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樹彩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中學,福建武夷山 354300)
在生物學教學中融入一些靈活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不僅可以為教學增添新鮮的元素,使教學變得更加有趣,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種運用知識的實踐空間。在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嘗試將更全面的實踐活動與特定的知識教學相結合。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還能為他們提供更大的改進空間,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初中生物學活動教學一般是指教師以生物教材的理論知識為基礎,依托教材內容為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發展學生的生物學特長,拓寬學生的生物學知識面,讓學生學會熱愛生命、熱愛自然,加強生物學與生活實踐的關系而設立的一系列教學活動,是彌補傳統生物學課堂教學不足、適應現代化教育及新課程改革目標要求、提升學生生物學素養的教學方法[1]。
首先,具有綜合性。活動教學的范圍和教學內容源于學生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的各個方面;教學目標和任務關注的是學生的生物學知識、能力、學習態度、學習興趣、自身特長等方面。其次,具有實踐性。初中生物學活動教學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直接體驗,要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運用生物理論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進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再次,具有開放性。初中生物學活動教學設計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位學生的個體發展,關注學生在活動的各個環節的親身體驗,注重多元化、開放性的評價及學生的綜合表現。最后,具有自主性。初中生物學活動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愛好和興趣,能讓學生自由地發揮自身特長,自主地選擇學習目標、學習方式,以促進教學活動能夠科學、合理地完成。
第一,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會聯系所學過的理論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第二,實踐活動的完成離不開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自己的特長,注重配合,既發展了個性,又鍛煉了合作意識。第三,初中生物實踐活動是以生物學為基礎,綜合其他學科知識才能完成的,這對于學生融合各學科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鍛煉具有極大的好處。第四,初中生物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獲得更多課外知識。
如果教師帶領學生走出生物課堂,組建活動小組進行自主探究實踐,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高漲。但是在活動小組建立初期,由于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約束措施,活動效率比較低下。因此,活動小組的建立必須有一套適合各自小組的組織管理體系。教師可以給出最基本的行為守則,讓各小組成員在此基礎上結合本小組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補充說明。活動小組的建立,既要有生活經驗豐富、動手實踐能力強的小組長,又要有在某一領域具有專長的成員。這樣才能使每個小組在管理、組織、行動時做到分工明確,組員之間合作起來才能事半功倍。教師要引導各個活動小組之間展開競爭和合作,以此加強教師對各組的管理和監督。
通過對七、八年級學生的調查分析,我們發現,不同年級的學生對開展生物綜合實踐活動的必要性認識存在一定差異[2]。從客觀來分析,生物活動會占據一定的課外時間,而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面臨中考的壓力及學習任務自然就會加重。部分學生認為,生物實踐活動會沒有意義,自然也就不會參加。鑒于這樣的實際情況,教師在開展活動教學時要因時制宜,對于七年級的學生,由于他們剛剛接觸生物學,教師可以簡單地制作一些玻片標本等,也就是基于教材的適度延伸活動;對于八年級的學生,由于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他們對創新性的活動會更感興趣,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如二手煙如何危害人體等活動。
模擬性實驗具有生動性、形象性、真實性和趣味性等特點,更容易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生物學模擬實驗打破了教師直接灌輸生物知識的教學方法,讓抽象思維能力有限的初中生能夠在形象生動的實驗中,理解生物學知識,完成生物理論知識的遷移和應用。例如,在教學“預防傳染病”一課時,為模擬傳染病的傳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模擬實驗:每位學生準備吸管一只、量杯一個,量杯中裝滿清水,教師向其中一位學生的量杯中注入一滴紅色顏料,模擬傳染病菌攜帶者。然后全體學生使用吸管吸取自己量杯中的水,隨機注入其他學生的量杯中。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會發現,幾乎所有人的量杯都變成了淡淡的紅色,這意味著全班學生已經全部感染了這種傳染病。簡單的模擬實驗讓學生迅速抓住了傳染病的特點:傳染性和流行性。結合這個實驗,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何預防傳染病,并把想法寫出來。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學到的知識,比教師一遍遍講解要有效得多。
初中生物教師設計實踐活動時,選題不宜過寬、過大,避免占用大量時間,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活動設計的難度要讓學生在思考中就能達到要求,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
首先,從活動內容來看,知識儲備有限的初中生進行生物學活動,最好是與課本內容有所聯系。這樣,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適當地拓展延伸,會顯著提升綜合素質。比如,在“皮膚與汗液分泌”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就設計了利用不同顏色黏土、樹枝等來模擬人體皮膚構造。
其次,從活動設計來看,有一定生活經驗的初中生進行生物學活動時,最好是能與自身的生活緊密聯系,利用生活中常見的資源。此時,教師應因地制宜,逐步擴大資源利用的范圍,讓學生順利完成活動。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蘋果汁、梨汁、橙汁、檸檬汁加碘淀粉溶液,來完成相同重量水果中維生素C 含量的高低的對比。
最后,從活動延伸來看,學生在活動中一定會發現一些與活動主題相關的問題。教師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對這些問題加以分析、篩選,組成下一個活動的主題。例如,在教學“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一課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活動內容:請學生調查城市植物、景區植物、農村植物、校園植物的組成,并以此說明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在活動過程中,有一位學生觀察到農村的田地里有一些農作物被細密的網罩起來了,通過和當地農民的交談得知,這么做是為了預防一些鳥類破壞作物果實,減少產量。學生提出了疑問:“我們在課本中經常說利用稻草人就能驅趕鳥類,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而且這么細密的網也是最近幾年來才開始流行,這是為什么?”借著學生的疑問,筆者組織學生從網上查找資料,看一看最近幾年在環境保護方面,我們都有哪些策略。緊接著,筆者繼續提出了下一個活動主題“鳥類從朋友到敵人”,讓學生從另一個方面了解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在生物實踐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加,使其在這些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豐富學生經驗,發展學生的實用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使“實踐中的學習發展”的教育理念得以實現。