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禹舟 成都體育學院
在進行殘疾游泳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優化對策探討之前,首先要找到專項體能訓練存在的不足,根據殘疾人運動的需要進行相應的優化。將健全人的訓練方法內容運用到殘疾人的訓練實踐當中,同時根據不同的殘疾程度和殘疾類別進行個性化的體能訓練,建立出高水平的專項體能訓練方法體系。
各個省市的殘疾人運動項目康復保障雖然有了體系化的發展,但就游泳這一個單項而言,依然存在各種客觀問題。由于殘疾人在進行體能訓練時要比健全人付出更多的體能消耗和身體損傷,所以會產生更多的運動勞損,而許多單位卻只是重視技巧訓練,忽視了康復性訓練的重要性。
具體到傷殘程度而言,單臂缺失、單腿缺失、單臂肌肉萎縮、單側手腿缺失的運動員長期的進行單側的訓練很容易造成運動疲勞,這是由于人體的平衡屬性被破壞左右身體不對稱導致的,長期的發展會造成身體形態的改變和肌體疲勞,最終會帶來不可逆的永久性傷害。
小肌肉群和關節穩定性訓練是各項運動賽事的重要訓練環節,對于健全人很重要,對于殘疾人運動員更加的重要,其原因在于殘疾運動員要付出的體能消耗是健全人的二到三倍,對于小肌肉群和關節穩定性要求更加的高。
一般情況下,教練員對于柔韌度訓練的不足源自于在日常訓練中對于柔韌度的認知缺乏,大部分的運動員對于力量和速度過分的追求和關注而忽略了柔韌素質訓練,殊不知柔韌度也是游泳運動獲得速度的重點內容。
專項體能評估是運動員在日常訓練中的具體依據,為運動員帶來橫向的對比和參照,其目的是為了讓運動員適應相應的比賽項目而建立專項訓練,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從而帶來更大的訓練效益。而盲目和過度的訓練不光對于比賽項目沒有意義還會更進一步的對運動員帶來損傷[1]。
現階段我國的教練員的水平基本上能夠滿足相應賽事的比賽要求,但是從宏觀的角度而言卻缺少體能訓練的理論知識,其思想也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國際化的發展。又因為運動員的傷殘類別和程度的不同,其訓練方式和手段也不相同導致對于教練員的要求也不一樣,往往教練員的水平是影響到運動員水平高低的直接因素。
康復性體能訓練屬于訓練后期的項目之一,根據運動員的身體情況不同而制定出相應的康復性訓練項目,一般在運動員過度訓練導致受傷后進行。其要求是要制定出多維度的加強運動員身體素質的手段,進行穿插訓練和組合訓練,其訓練的素質大概可以為: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柔韌、靈敏和核心穩定性。進行康復性訓練的優勢在于靈活,可以使得運動員在進行康復性的訓練當中能夠堅持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發展,達到一邊康復一邊維持日常所需的訓練效果,將高負荷的日常訓練轉化為平緩的康復性訓練減輕了運動員的訓練壓力[2]。比如:無雙下肢的運動員出現了肩背部的不適,可以將耐力練習轉化為水性練習,用以代替機械的耐力訓練,一方面訓練出了運動員的水感一方面也達到了康復性訓練的效果。單臂運動員如果在訓練中出現手臂部分的不適可以適當的將訓練的重點側重于腿部的鍛煉,為手臂獲得緩沖的時間差,也同時練習了關節穩定性和小肌肉群的力量。進行康復性訓練的積極意義不僅僅是在于運動員身體的訓練,其中也會對于運動員的精神層面帶來一定的好處。
殘疾游泳運動員要進行專業的游泳賽事,針對性的核心穩定性訓練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其身體因素和健全運動員的不同其訓練的方式以及手段也是不一樣的。對于殘疾人的針對訓練一方面在于增強運動員的核心穩定能力,提高在水中的速度和耐力,使其在水中更加的平穩自如,另一個方面在于防止由于長期進行訓練帶來的身體變化造成永久性的身體形態異常,改善訓練帶來的不良影響。其具體的訓練當中要進行科學的計劃和輔助器材的幫助,要考慮使用短泡沫軸支撐缺失的手臂,使之達到平衡的效果,根據傷殘程度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訓練方式以及不同的設備進行輔助練習[3]。比如單臂的運動員為了避免長時間的支撐產生的脊柱側彎,可以采用平板支撐的方式,將短泡沫袖支撐在缺失側做平板支撐維持40到60s。單腿運動員的針對性優化訓練也可以借助平板支撐的方式進行,健全的手臂一側支撐在墊板上,使用手部和下肢以及患肢支撐,維持40s,也可以借助啞鈴的輔助進行背面支撐,將患腿置于啞鈴上,持續40s。
