍變得更具視覺特點。所展示出來的“金雞獨立”“龍爪穿云”等秧歌表演技藝,也從另一個側面展現除了陜北人民獨特的精神風貌和時代內容。
綜上所述,榆林民俗旅游中陜北原生態秧歌的應用具有鮮明的藝術特點,將其融入民俗表演、文創產品和旅游風格塑造中國,能夠集聚起意蘊深厚的“中國民俗文化之根”[6]。同時,借助于現代文化的發展視角,為民間舞蹈的傳承奠定基礎,增加對受眾的視角審美沖擊,進一步豐富游客的游玩感受和文化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