小肌肉群力量訓練和關節穩定性訓練是所有運動項目中運動員必不可少的訓練環節,殘疾游泳運動員由于身體因素的原因更是要進行此類的專項訓練。肩袖穩定肌群訓練的類別可以分為:彈力帶前屈、后伸、內旋和前旋與后旋,包括水平前和側抬等。其訓練時要借助彈力帶進行輔助鍛煉,具體的步驟為:站立式,手持彈力帶手肘彎曲九十度,大拇指向上,手肘進行內旋和外旋動作,同時活動的肌肉為肩胛下肌和大圓肌肉,外旋時活動的肌肉包括小圓肌肉和岡下肌,手臂進行抓水動作,產生推力。具體的步驟在于選擇一條低阻力或者是中度阻力的彈力帶,固定位置和腰部平齊,側站,內旋在右側,外旋在左側,一組為15到20次,做4到6組。站立式的手持彈力帶直臂在肩關節,主要加強肩關節的三角肌前束和胸大肌的力量,其具體的步驟為:雙腳與肩同寬,胸部前提,手持彈力帶一端,腳踩彈力帶一端,調整彈力帶張力,直手向上抬高,做前屈和后伸的動作,水平抬九十度,向上抬一百八十度,后伸到四十五度,做四到六組,每組十五到二十次。
針對于廣泛出現的殘疾游泳運動員的柔韌性不足的情況,進行相應的柔韌度訓練。通常使用的是主動靜態正面拉肩法,其具體的步驟為:借助墻體,雙腳與肩同寬或者略寬于肩,雙手上臺,身體保持前傾狀態,緊貼合于墻壁打開肩胛骨拉長背闊肌,保持20到30s。在進行主動靜態外側面拉肩時具體的步驟為:保持左肩和墻面平行狀態,雙腳與肩同寬或者略寬于肩,左手伸直,向上抬到和肩膀同高,掌心和墻面緊貼,收緊肩胛骨,維持20s到30s。主動靜態內側面拉肩的具體步驟為:雙腿右腿在前相互交叉于墻壁,伸直右臂,上抬到和肩同一高度,轉動掌心對墻壁,使整個手臂貼合于墻壁,固定20s到30s。主動靜態內側面拉肩抱頸部的具體步驟為拉伸步,拉伸20到30s,轉動手掌,掌背對墻面,掌心向后背,維持20到30s。主動靜態側面叉腰反臂拉肩的具體步驟為:左側面對于墻面,雙腳和墻面平行,與肩寬,單手進行叉腰,手臂的三頭肌置于墻面,提肩膀進行拉伸持續時間為20到30s,此項動作主要針對于大圓肌和小圓肌。
身體的評估是運動員有針對性的各個級別做專項訓練的綜合評估,主要在于身體形態和身體機能以及運動素質,其中又包含了速度、耐力、柔韌、核心穩定等多方面的素質做評估。其次,還要求對于運動員的固定距離固定泳式做劃距和劃頻進行評估,同時測評出爆發力和絕對力量包括身高和體重反應時等,對于比賽要求的50m、100m、200m、400m進行速度和耐力的評估,建立起相應的數據庫,制定出相應的訓練方式和目標,在日常的訓練當中進行橫向的比較,列出參數,起到參考的作用。
在各個體育賽事當中教練員的水平直接影響到運動員的運動水平,我國目前的教練員的選拔和培養主要來源于各大體育院校和運動隊,有良好的穩定性和實用性。但是由于殘疾人教練員的人才缺少和相關發展時間較短,導致殘疾人的教練員水平良莠不齊,往往不能夠真正的使得運動員發揮出良好的水平,又因為缺乏長遠的眼光沒能和國際性進行接軌,相對而言較保守和滯后,造成一定的問題出現。同時也缺乏良好的理論基礎作為指導的支撐,在進行指導時會出現一定的表達不正確和不準確。所以要定期的組織教練員進行最新的指導交流,各個體育部門之間也要進行督促交流,讓教練員能夠了解國際的職教水平和先進的訓練方法,在提高教練員的職教水平的同時也能夠吸收到更多優秀的先進指導思想和理念,同時普及到全隊伍當中。
殘疾游泳專項體能功能有獨特的功能特點,依賴于磷酸原供能系統、糖酵解功能系統和有氧代謝功能系統,這三大類的功能系統會隨著運動的時間發生變化,也會隨著訓練的目的不同加強供能時間,在殘疾人的游泳比賽中,國際的最高水平而言耗時最短的項目是23s,最長的是6到7分鐘。
常規的游泳中水會對于人體有一定的阻力:形態阻力、波浪阻力、平面阻力和摩擦力,而運動員的傷殘情況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阻力情況,也就要克服更多的阻力,比如,無雙上肢,下肢獨腿殘疾的運動員在水中會產生形態阻力,而在游進當中會有單邊推進產生的側移,這些因素也會導致運動員的項目和要求不相同[4]。
一般的專項體能訓練的全過程由教練員開始進行,制定出訓練內容、訓練方法和手段、周期安排、訓練原則、制定具體計劃,體現在運動員身上得到有效的反饋又反饋到教練員,教練員再次重新制定出任務和目標,由管理部門進行整個環節的把控和規劃,最終實現整體目標。必要時可以進行監控手段,在組織訓練過程當中根據監控反饋和運動員主觀反饋進行調整,從而實現訓練任務和比賽目標。這就是整個殘疾游泳運動員的專項體能訓練全過程的特征分析流程,也是整個環節進行的基礎。
綜上所述,根據運動員的殘疾情況和分級與比賽項目的不同會有一定的差異化,想要提出殘疾游泳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的優化對策,就要找到相應的不足之處。具體的優化對策可以分為康復性訓練、針對性核心穩定訓練、小肌肉群和關節穩定訓練、柔韌性素質訓練同時對于專項體能進行身體評估和教練員培訓。并且完善專項體能訓練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